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诉讼书》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593862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纠纷诉讼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经济纠纷诉讼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经济纠纷诉讼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经济纠纷诉讼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经济纠纷诉讼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纠纷诉讼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纠纷诉讼书》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经济纠纷诉讼文书,学习目标,了解经济纠纷起诉状、上诉状、申诉状和答辩状的概念、特点 掌握这些文书的结构内容,熟悉它们的写法。,一、经济纠纷起诉状的概念和法律要求 (一)经济纠纷起诉状的概念 经济纠纷起诉状是指经济纠纷案件的当事人一方,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与当事人的另一方对有关权利和义务问题发生不一致看法又不能通过协商解决时,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依法审理、裁决所制作的诉讼文书。 (二)经济纠纷起诉状的法律要求 提起民事经济起诉的条件 受理经济纠纷案件起诉状的法院选择 原告在起诉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时,需提供下列一般证明、证据,第一节 经济纠纷起诉状,二、经济纠纷起诉状的内容结构 经济

2、纠纷起诉状的内容 经济纠纷起诉状的结构,(一)经济纠纷起诉状的内容 经济纠纷案件的起诉状,包括六个部分。 (1)案由,也就是纠纷的种类。 (2)原告的单位全称、住所地、邮政编码、电话;原告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原告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职务、联系地址、电话等。 (3)被告单位的全称、住所地和被告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4)具体的诉讼请求。 (5)详细的纠纷事实和诉讼请求的理由,包括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争执焦点、起诉的理由和法律根据。 (6)写明起诉状所要呈送的法院,并署名、盖章,写上起诉日期。,(二)经济纠纷起诉状的结构 1.标题 2.文首 3.正文 (1)案由。 (2)诉讼请求。

3、(3)事实和理由。 4.结尾,三、经济纠纷起诉状的写作注意事项 合理地提出起诉请求 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起诉事实 准确援引法律条款 格式正确规范,一、经济纠纷上诉和经济纠纷起诉的区别 起诉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或与他人存在争议时,以自己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解决争议或挽回损失的行为。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上诉是指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要求上一级人民法院重新审理,以撤销或变更原判决、裁定的诉讼。享有上诉权的人是一审中的当事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上诉人包括一审原告、被告和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等。,第二节 经济纠纷

4、上诉状,二、经济纠纷上诉状的概念和特征 经济纠纷诉讼当事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民事判决或裁定,依照法定程序和期限,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请求撤销或变更原审裁判的书状,称为民事上诉状。,经济纠纷上诉状具有下列特征: (1)必须是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起的,别人无权提起; (2)必须是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裁判不服所提起的; (3)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和期限,向制作第一审裁判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对判决提出上诉的期限为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对裁定提起的期限为10日)。,三、经济纠纷上诉状的内容和结构 (一)经济纠纷上诉状的内容 (1)含“上诉”字样的标题; (2)当事人的

5、姓名、法人的名称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及其主要负责人姓名和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 (3)原审人民法院名称、案件的编号和案由; (4)上诉的具体请求和理由; (5)上诉人签名、日期和其他附件。,(二)经济纠纷上诉状的结构 1. 首部 (1)标题:写“民事上诉状”。 (2)当事人栏:按上诉人、被上诉人这个顺序列写他们的基本情况。 2. 正文 (1)上诉请求。 (2)上诉事实和理由。 3. 尾部及附项,一、经济纠纷申诉状的概念 (一)申诉的含义 申诉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认为确有错误,向原审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提出的重新处理的一种诉讼请求。,

6、第三节 经济纠纷申诉状,(二)上诉和申诉的主要区别 (1)上诉针对的是对一审的判决不服,在规定的上诉时间内进行的;而申诉针对的是生效的判决。 (2)时间上不同。对一审法院的判决上诉须在规定的15天之内进行;申诉的时间则是从判决生效之日起2年之内。 (3)上诉和申诉所需具备的条件也不同。只要对一审判决不服就可以提起上诉;而申诉就必须具备判决所依据的事实不清楚、证据不充分、审理的程序违法,甚至是法官有行贿、受贿、徇私舞弊行为等条件。,(三)应当提出申诉的情形 在申诉期间,原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如发现申诉有理的,由法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再审。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人民法院应

