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新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8151256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3.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灸法新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刺灸法新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刺灸法新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刺灸法新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刺灸法新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刺灸法新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灸法新ppt课件(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刺 灸 法,2,2,刺灸法总论,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和特点 刺法灸法学的研究内容 针具与针法的源流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刺法与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3,3,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和特点,定义: 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法、灸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操作技术及其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 狭义:针刺和艾灸的方法 广义:各种刺激机体穴位的方法,4,4,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和特点,刺法:使用不同的针具(如毫针、三棱针等)或非针具(如激光),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采用艾或其他材料(如灯心草)烧灼、熏熨机体的一定部位,以及一些非火源的外治法(如天灸)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2、。,5,5,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和特点,特点: 刺法灸法是针灸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之间的桥梁课程。 针灸要取得疗效,正确地选取穴位是基础,正确而熟练的刺法灸法操作是关键,6,6,刺法与灸法的关系,手段不同,目的相同; 方法不同,作用原理相同 。 刺法多用于表、实、热、闭证;灸法多用于里、虚、寒、脱证。 刺法与灸法宜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灵枢官能篇 曰: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7,7,研究内容,实施手段 基本原理 刺法研究内容 针具:多种 针具并用 针法:现代针法、古典针法 针治部位:体穴以及各种微针疗法 灸法研究内容: 灸材:艾、灯芯草、桑枝、毛茛、白芥子

3、灸法:各种不同的施灸方法 灸治部位:腧穴、疼痛点、慎针部,8,8,刺法的起源与发展,起源:砭刺, “砭,以石刺病也。” 形成:工具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标志着针法的 形成 发展: 内经全面总结了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奠定了刺法发展的基础。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刺法理论。 金元明医家在刺法上各有特点,完善了祖国医学的针刺方法。 明末杨继洲集历代刺法之大成,系统总结了古代刺法。,9,9,刺法的起源与发展,历代针法发展概述 内经奠定基础 九刺、十二刺、五刺 补泻方法 难经强调双手协同 窦汉卿针经指南 “针刺十四法” 陈会神应经 “催气手法” 徐凤金针赋 “烧山火”“透天凉” 杨继洲针灸大成 “刺有大小”

4、“十二字分次第手法”“下手八法”,10,10,11,11,12,12,刺法的起源与发展,发展 建国以来新发展 新仪器:电针、激光针、电磁针、微波针 新刺激方法:穴位注射、埋线、割治 新刺激部位:耳针、头针、腕踝针、眼针、手针、足针、舌针,13,13,灸法的起源与发展,起源:起源于火的发现与利用之后 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灸法颇为盛行: 庄子盗跖篇:“丘所谓无病自灸也”。 孟子离娄篇中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左传: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候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据晋代杜预的注解:“攻”是指灸,“达”是指针刺。,14,14,灸法的起源与发

5、展,最早记载经脉灸法的文献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内经的论述标志着灸法的形成 两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针灸的应用以灸法为主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中最早系统地论述了灸法 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认为“仓卒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发展:直接到间接,烧灼至无火、艾灸至多样,15,15,灸法的起源与发展,资料: “以艾避疫”作为古代保健常识而成为广泛应用的防疫措施,并延续至今。古代针灸防治传染性疾病有明确记载的是肺结核与疟疾,现代应用针灸防治传染性疾病最具影响的当属肺结核和流行性出血热。 1935年,日本肺结核患者达120万人,且西医当时不能有效控制该病,通过研究发现灸法治疗相

6、当有效,并提出灸法是预防肺结核的惟一方法,从而掀起日本国民三里灸健康运动,有效地遏制了肺结核的蔓延。 1985年,我国安徽暴发流行性出血热,针灸家周楣声先生以灸法治疗205例,取得了97.5%的良好疗效,,16,16,操作的量学要素,刺法的量学要素: 作用力的方向: 决定针刺补泻作用性质的因素之一 作用力的大小: 决定毫针刺激量强弱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关系到一次针刺是否达到了有效的刺激治疗量关,系作用持续的时间 正确掌握有利于及时进行下一次治疗,17,17,操作的量学要素,灸法的量学要素: 艾柱的大小和壮数 艾条的大小和施灸的距离 施灸时间的长短 灸疗作用持续的时间,18,18,

