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解读课件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4086374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解读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解读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解读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解读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解读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解读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解读课件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12年3月5日,内容解析,4项中类用地,不包括原标准“交通设施用地”中类。,U 公用设施用地,3.3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通信设施用地”(U15)指以邮政函件、包件业务为主的邮政局、邮件处理和储运场所,以及电信局、移动基站、微波站等用地。独立地段的电信服务、水电气热费用收缴、邮政汇款、报刊发行、邮政特快、邮政代办等经营性网点用地列入“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9)中。 电厂、制气厂应纳入工业用地。 高压走廊下规定的控制范围内的用地不应计入供电用地,应按其地面实际用途归类。,U 公用设施用地,3.3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环境设施用地”中类中调整原国标名称

2、“雨水、污水处理用地”为“排水设施用地”,调整原国标名称“粪便垃圾处理用地”为“环卫设施用地”。 新增“安全设施用地”中类,以突显对于公共安全的重视,其小类包括原“其他公用设施用地”中的“消防设施用地”与“防洪设施用地”。 原国标中类“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内涵调整至“其他公用设施用地”(U9)中。,U 公用设施用地,3.3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G在原标准分类“绿地”大类的基础上增加“广场用地” G3,剥离原“生产绿地”,分为“公园绿地”(G1)、“防护绿地”(G2)与“广场用地”(G3)3个中类。,G 绿地与广场用地,3.3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公园绿地(G1)的名称、内容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

3、/T 85-2002统一,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属于“公园绿地”(G1),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其它风景名胜区则在“城乡用地分类”中分别归入“非建设用地”(E)的“水域”(E1)、“农林用地”(E2)以及“其它非建设用地”(E9)中。 防护绿地(G2)的名称、内容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统一,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广场用地(G3)不包括以交通集散为主的广场用地,该用地应归入“交通枢纽用地”(S3)。 园林生产绿地以及城市建设用地范

4、围外基础设施两侧的防护绿地,按照实际使用用途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分类“农林用地”(E2)。,G 绿地与广场用地,3.3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1)独立地段的单位用地内往往有多种不同性质的建筑和用地 一座工厂,除生产厂房外,还有附属的办公室、仓库、食堂等设施,但这些设施是从属性的,为工厂生产服务的,因此整个工厂均归工业用地(M); 一所大学,既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用房,还有体育室、运动场、仓库、实习工厂、食堂,以致所属的研究所、设计院、汽车队等等,但从其使用的主要性质来看,仍归为高等院校用地(A31)。应注意的是,单位内的职工生活区(包括住宅、服务设施等用地)要划出,归到居住用地(R)。,分类

5、中的注意事项,(2)具有双重性质的用地按实际使用的主要性质归类,如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古迹,但故宫用作博物院,颐和园用作公园,因此应分别归到图书展览设施用地(A21)和公园绿地(G1),而不是归为文物古迹用地(A7)。 (3)多功能综合楼用地,如一栋高层建筑的底层是商店,2-15层为企事业管理机构办公室,16-20层为公寓,地下室为车库,总体看其使用的主要性质是办公,因此归为行政办公用地。如若综合楼使用的主要性质难以确定时,则按底层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归类。 (4)利用上空或地下作多种用途的用地按地面使用的主要性质作为用地归类的依据。如一个广场的下面虽然作了地下汽车库,但这块用

6、地仍归为广场用地(G3),而不是社会停车场用地(S42)。,分类中的注意事项,一般规定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4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4.1.1 用地面积应按平面投影计算。每块用地只可计算一次,不得重复。 用地面积应按照平面图进行量算,山脉、丘陵、斜坡等均以平面投影面积,而不以表面面积计算。每块用地只计算一次,不得重复,如道路中的街心花园,作为公园绿地记入绿地后,在道路用地计算时应将其扣除。,4.1 一般规定,4.1.2 城市(镇)总体规划宜采用1/10000或1/5000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建设用地分类计算(用地量算应有一定精确度),控制性详

7、细规划宜采用1/2000或1/1000比例尺的图纸进行用地分类计算。现状和规划的用地分类计算应采用同一比例尺。(以保证统一的精度,计算范围保持统一) 4.1.3 用地的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代码为“hm2”。数字统计精度应根据图纸比例尺确定,1/10000图纸应精确至个位,1/5000图纸应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1/2000和1/1000图纸应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4.1 一般规定,4.1.4 城市建设用地统计范围与人口统计范围必须一致,人口规模应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 城市建设用地在现状调查时按现状建成区范围统计,在编制规划时按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统计。多组团分片布局的城市(镇)可分片计算用

