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一)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191769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专业(独立本科段)“三国演义源流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7820)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0一0年五月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独立本科段) 课 时:43课时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三国演义源流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独立本科段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培养和检验应考者专业知识的一门重要理论性课程。本课程重在培养应考者对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的全面把握,不仅要全方位地认识三国演义文本本身,同时还要深入理解这一文学和社会精神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物质,进而从特定角度与侧面观照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

2、之心的轨迹,总结中国长篇小说演进的某些规律性东西。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编 成书研究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的史传渊源(4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叙述史传文学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识记与三国演义成书有关的史传书目,了解史传对小说的影响,尤其是熟知三国志、裴注及资治通鉴对三国演义的影响。重点掌握三国志及裴注对三国演义小说成书的多方面影响。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史传小说历史小说(1课时)第二节 肇始奠基的三国史元典(1课时)第三节 添枝加叶的注释与增补(1课时)第四节 兼收集成的三国史编年(1课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小说与史传、历史小说与史传,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2、三国演义与史传的关系,要求达到理解层次。3、三国演义的史学来源及对三国演义的影响,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4、三国志的文化意蕴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5、陈寿“运奇笔再现奇人”的表现,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6、裴注的作用及对小说的影响,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7、资治通鉴的“排比”艺术对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第二章 野史传说中的小说因素(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叙述野史传说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全面了解三国故事神奇化的发展及褒刘贬曹的时代性思潮的形成,熟知三国故事在隋唐时期的特点。本章重点是野史传说对三国

4、演义成书的影响。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三国野史传说的神奇化(1课时)第二节 褒刘贬曹的时代性思潮(1课时)第三节 隋唐三国传说故事考论(1课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三国野史传说神奇化的表现,要求达到理解层次。2、褒刘贬曹的时代性思潮形成原因,要求达到理解层次。3、三国野史传说的神奇化倾向对三国志平话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4、三国故事在唐代打上了时代烙印的表现,要求达到理解层次。5、隋唐时三国故事的特点,要求达到理解层次。第三章 讲史与三国故事的文学创造(4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叙述了讲史对三国演义创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说话”这种艺术形

5、式对三国故事的发展,熟知三国志平话对三国演义在整体框架、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方面的影响。本章的重点是三国志平话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三国故事创作与“讲史”艺术(1课时)第二节 三国故事创作的文化品位 (1课时)第三节 三国故事创作的新里程碑 (1课时)第四节 宋元咏三国诗的时代烙印 (1课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城市发展与“说话”兴起的关系,要求达到理解层次。2、“说三分”的盛行及其原因,要求达到理解层次。3、两宋时期在“说三分”兴盛的同时,繁荣起来的三国题材的文艺创作有哪些形式,要求达到识记层次。4、从接受主体的多层次性、创作主体的知识结构、道德观念的双向交融来看

6、宋元三国故事的通俗化市民化特征,要求达到理解层次。5、三国志平话作者在全书整体框架上的新思维的三个主要表现,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6、三国志平话平民意识与圣贤地位的统一,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7、宋元咏三国诗的特点及对罗贯中创作的影响,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第四章 三国题材的戏剧化(2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叙述了三国题材的戏剧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元前三国戏的源流演变、元杂剧的概貌及三国戏兴盛的文化动因,着重掌握元杂剧三国戏的特点及其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本章重点是元杂剧三国戏的特点及其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三国戏的兴盛与元代社会文化

7、(1课时)第二节 市井文学框架与诗骚抒情传统(1课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元前三国戏的源流演变,要求达到理解层次。2、三国戏兴盛的文化动因,要求达到理解层次。3、元杂剧三国戏的特点及其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第二编 文本研究第一章 作家创作研究(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要系统了解罗贯中的生平、思想及创作,掌握其对三国故事的继承与创造,深入理解他在创作过程中对矛盾的辩证处理。本章重点是对罗贯中创作矛盾的辩证处理分析。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罗贯中生平思想考论(1课时)第二节 接受与创造之关系论(1课时)第三节 创作矛盾的辩证处理(1课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

