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重点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36575 上传时间:2017-05-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物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动物生物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动物生物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物生物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物学重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海绵动物缺乏运动能力,它的摄食、呼吸、排泄和有性生殖等生理机能都是靠水在体内不断流动来完成。分为单沟型 双沟型 复沟型。 2.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功能相同的细胞构成。3.终末宿主:寄生虫的成体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 4.中间宿主:寄生虫在幼虫或性未成熟时期所寄生的宿主。例如钉螺对于血吸虫来说就是中间宿主.5.世代交替:生物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和产生配子体的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6.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

2、有了明显的前后、左右、背腹之分,从而引起动物机能上的分化。7.同律分节:分节是两侧对称长形动物由前向后分成许多相似段落的现象。8.异律分节:身体不同部位在体节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所不同。9.异变态:昆虫不全变态的一个类型。异变态可看作是一种极其特化的新变态,仅在半翅目、同翅亚目的粉虱类可以见到.10.真体腔:真体腔(又称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是在中胚层之内的腔,内外都由中胚层产生的体腔上皮所包裹。体腔形成时,体腔外侧的中胚层与外胚层合成体壁,体腔内侧的中胚层和内胚层合成肠壁。环节动物。11.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其特点是: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

3、胚层及体腔膜。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12.胚层逆转:多孔动物(即海绵等)胚胎发育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小分裂球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分裂球中间形成一个开口,然后整个囊胚从开口处翻转出来,于是成为小分裂球鞭毛向外的两囊幼虫。接着具鞭毛的小分裂球内陷形成内层,而大分裂球留在外边形成外层。这种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层次正好相反的特殊现象称为胚层逆转。13 逆行变态: 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如脊索、背神经管、尾) ,成体的形体变得比幼体的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14.反刍胃:包括四个相通的隔室,按食物运转次序,从前到后分别叫做瘤胃

4、、网胃、瓣胃、皱胃。前三个胃室合称前胃,不分泌胃液;第四个胃室即皱胃才有真正的胃腺,可分泌胃液,其消化作用和单胃动物的相同。哺乳动物偶蹄目的驼科、鹿科、长颈鹿科和牛科的动物都有反刍胃,故称反刍动物。15.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最前 3 个脊椎的一部分分出带状骨、舟状骨、三脚骨,构成韦伯氏器。它连接鳔和内耳,能通过鳔内空气振动,将外界水体的振动传至内耳。16.双重呼吸: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一种呼吸方式,鸟类肺外具有乞囊存在,这种气体经肺入气囊又从气囊经肺排出,吸气和呼气时两度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作双重呼吸。17.开放式骨盘:鸟类的耻骨退化,左右坐骨和耻骨未象其他陆生脊椎动物那样在腹中线

5、愈合,而是向侧后方伸展,因此所构成的骨盆是开放式的,故名开放式骨盘,以便鸟类产大型硬壳卵。18.颞窝:是羊膜动物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颞窝周围骨片形成骨弓,称颞弓。颞窝是颞肌所附着的部位,它的出现与颞肌收缩时的牵引有关。分为无颞窝型、合颞窝型、上颞窝型、双颞窝型。19.完全变态:动物幼虫与成虫在外形上、生活习性上、生活环境上差异大,生活史中,有一个不取食不活动的蛹期。蛹经过组织、器官、生理、形态等方面的激烈变化,实现从幼虫到成虫的重大转变。二:简答1.吸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具有皮层,既能直接吸收宿主的营养,又能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具有口吸盘,能够吸附在宿主体内,使虫体不易脱落

6、;周围环境中,特别是寄主的消化道内很少有游离的氧,故它们都是行无氧呼吸;生活史趋向复杂,需要多次更换寄主,产生大量的后代,无疑它有利于几次更换寄主,这些都是适应于寄生生活的结果。2.试述羊膜卵的结构以及羊膜卵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羊膜卵的结构:石灰质或纤维质,能防止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减少细菌侵袭,又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的的气体代谢正常进行。储存大量营养物质(卵黄) ,使胚胎发育中始终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由羊膜包围,充满羊水,使胚胎处于羊水中,防止发育中的干燥和机械损伤。紧贴于卵壳内面,包被胚外腔。尿囊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消化管的后端突出形成的一个囊,是胚胎的排泄器官和呼吸器官,既接