8、地,再行汇总。 人口计算的范围与用地计算范围一致,如计算城乡建设用地标准时,人口应采用市域范围的常住人口进行计算,计算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时,人口应采用规划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进行计算。 计算建设用地标准时的人口数量以规划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为准。 分片布局的城市,是指城市由几片组成,且相互间隔较远,这种城市的用地计算,应分别计算各片的用地,再统一汇总。至于有些城市虽也由几片组成,但相互间隔较近,可以按一个用地范围计算。,4.1 一般规定,4.1.5 城市(镇)总体规划应统一按附录A附表的格式进行用地汇总。 表A.0.1 城乡用地汇总表,4.1 一般规定,表A.0.2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备注:_年现状

9、常住人口_万人 _年规划常住人口_万人,4.2.1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应根据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城市(镇)所在的气候区以及规划人口规模,按表4.2.1的规定综合确定,并应同时符合表中允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和允许调整幅度双因子的限制要求。 本条文属于强制性条文。 通过各项因素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的影响分析,发现人口规模、气候区划两个因素对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口规模越高的城市,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越低;由于日照的原因,中国南部的城市比北方的城市用地更加集约。)因此本标准选择人口规模、气候区划两个因素进一步细分城市(镇)类别并分别进行控

10、制。 按照双因子(“允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和“允许调整幅度”),确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时应同时符合这两个控制因素。,4.2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调整:新标准用将为区域服务的“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 等纳入城乡用地分类,不再计入城市建设用地的统计范畴。除去这部分用地之后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平均下降5m2/人左右。因此,确定允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的高限在原国标120.0m2/人的基础上下调为115m2/人。 低限标准:由于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低于60m2/人的城市数目较少,为了分档方便,确定允

11、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低限为65 m2/人。 高限标准:考虑到位于日照间距较小的、气候分区的城市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比其他地区城市平均少5m2/人,本标准将其允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高限进一步下调为110 m2/人。,4.2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甲市所处地域为气候区,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119.2m2/人,规划期末常住人口规模为75.0万人。对照表4.2.1,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取值区间为110.0 m2/人,允许调整幅度为0.0m2/人,因此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不能大于110.0m2/人。 乙市所处地域为气候分区,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9

12、.2m2/人,规划期末常住人口规模为280.0万人。对照表4.2.1,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取值区间为75.0 100.0 m2/人,允许调整幅度为-5.0 +15.0m2/人,因此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可选75.0 94.2 m2/人。,案例分析,4.2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4.2.2 新建城市(镇)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宜在(85.1 105.0) m2/人内确定。 本条文属于强制性条文,但用了“宜”,而不是“应”。 4.2.4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镇),以及部分山地城市(镇)、人口较少的工矿业城市(镇)、风景旅游城市(镇)等,不符合表4.2.1规定时,应专门论证确

13、定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且上限不得大于150.0m2/人。 4.2.5编制和修订城市(镇)总体规划应以本标准作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远期控制标准。,4.2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研究中提出2020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0m2/人。 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中第5.0.6.2条关于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最大值的规定,推导归纳、气候区的人均居住区用地面积最低值为(30.0 40.0)m2/人,、气候区的人均居住区用地面积最低值为(25.0 38.0) m2/人。 考虑到本国标在原国标的基础上将中

14、小学从居住用地中取出。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中人均教育用地1.0 2.4 m2/人的要求,按照2.0m2/人的人均教育用地面积计算,4.3 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4个人均单项用地指标全部为强制性条文,4.3.2 规划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应小于5.5m2/人。,基于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关于原标准“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社会福利用地”人均指标的相关规定,以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关于人均教育用地指

15、标的规定,综合确定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5.5 m2/人。,4.3 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4.3.3 规划人均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不应小于12.0m2/人。,4.3 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城市道路用地: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的红线宽度规定,结合道路路网密度计算可推算出人均城市道路用地。同时,考虑到未来机动化的发展,综合我国不同规模与空间形态城市的交通状况,确定人均道路面积最低按照10m2/人控制。,公共交通按照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建城200438号)的相关要求,此外,考虑未来城市总停车需求的增加和停车场立体

16、化建设等发展趋势,综合确定交通场站用地按照最低人均2m2/人控制。,4.3.4 规划人均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不应小于10.0m2/人,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应小于8.0m2/人。,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规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75m2/人以上的城市到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应不少于7m2/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规定园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最低值在(6.0 8.0)m2/人之间。同时,为了避免大广场的建设,维护好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标准确定以10m2/人作为人均绿地与广场用地控制的低限,并以8m2/人作为人均公园绿地控制的低限。 此外,2007年制定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提出人均公共绿地12m2/人应该是今后城市努力要达到的一个目标。,4.3 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考虑到由于城市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城市人均工业用地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考虑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