7、当再审: (1)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 (2)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 (3)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4)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的正确判决、裁定; (5)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为。,二、经济纠纷申诉状的特点 (1)申诉状当事人、其他公民和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认为有错误而作书面申诉。不论这些判决、裁定是否经过上诉,也不论这些判决、裁定是否已经执行完毕,都可以不受时间限制,书写申诉状进行申诉。但提出申诉,并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2)申诉状只能被视为决定是否引起审判监督

8、程序的主要参考材料,可能由此而引起审判监督程序的发生,也可能不引起审判监督程序的发生。并不是只要递交了申诉状,就必然引起审判监督程序的发生,这和上诉状递交之后即可引起第二审程序的发生不同。但是,申诉状是使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特定机关和国家有关工作人员得知人民法院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无错误的重要材料来源之一。有权依法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机关和人员,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审判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审判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以及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他们根据申诉状等重要材料,如认定确有错误时,法院院长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最高人民法院、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最

9、高人民检察院、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3)申诉状是一种申诉的书面形式,应将申诉理由写充分。写申诉状状有困难的,可口头提出申诉,由工作人员如实笔录。,三、经济纠纷申诉状的写法 申诉状由首部、申诉请求、申诉理由、尾部和附项四部分组成。,(一)首部 1.标题 标题根据案件的性质确定写明“申诉状”。 2.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在申诉人栏内,写明申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 工作单位、职业和住址。经济纠纷案件的当事人申诉,应在申诉人后 面用括号注明其在原审中的诉讼地位。对方当事人(即被申诉人)在 申诉人下一行列写出,其书写项目与申诉人书写项目相同。公诉刑事 案件的当事人申

10、诉,就只写申诉人,不写被申诉人,因为不能把人民 检察院看成是当事人。 3.写明不服原审裁判的事由 这一部分包括原来案件的案由,原处理机关名称,处理时间,处理 文件的名称、字号,作不服的表示等内容。具体引文为:“申诉人因 (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年月日 字第号事判决(或裁定),现提出申诉,申诉的 请求和理由如下”。,(二)申诉请求 用简明概括的语言说明原来处理有什么错误和不当之处,要求解决什么问题,给予怎样改变处理。提出申诉请求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例如,“请撤销原判第项,改判(改判内容)”等。,(三)申诉理由 申诉理由是申诉状的重要内容。应抓住原来的处理决定不当之处进行阐述,应具体说明原决定

11、书、判决书或裁定书是认定事实有错误,还是适用法律错误,抑或是适用程序不当,以致造成错误的处理结果,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充分而具体的分析、从而讲清申诉的理由。,(四)尾部和附项 依次写明如下内容。 1.写明呈送机关 可写为“此致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 2.在右下方写明 申诉人(签名盖章,并注明年月日。如系律师代书,应写明律师事务所律师代书)。 3.附项 (1)本状副本份; (2)证物件; (3)书证件。,第四节 经济纠纷答辩状,一、经济纠纷答辩状的概念及作用 答辩状是被告(人)、被反诉人、被上诉人、被申请(诉)人针对起诉状、反诉状、上诉状、再审申请(诉)书的内容,在法定期限内根据事实和法律进

12、行回答和辩驳的文书,是诉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书之一。,二、经济纠纷答辩状的特点 必须是经济案件被告提出的。 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 必须针对起诉状的内容进行答辩。,三、经济纠纷答辩状的写法 (一)标题 写明“答辩状”字样,答辩人的基本情况,包括答辩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住址等;当事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写明其名称、所在地、法定代表人的姓名与职务,答辩缘由。 (二)正文 1.答辩的理由 2.答辩请求 3.证据 (三)尾部 尾部包括致送人民法院名称,答辩人签名、盖章,答辩时间。如果委托律师代书答辩状,应在最后写上代书律师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名称。 在附项中,应注明有关的人证、物证、书证等。,四、经济纠纷答辩状写作的注意事项 充分做好答辩准备 要尊重客观事实 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要紧扣争议的焦点来答辩 要很好地运用反驳的方法和立论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