7、受胚胎代谢产生的废物,又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并与绒毛膜紧贴,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卵膜或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由于羊膜卵的出现,完全消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确立了脊椎动物完全陆生的可能性,并因此为向多样的栖息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这也是中生代爬行类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3.鸟类呼吸系统:鸟类的呼吸系统的构成是:包括气管和支气管在内的呼吸道、肺、气囊系统。肺的内部是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彼此吻合相通的密网状管道系统。由初级支气管(中支气管)和它发出的许多分支(次级支气管,包括背、腹支气管等) 。次

8、级支气管再发出许多分支构成三级支气管(副支气管) ,它们的周围在辐射发出许多细小的微支气管(气体交换部位) ,微支气管与其周围的较大的支气管相连通。气囊是鸟类特有的,与初级支气管和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广布于内脏、骨骼以及某些运动肌肉之间。鸟类一般有 9 个气囊:锁间气囊 1 个,颈气囊、前胸气囊各一对,它们属于前气囊;后胸气囊和腹气囊各一对,属于后气囊。气囊的作用一是辅助呼吸,使鸟类的双重呼吸得以实现,二是有助于减轻体重,减少肌肉间及内脏间的摩擦,并成为快速热代谢的冷却系统。鸟类具有双重呼吸的特性,这是与满足其飞翔生活中的高耗氧量需求相适应的。双重呼吸的过程主要是:吸气时,新鲜空气沿着初级支气

9、管一部分直接进入后气囊,另一部分气体经过次级支气管和三级支气管,在肺内微支气管出进行气体交换;呼气时,肺内含二氧化碳多的气体经由前气囊排除,后气囊中储存的气体返回肺内,再次在微支气管进行气体交换,经由前气囊排出。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气体在肺内均为单向流动,均有新鲜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鸟类在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具有特殊的发声器官鸣膜。4.论述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如:具发达的大脑皮层、中耳 3 块听小骨、内耳耳蜗、复杂的鼻甲及嗅粘膜等,能获取环境中的大量信息。(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大多数哺乳

10、类具异型齿,槽齿,缘齿;次生腭将鼻咽道与口腔隔开;可咀嚼;唾液腺分泌淀粉酶。(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在身体结构和功能上的系列特点(毛发、皮下脂肪、汗腺、呼吸系统效率高、后肾、完全的双循环、消化系统特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等) ,代谢水平高,保证足够的体内产热、有效散热、精细调节产热与散热,而实现体温高而恒定。(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四肢下移到腹面,出现肘和膝,将躯体撑起,适宜在陆地上快速运动。(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胎生,尤其是胎盘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后代的存活率。胎盘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结构,胎儿以此从母体吸收营养、呼吸和排泄。母体以乳汁哺育幼

11、兽,是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5、鸟类适应飞翔生活在各个器官系统上具有哪些特征?(1) 体形为流线形,体表被羽(2)前肢变为翼(3) 骨骼轻、细、并且坚固,为气质骨,骨骼多愈合;最后一个胸椎与腰椎、荐椎及前几块尾椎愈合为综荐骨,最后几块尾椎愈合为尾综骨,使躯体部骨骼连结为一个整体,身体中心集中在中央,有利于飞行时保持平衡;胸骨具龙骨突,供发达的胸肌附着;锁骨呈“V”字型,可避免鸟翼剧烈扇动时左右肩带碰撞。 (4)飞行肌发达。全身肌肉的肌体集中在躯干部和大腿,重心集中。 (5)与肺脏相连的气囊为鸟类所特有,气囊对飞翔中的鸟类的呼吸起重要作用;鸟飞翔时,气囊充气,

