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第31章出血热病毒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060279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2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第31章出血热病毒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31章出血热病毒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31章出血热病毒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31章出血热病毒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31章出血热病毒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第31章出血热病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第31章出血热病毒(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1章 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 汉坦病毒 登革病毒 黄热病病毒 埃波拉病毒,第一节 汉坦病毒,1978年,李镐汪首次分离出汉坦病毒。此病毒引起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antavirus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1982年WHO将具有发热、出血和肾损伤为特征的病毒性感染通称为HFRS,包括EHF、朝鲜出血热等。,1、生物学性状,汉坦病毒根据抗原性和基因结构不同,可分为14个型。国内主要流行汉滩病毒和汉城病毒。,2、致病性与免疫性,黑线姬鼠,田鼠,家鼠,传染源:(

2、储存宿主)啮齿动物,传播途径: 呼吸道(主要)、消化道、接触传播、垂直传播。 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但与野生动物接触较多者发病率较高。,致病机理: 汉坦病毒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免疫系统细胞有较强嗜性和侵袭能力。增殖后引起血管损伤,通透性增高,血浆和RBC外溢,导致出血与水肿。,HFRS: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肾损害。患者有“三红”(面、颈、上胸部潮红)及“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几天后病情加重,可表现为多脏器出血及肾功能衰竭。 典型的临床过程分为五期: 1)发热期 2)低血压期 3)少尿期 4)多尿期 5)恢复期,HPS: 以肺组织急性出血、坏死为主,病理变化为肺水肿,病死率高。 3、防治原则 目前只有HFRS疫苗可供预防。 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病毒唑、免疫球蛋白的早期应用有一定疗效。,第二节 克里米亚-刚果血热病毒,形态结构与汉坦病毒相似 传播方式不同,传播媒介为蜱,储存宿主为野生动物 引起新疆出血热,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为主,无肾脏损害,第三节 埃波拉病毒,RNA病毒,螺旋对称,有包膜 引起埃波拉出血热(1976年,1995年扎伊尔两次爆发) 猴人人 高热、出血(多部位)、肌痛、剧烈腹泻、呕吐、迅速衰竭死亡(70% 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