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反转新闻背后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8.27KB
约11页
文档ID:83475276
反转新闻背后_第1页
1/11

反转新闻背后 ------基于2016年以来的20条反转新闻的思考摘要:近年来,新闻反转事件屡屡发生,已经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2016年以来引起较大舆情反应的20条反转新闻,来分析其共同特征和成因,并探讨了如何规避反转新闻的进一步蔓延 近几年来,新闻反转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11年起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首次统计“新闻反转”的情况,此后5年来,反转新闻不降反增,新华网更是2013、2014、2015年连续三年评选出年度“十大反转新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6年5月23日发布了截止当日的2016年以来的15起因新闻反转而卷入舆情反转风波的人和事件,此后至今,又有陕西石人石马事件、偷鸡腿妈妈事件、民警手铐骑车女子事件等5起先后引发舆情反转的反转新闻每一起反转新闻都有其不同的起因和经过,但是当其成为一类现象,被进行年度、半年度甚至月度汇总,甚至看到一条新闻大家不敢相信而“坐等新闻反转”、调侃“无反转不新闻”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一、何为反转新闻?何为反转新闻?作为近几年出现的现象和表达,目前学界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在业界也众说纷纭,有“反转新闻”、“新闻反转剧”、“逆转新闻”、“舆论反转”新闻等表述。

相对较为学术化的表达有:一,新闻反转剧就是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题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刘峰,2014)二,逆转新闻,又称新闻乌龙事件,指最初报道的新闻向相反的方向转变,随着新闻报道不断深入,事实真相被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立场急剧逆转,并表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态度石众、刘冲,2014)分析上述两种不同的表述,都是对同一类传播现象的不同称谓,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本文倾向于“反转新闻“这一称谓的原因在于,一,“反转新闻”是“定语+中心语”的结构,强调了信息是以新闻的面目出现,但历经至少一次反转(但这种反转是否会引发舆论反转很难衡量,因为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讲,舆论和舆情是有区别的),而这种反转是多大程度的反转,在不同的事件中有不同的体现,故也未采用“逆转新闻”的说法;而反转剧的说法多少带有看热闹的心态,作为专业的研究,也舍弃了这一种表述二,据检索报道和文献,“反转新闻”的表述最为常见综上,不妨对反转新闻下一个定义:以新闻的面目出现,但随着更多信息的披露,事件要素经历至少一次反转,与最初呈现的信息部分或全部不符,同时引发较大舆情波动的信息传播现象。

二、反转新闻的实质反转新闻从本质上来讲是新闻失实,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以新闻的名义传播的信息的失实李良荣对新闻失实的定义是: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李良荣,2002)提及新闻失实,必须提到新闻真实关于新闻真实,已故新闻学者甘惜分先生在《新闻学大辞典》中将其界定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不仅要求所写的事例、人名、地名、时间、引语准确无误,而且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甘惜分,1984)童兵先生在《比较新闻传播学》中指出:“这一界定指出了真实性的三个层次的要求:细节真实、总体真实和揭示事物的本质童兵,2002)以下是2016年以来见诸公开报道的反转新闻: 时间事件事件类型1月17日江苏女教师监考中猝死教育问题2月6日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城乡差距2月12日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消费纠纷2月14日东北农村礼崩乐坏报道城乡差距2月17日城里媳妇怒掀桌事件城乡差距2月25日河南官员“抹香香”事件渉官事件3月2日46万/m2天价学区房事件教育问题3月15日北大才女回乡送快递名校光环3月18日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国民素质3月20日男子借20万照顾植物人女友 实为家暴所致社会风尚3月23日大妈“碰瓷”玩具车国民素质3月24日最强大脑选手破案渉警问题4月12日西班牙华侨舍弃亿万家产与浙江农妇结婚?社会风尚5月5日陕西唐陵石人石马被“洗澡”事件渉官问题5月5日“肾丢失?肾萎缩?”事件医患问题5月10日被拐儿童遭铁笼囚禁?儿童安全5月14日雷某“嫖娼”被电击和殴打? 渉警问题5月16日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得犬瘟死亡渉台问题5月31日偷鸡腿妈妈事件社会信任6月4日民警手铐骑车女子事件渉警问题表1:2016年以来引起较大舆情反应的20起反转新闻(据公开报道整理)纵观以上20例反转新闻,除了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城里媳妇怒掀桌、东北农村礼崩乐坏以及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得犬瘟死亡四则报道是随着信息披露而完全反转之外,其他16则都属于细节属实而总体失实的案例。