12、可减轻身体的比重,同时可减少内脏间的磨擦,避免损伤。 (6)肺结构的特殊性和气囊系统,使得鸟类能够“双重呼吸”保证满足飞行激烈运动对于气体代谢的需要。 (7)直肠很短,不能大量储存粪便,可减轻飞行时的体重。 (8)后肾,排泄效率高。除鸵鸟外,鸟类排泄系统无膀胱,不储存尿液,同样可减轻飞行时的体重。 (9)皮肤薄且具有韧性。 (9)眼能够“双重调节” ,适应飞行快速运动的需要。 (10)完全的双循环,保证满足快速运动对于运输气体和物质的需要。6.比较各类动物的循环系统。 原生动物无循环系统;海绵动物的水沟系、腔肠动物的消化循环腔中水的流动能运输物质和气体,但无专门的循环系统;纽形动物出现了简单的

13、闭管式循环系统;线虫动物、轮虫动物无专门的循环系统,原体腔液有一定的运输功能;环节动物典型循环系统为闭管式;多数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之间没有微血管直接联系。动脉血管当中的血液,流到被称为血窦的组织间隙中去,再由静脉血管收集,这样的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棘皮动物主要由体腔液执行循环机能,具特殊的血系统和围血系统;半索动物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尾索动物成体具开管式循环系统;头索动物具闭管式循环系统;圆口纲动物具一心房、一心室、一静脉窦,闭管式循环系统;软骨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硬骨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和动脉球组成;两栖类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

14、、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爬行类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组成,但静脉窦退化,部分已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已出现不完全分隔(鳄类的发达) ;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由二心房、二心室组成。7.试述脊椎动物心脏和动脉弓的演化过程。软骨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硬骨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和动脉球组成;两栖类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爬行类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组成,但静脉窦退化,部分已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已出现不完全分隔(鳄类的发达) ;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由二心房、二心室组成。软骨鱼类具有 5 对动脉弓,硬骨鱼类具有 4 对动脉

15、弓;两栖类动脉弓在有尾类是4 对,在无尾类是 3 对,分别是颈动脉弓、体动脉弓、肺动脉弓;爬行类除由心室发出肺动脉弓外,由心室发出的体动脉弓有左体动脉弓和右体动脉弓;鸟类除由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弓外,由左心室发出右体动脉弓;哺乳类除由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弓外,由左心室发出左体动脉弓。8、试述脊椎动物心脏和动脉弓的演化过程。软骨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硬骨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和动脉球组成;两栖类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爬行类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组成,但静脉窦退化,部分已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已出现不完全分隔(鳄类的发达) ;鸟类

16、和哺乳类的心脏由二心房、二心室组成。软骨鱼类具有 5 对动脉弓,硬骨鱼类具有 4 对动脉弓;两栖类动脉弓在有尾类是 4 对,在无尾类是 3 对,分别是颈动脉弓、体动脉弓、肺动脉弓;爬行类除由心室发出肺动脉弓外,由心室发出的体动脉弓有左体动脉弓和右体动脉弓;鸟类除由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弓外,由左心室发出右体动脉弓;哺乳类除由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弓外,由左心室发出左体动脉弓。9.鱼类调节渗透压方法: 海洋硬骨鱼血液渗透压低于环境渗透压,因此需要调节。第一:身体被鳞片可减少水分从体表渗出,第二:不断饮海水,鳃上有排盐细胞能排盐,第三:肾小球退化,排尿减少,防止失水过多。海洋软骨鱼渗透压基本与环境一致。排尿量随身体渗透压变化而变化。淡水硬骨鱼体内盐分浓度低于海水,高于淡水,渗透压大于环境。鳞片有阻断水分进来,不饮水,水只从口流入从鳃流出不进入消化管。发达的肾小球排除大量尿液。鳃上有特殊细胞,能从水中吸收体内高渗透压而丢失的离子。10.生物史上重大事件:在无脊椎动物中首先出现的重大事件为扁形动物门中两侧对称体型和中胚层的出现。两侧对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