8、罗贯中的生平及思想倾向,要求达到识记层次。2、罗贯中对三国故事的继承与创造,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3、罗贯中创作矛盾的辩证处理,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4、罗贯中对忠义道德观念矛盾的辩证处理,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第二章 文化意蕴探微(6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从理想人格、道德情感、悲剧意蕴、君臣关系、人生道路等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三国演义的文化意蕴,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从多层次和角度理解作者所构建和反映的文化意蕴。本章重点是理想人格的文化透视和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思想内涵的动态考索 (1课时)第二节 理想人格的文化透视 (1课时)第三节 道德情感的表里一体 (1

9、课时)第四节 悲剧意蕴的人性深度 (1课时)第五节 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 (1课时)第六节 人生道路的艰难选择 (1课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三国演义主题研究的概况,要求达到理解层次。2、在纵向动态的流变中,分别探析各部分的文化意蕴,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3、理想人格的构成形态,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4、理想人格的审美价值,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5、理想人格的认识意义,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6、三国演义中道德与情感的辩证关系,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7、三国演义忠义道德的情感蕴涵的举例分析,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8、对三国志演义悲情表现的分析,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9、罗贯中处理情感表现的

10、艺术经验与开创性的理论意义,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10、三国演义中君臣关系的多种形态,要求达到理解层次。11、蜀汉君臣的范型意义,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12、罗贯中所构建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的文化渊源与历史局限,要求达到理解层次。13、从士人的文化心态的角度来看士人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第三章 人物美学新论(5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着重叙述了人物美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三国演义形象系统的宏观建构,熟知主要人物性格,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人物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同时要了解基础美学的相关知识。本章重点是主要人物性格构成论和奇中寓真的美学特征。二、课程

11、内容第一节 形象系统的宏观建构 (1课时)第二节 主要人物性格构成论 (1课时)第三节 奇中寓真的美学特征 (1课时)第四节 “多层展现”法的美学效应(1课时)第五节 比较美学的多层面运用 (1课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人物形象的历史原型与艺术建构,要求达到理解层次。2、政治职能形象子系统及其内部关系,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3、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三位一体的“化合”形态,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4、尊重史实与塑造人物性格的矛盾及作者的解决方法,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5、三国演义人物奇异美与性格逻辑、情理规律统一的具体体现,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6、三国演义以奇为美的理论意义与美学价值,要求达

12、到简单应用层次。7、“多层展现”法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8、比较美学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人物方面的多层面运用,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第四章 虚实艺术研究(2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全面论述了三国演义的虚实艺术,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虚实理论之争的史传渊源及崇实与尚虚两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全面掌握并深刻理解三国演义宏观总体实与微观具体虚和谐统一的虚实艺术模式。本章重点是三国演义中虚实艺术的应用。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虚实理论之争溯源(1课时)第二节 虚实艺术规律探索(1课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崇实与尚虚两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2、虚实

13、之争的史传渊源,要求达到理解层次。3、对三国演义虚实问题评价的诸家观点,要求达到理解层次。4、三国演义宏观总体实与微观具体虚和谐统一的虚实艺术模式,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5、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虚实处理上的两点失误,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第三编 传播研究第一章 总论(2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论述了研究小说传播接受的理论意义和三国演义传播的总体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文学传播的基本文学常识,全面掌握三国演义传播史的总体特征及其传播方式。本章的重点是三国演义传播的总体特征。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研究小说传播接受的理论意义(1课时)第二节 三国演义传播的总体特征 (1课时)三、考核知识

14、点与考核要求1、文学创作的主要环节,要求达到识记层次。2、从文学存在方式与作品价值实现角度看传播接受的重要地位,要求达到理解层次。3、三国演义传播的总体特征,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4、三国演义传播史的总体特征及其传播方式,要求达到识记层次。第二章 文本系统的传播(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叙述了三国演义文本的版本与传播,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版本演变与传播历程,全面掌握文本传播的途径与方式,了解明清两代的教育与文本传播范围。本章重点是毛评本在修改方面的功过分析。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版本演变与传播历程 (1课时)第二节 文本传播的途径与方式(1课时)第三节 读者群体文化素质考察(1课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抄本传播与明初文化,要求达到理解层次。2、明代刊本传播大体划分的两个时期及特点,要求达到理解层次。3、三国志传诸本与周曰校刊本乃至嘉靖本的区别,要求达到识记层次。4、毛氏对三国演义所作的整理总结工作,要求达到识记层次。5、现在学术界对毛评本功过的争论,要求达到理解层次。6、毛评本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