三、反转新闻的表现通过对2016年以来20起引起较大反应的反转新闻的梳理,发现反转新闻一般都遵循“事件爆出---媒体跟进---舆情初步形成---事件出现转折---新闻反转---舆情随之反转”的传播路径事件消息源较之以往更为多元,除了机构媒体的各类发布平台,还有网帖、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反转新闻之所以能够引起较大的舆情反响,与其以下两个主要特点密不可分1.话题性强,契合某种社会心理或民众情绪纵观20起反转新闻的事件全貌,如果只从新闻价值的角度看,很多所谓新闻本身未必具有新闻价值比如偷鸡腿妈妈事件,也就是一起普通的社会治安事件而已,从事件本身而言完全不具备成为引发网友讨论、中央级媒体跟进的“资格”究其原因,反转新闻所涉及的事件都具有极强的话题性,事件背后隐含的话题才是引发关注和讨论的关键所在比如,春节期间引发极大关注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尽管后来被证明是子虚乌有,但是它本身所带来的关于城乡差异、地域歧视、婚嫁观念、贫富差距等话题的讨论,超过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媒体的助推与网友的互动和热议,造成了春节期间的刷屏级现象话题性强使得事件具有得到大范围传播、引爆舆论场的可能性,这与当下的媒介环境、社会环境和民众情绪息息相关。

以大妈“碰瓷”玩具车为例自从南京“彭宇案”以来,在媒体的助推下,扶老人就成为了一个敏感话题,随着之后的许云鹤、王培军等前车之鉴,扶老人可能会被讹诈成了大众下意识的担忧,而尊老敬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扶还是不扶之间的道德两难导致了该话题至今仍时有争议,成了民众持续关注的新闻话题此外,大妈也是当今媒介热衷报道的话题,从到美国买房买黄金的大妈到全中国跳广场舞的大妈,大妈污名化也是近年来的媒体现象,因此大妈“碰瓷”玩具车的事件,完全契合当下的社会语境,使其在新闻拐点出现之前就已经极具关注度,新闻拐点出现带来的前后反差和戏剧性更是使该事件马上就升级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2.事件反转往往会带来舆情反转反转新闻的“反转”不仅体现在事件本身前后面貌的反差,也体现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舆情的反差:在事件最初,舆情可能呈现出对某一方支持对另一方挞伐的倾向,随着事件的发展,结局与人们最初的预期截然相反,人们发现自己站错队、表错态,转而支持另一方,于是舆情也随之反转比如在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中,第一次反转之前,网民普遍讨伐无良店家宰客;店家发声之后,事件出现第一次反转,网民随即转向指责顾客无理取闹;调查组介入,顾客接受媒体采访,事件出现第二次反转,网民又掉头指责店家混淆视听恶意宰客。

