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问答集锦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801023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问答集锦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问答集锦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问答集锦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问答集锦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问答集锦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问答集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问答集锦(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近现代史下册 问答集锦,第一章,一、十月革命后,工农苏维埃政权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经济上: 接管银行,铁路,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土地,分给农民;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军事上: 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外交上: 同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 (对此条约的评价:内容俄国失去了大量的土地,支付了大量的赔款;从结果来看:苏俄由此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世界:从苏俄本国的利益出 发,不利于世界战争及早的结束),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现代化

2、创造了前提。 (2)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布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诞生推动和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 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3)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时间、标志、特点及评价。,1936年苏联宪法 特点: 经济方面: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片面发展重工业; 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 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

3、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等。 评价: 同苏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在战争时期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有严重的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经济效益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为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四、自十月革命到30年代中期,

4、苏俄(联的经济策有何变化?有何影响?,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 不久又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胜利和政权巩固,但也造成社会不稳定和生产下降; 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代替余粮收集制,使工农业生产恢复到以前,政权进一步巩固;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从1928年有计划进行经济建设,1937年工业居欧洲第一位;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总方针,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有严重的问题。 1936年苏维埃八大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社会

5、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成立。,1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其表现在 A推翻了极端专制的政权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无产阶级掌握政府权力 D工人群众拥有革命武装 2二月革命后,彼得堡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是 A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 B管理国家事务的革命权力机关 C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 D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形成尖锐对峙局面 B、B,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有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联 布尔什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 A

6、B C D 4以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时代胜利的标志 C帝国主义从此开始走向衰亡 D人类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共存的时期 A、D,5俄国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 A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B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 C有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社会革命 D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6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B恢复工农业生产 C巩固苏维埃政权 D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 71918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余粮收集制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

7、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拥护 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C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 D这种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D、C、D,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的标志是 A新经济政策实施 B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C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9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D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B,10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

8、是 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 D到1937年基本实现 11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121936年苏联新宪法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志,最根本的是因为 A它宣布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B它规定苏联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C它规定了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D它反映了苏联社会生活和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D、B、B,13斯大林在

9、谈到工业化道路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请回答: (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是走怎样的道路? (3分) 苏联的工业化途径又是什么?(3分)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分) 通常的工业化途径: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原因: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容易获得利润进行资金积累,从而为重工业发展提供条件。 苏联工业化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苏联重工业基础较弱,受到帝国主义封锁、敌视,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边防和捍卫社会主义制度。(10分),(2

10、)如何评价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化过程的得失?(7分)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是由于当时国内外客观环境造成的,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发展,但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建设带来了很大破坏,给后人留下了经验和教训。(7分),14(04江苏历史卷31)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16分)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 十月革命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4分)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实施余粮收集制。保障军事胜利,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1、4分)1921年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4分)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一定程度上为前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4分) 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章,5、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内容: (1)关于领土问题: 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洛林;萨尔区;莱茵河两岸;奥地利;波兰)。 (2)关于殖民地问题: 德国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非洲

12、和中东部分;太平洋;) (3)关于军事问题: 德军备受到严格的限制(陆军;海军;空军) (4)关于德国赔款问题: 支付大量的赔款(数量,时间)小字。 (5)对俄国问题: 处理俄罗斯问题。决定对苏俄经济封锁,批准武装干涉计划。,影响:,惩治战败国, 对德严加限制和掠夺; 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奥匈帝国瓦解(奥匈分立;新建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南部一些领土给意大利;归还所占波兰土地。) 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奥斯曼帝国解体。丧失了更多领土和属地,只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亚洲的小亚细亚。 重新瓜分了殖民地。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土耳其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 隐含了各种矛盾 (国际

13、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列宁),6、华盛顿会议主要内容,影响。,内容: (1)四国条约;美英法日 互相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解散了英日同盟对美国的威胁,为美国在太平洋扩张扫除了障碍。补充英日同盟。1902 (2)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日法意; 规定了五国主力舰和航母的总吨位;使美国获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英国丧失海上优势,日本受到限制。 (3)九国公约与会九国 中心是争夺中国的霸权,名义“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中国斗争的结果:山东主权归中国(巴黎和会不同)原因补充。 再次确认了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等原则,影响:,(1)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形

14、成华盛顿体系。 (2)美国为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凡尔赛华成盛顿体系最终成。 (3)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这一体系不能持久。,7、19291933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原因: (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根源) (2)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3)亳无顾忌的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4)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直接) (5)金融市场不稳定,影响,(1)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A、政坛丑闻出不穷,

15、政府信誉扫地;B、阶级矛盾尖锐;C、推动了法西斯运动的高涨。 (2)垄断资产阶级政府纷纷寻找出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统治。 (3)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对市场的争夺。 (4)结束了20世纪出现的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局面,恶化了国际关系,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推动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8、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内容: 金融方面:恢复银行信用,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工业方面:通过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农业方面: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刺激消费和生产。 影响: (1)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经济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2)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保存了民主制度,为美国后来参加二战并成为国家的兵工厂创造了条件。 (5)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9、经济危机下,美德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影响。,1、政治土壤:美国有民主传统,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 2、从经济实力看: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承受能力强,可用国家来干预经济的办法,减缓经济危机;德国是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抗危机的力量,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