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451884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29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所得税会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所得税会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所得税会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所得税会计》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所得税会计》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所得税会计》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所得税会计》课件(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所得税会计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三、暂时性差异(应纳税、可抵扣) 四、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五、当期(应交)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 六、当期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第一节 所得税会计概述,一、所得税会计概念 1、定义: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2、会计收益:税前会计利润 税法收益:应纳税所得额 3、财务会计与税法区别: 会计按公认的会计准则核算收入、费用、利润等 税法按国家的法律规定核算收入、费用等,4、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形成原因。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税收处理分别规范不同的对象,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

2、不同的目的。 5、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6、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时间:资产负债表日。 7、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关键: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8、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难点:两条线:一是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按税法规定,计入资产负债表);二是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按会计准则,计入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现行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要求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

3、中的所得税费用。,二、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主要差异 (1)目标不同 所:在企业利润基础上,正确核算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 财:反映企业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 (2)计量所得标准不同 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混合确认 财:权责发生制 (3)核算依据不同 所:现行税法 财: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所得税会计是在西方国家产生并逐渐完善起来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会计与税法之间的既相依又相异的关系。会计核算遵循的是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其目的是记录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所得(利润)。 税法要求纳税人按照税法的规定核算企业的收支盈亏,确定应纳税所得。由于会计法与税法的出发点、目标以及遵循的原则不一致,导致了按会计

4、准则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计算出来的应税利润不一致。,在我国,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应当遵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目的在于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税法则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国家有关的税收法律规定,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应缴纳的税额,确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所得征税。,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也称资产负债表观或资本维持观。这种观点认为收入和费用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即收入是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费用是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并要求收益的定性与定量都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对资产、负债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净资产相同的增加和减少就被排除在收益的定义之外。这种观点还拒绝将基于收益计

5、算的所得税进行期内摊配的递延方法 。,利润表观到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1)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收入费用,应分别确认收入和费用 (2)资产负债观是指会计准则制订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在资产负债观下,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3)在资产负债观下: 收益=期末净资产价值-期初净资产价值-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 两者对收益的计算思路不同,在资产负债观下,采用了全面收益的观点。 全面收益=已实现的收益+未实现收益 (4)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 a、相关性增强:更

6、符合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b、可靠性降低:价值量信息需要估计,未通过实际交易验证 c、为了反映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在资产负债观下,主要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 d、我国在这次会计改革中,新准则的制定也基本上采用了资产负债观,在许多具体准则中,可以看到“公允价值”的运用,并成为这次会计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比较,递延法与债务法的比较,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较为完全的体现了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从资产负债表角度出发,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企业在持续持有及最终处置某项资产的一定期间内,该项资

7、产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其计税基础代表的是在这一期间内就该项资产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递延所得税资产,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表明该项资产于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低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产生可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因素,减少未来期间以(应交)所得税税款的方式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从其产生时点来看,应确认为一项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两者之间的差额会增加企业于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及应交所得税,对企业形成经济利益流出的义务,应确认为一项负债。,所得税会计处理解题思路,二、所得税会计的程序 企业一般应于每一资产负债表日

8、进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当发生特殊交易或事项时,如企业合并,在确认因交易或事项取得的资产、负债时即应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如下:,第一,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资产、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是指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 对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是减去减值准备后的余额。 如应收账款账面余额100万元,计提坏账准备5万元,账面价值为95万元。,第二,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按照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

9、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第三,确定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 =期末(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 =暂时性差异(应纳税、可抵扣)适用税率期初,所以,确定递延所得税,需要先确定暂时性差异 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除会计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该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 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

10、,作为递延所得税。,第四,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 就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适用税法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将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作为当期所得税。 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所得税税率 =(税前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 所得税税率,第五, 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分。 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若减少,记贷方)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若减少,记借方),第二节

11、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 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计税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某一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计税基础=成本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一)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取得(初次确认)时,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取得成本 持有期间(后续计量) 账面价值=取得成本会计累计折旧提取的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取得成本税法累计折旧 形成暂时性差异的原因: 1、折旧方法 2、折旧年限 3、计提减值准备,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七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

12、一条所称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第五十八条 固定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一)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三)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

13、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四)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计税基础; (五)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六)改建的固定资产,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的支出外,以改建过程中发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计税基础。,第六十条 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五)电子设备,为3年。,(二)无形

14、资产的计税基础 取得(初次确认)时, 一般情况: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取得成本 例外情况: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 账面价值资本化支出(总支出费用化支出) 计税基础资本化支出150%,持有期间(后续计量) 账面价值取得成本会计累计摊销提取的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取得成本税法累计摊销 形成暂时性差异的原因: 1、摊销年限(会计准则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可以不摊销;即使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可能与税法规定不同) 2、计提减值准备,第六十六条 无形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一)外购的无形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15、(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三)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第六十七条 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 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加计扣除 对于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有关研究开发活动区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以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应当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 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

16、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的150%计算每期摊销额。,案例,A企业当期发生研究开发支出计20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40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支出为40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为1200万元。假定税法规定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可按50%加计扣除。该企业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在当期期末已达到预定用途(尚未开始摊销)。 A企业当期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中,按照会计规定应予费用化的金额为800万元,形成无形资产的成本为1200万元,即期末所形成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200万元。,分析,2000万支出中 当期税前扣除的金额1200万 形成无形资产未来期间可扣除1800万,计税基础1800万,暂时性差异600万 不确认该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案例】,甲企业于206年1月1日取得的某项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