四、反转新闻的成因反转新闻虽有偶发因素,但其出现必然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比如“肾萎缩?肾丢失?”事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目前医患矛盾问题比较严重,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大众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自然会长期关注该类问题,而以受众需求为指向的媒体自然也会将该问题长期排在媒体议程中但是,社会问题一直存在,反转新闻频现却是近些年的事梳理反转新闻事件,我们会发现,媒体在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媒体不仅是很多反转新闻的发现者,更是引导反转新闻走向公共视野的推动者,同时在事件当事人的呈现中媒体也起到了塑造者的角色因此,新闻屡屡反转更直接的原因在于媒体出现了一些问题:整个媒介竞争的大环境导致的媒体浮躁问题、媒体在具体的新闻操作中的失范问题 1.新的媒介环境冲击下的媒体焦虑目前媒介环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社交媒体兴盛在这场大变局中,传统的机构媒体的地位岌岌可危,用户流失、广告流失、变现困难、核心竞争力下降等,而新兴媒体也面临用户争夺、可持续运营等问题,整个媒体圈陷入集体焦虑在此环境下,新旧媒体在各方面展开了较量,时效性自然是较量的重点,抢发新闻也成为了新旧媒体的重要争夺战。

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独家新闻已经越来越难,第一时间发布也越发具有挑战性,因此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是至少做到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参与、第一时间发声,于是不缺席成了激烈的时效性争夺战的权宜之策所以当某一事件曝光后,很多媒体即使受限于自身或外界原因,不能对热点事件中的核心人物、核心事实进行采访、证实,为了不缺席,也要先进行相关报道,发表自身的观点,刷一下媒体的“存在感”,报道沦为一种“签到”行为这种出于焦虑而刷存在感式的跟风报道或转载,往往会导致忽视本应有的核实,忽视新闻真实性在很多反转新闻中,事情本身还未明朗,各大媒体就亟不可待地纷纷报道,盲目追求热点,急于发声,从而牺牲了准确2.标签化操作导致以偏概全标签化,是指一种自发的认识归类方式,将某一个事件或某个人自发地归为一类事件或一类人物张波,2012)贴上“标签”的时候,就说明其已经从周围环境中剥离开来,冠之以名的是“标签”下的大众认知因此,“标签”本身就不是一个价值无涉的中立客观概念在传统媒体时代,“贴标签”往往与大众传播媒体的报道框架相关,“标签化”往往是框架理论中的一部分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生产主体不再集中于传统大众媒体,广大网络草根用户也参与到信息生产和意义建构之中,“标签化”的现象也就更为普遍化,不仅是热点事件本身被“贴了标签”,事件的主角往往更易于被贴上具有思维定势、刻板成见的标签,且常常被扩大成特定的群体标签。

在人人皆是自媒体的网络场域中,通过“贴标签”表达对社会事件及人物的认知和态度,已成为普遍适用的传播方式薛深,2014) 但是,过度的标签化操作可能会强调了某些事件要素,同时忽略了另一些要素,导致以偏概全、误导用户,为反转埋下隐患比如3月份的北大才女回乡送快递事件,成都商报的报道发出之后,各家媒体纷纷转载,无论怎么改头换面,“北大才女”的标签始终如一就在网友热烈讨论“北大才女送快递是不是一种浪费“时,有媒体及北大校友提出质疑,后媒体跟进采访,证实北大才女是2000新闻系本科生的说法并不确切,而是2000年进入北大的成教专升本学生在媒体的报道设置中,名校本身就是一大新闻卖点,而在社会中隐隐弥漫的反智倾向中,“北大才女”和“送快递”这样的反差也迎合了这种情绪3.价值判断先行,虚妄的道德优越感作祟如上文所述,反转新闻的反转并不单单体现在事件事实的前后反差,同时体现在事件前后舆情的巨大发差无论是媒体还是受众,都太急于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了,在事实未明朗之前,就急于摆明自己的立场、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上升到社会道德等问题,更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肆意评价乃至抨击辱骂所谓的错的一方当新闻拐点出现,新闻事实出现了巨变,媒体和大众才发现事实与自己所预料的相去甚远,陷于尴尬的局面,又很快颠覆自己之前的观点,纷纷倒戈,重新加入到所谓的正义的一方。

比如3月份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中,一起经年旧事被上升到国民素质、国际形象的高度,在事实并未明朗之前各种批判就甚嚣尘上,颇有“就是你们这帮不文明的游客毁了我大中华的国际形象”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