7、毫针刺法,19,19,教学要求,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 掌握得气及其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等操作方法。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20,20,毫针基本知识,针具 毫针结构 毫针规格 长短规格 粗细规格 毫针的保养:防止损坏与污染,21,21,针刺练习 目标 提高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 精神专注 步骤 空手练习:练手指、手腕的灵活性 叠纸或棉纱球练习:练指力、提插、捻转 自身练习 步骤:针短(粗) 长(细)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 体会指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22,22,提插法,23,23,捻转法,24,24,针刺前的准备,选择

8、针具 质量、规格 选择体位 原则:暴露所需腧穴、病人舒适、便于取穴 常用体位:仰卧、伏卧、侧卧、坐位 注意事项 消毒 针具、腧穴部皮肤、针者手指,25,25,选择针具 质量:旧针依次检查各部位,重点是针尖、针身 规格 长短:根据所需针入深度,针根需露出体表1cm左右 粗细: 患者体质、年龄、胖瘦 针刺部位 病情,26,26,选择体位 原则 暴露所需腧穴 病人舒适 便于取穴、施术 常用体位 卧位:仰卧、伏卧、侧卧 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注意事项 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 医生适当的位置,27,27,选择体位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28,28,

9、选择体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29,29,选择体位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 和上、下肢部分腧穴,30,30,选择体位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 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31,31,选择体位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 背部的腧穴,32,32,选择体位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33,33,定穴与揣穴,定穴:腧穴的定位,主要根据骨度法,结合其他定位方法进行。 揣穴 :以手指在穴位处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强烈的穴位 临床上定位与揣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34,34,消毒,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法 药液浸泡消

10、毒法 75%酒精 30-60min 煮沸消毒法 水沸后15-20min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治疗室内消毒,35,35,毫针针刺方法,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行针得气与治神 行针手法 针刺补泻 留针与出针 针刺意外,36,36,持针法,刺手 掌握针具、施行手法 押手 固定腧穴、协助进针、减轻疼痛、调节针感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灵枢九针十二原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难经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标幽赋,37,37,持针法,金针梅花诗钞:“持针者,不仅在进针之先应持针在手,细心揣摩;在进针之后,更应手不离针全神贯注。故在下针之初,固应着力持针,直

11、插至应止之处;而在进针之后,尤应手如握虎,势若擒龙,紧全身之力于指腕,目无他视,着意呼吸,全神贯注,属意病者,方可针通造化,神察秋毫。如此,则针下之虚实明,邪正辨,气之至否可以确知,气之行走可以推引,而为补为泻,其数亦可以从心矣。”,38,38,持 针 姿 势,39,39,进针法,以进针速度分为速刺法和缓刺法 以刺入术式分为插入法和捻入法 以刺押手势分为单手进针法和双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夹持、舒张、提捏 以进针器具分为针管针进针法和进针器进针法,40,40,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

12、的深度。,41,41,指切进针法,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42,42,夹持进针法,押手拇食两指持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适合于长针的进针,43,43,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44,44,提捏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45,45,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重要性:获得良好针感、防止意

13、外 针刺角度 直刺: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横刺(平刺):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46,46,针刺方向: 依病位:气至病所 依经脉循行:迎随补泻 依腧穴部位:避免危险发生 深度: 根据形气之浅深:季节、体质、年龄 根据病情 根据腧穴部位 决定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因素 腧穴位置、病情需要、病人体质、手法需要,47,47,行针,行针概念 广义: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狭义: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采取的操作方法(运针) 行针手法 基本手法:提插、捻转 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柄法、摇柄法、飞法、震颤等,48,48,基本手法,提插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

14、位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幅度/层次/频率/时间 捻转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 角度(180。-360 。)/频率/时间 忌持续单向捻转,49,49,辅助手法,循 法 沿经脉循行路线揉按,以疏通气血激发经气 弹柄法 弹动针尾、针柄,以催气、行气 刮柄法 刮动针柄,以催气、行气 摇柄法 直立而摇,边摇边退,以泄气 卧针而摇,不进不退,以行气,50,50,辅助手法,飞法 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放开两指, 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用于催气、行气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催气,51,51,得气,定义 针刺产生的经气感应 得气的表现 医:

15、沉、紧、涩 患:酸、麻、胀、重,循经感传 得气的意义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 “气速效速,气迟效迟”,轻滑慢而未来,沉紧涩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52,52,不得气的原因 医者:取穴不准,针刺角度深度不当,手法运用不当 患者:体虚、感觉迟钝 不得气的处理 纠正错误 行针催气 留针候气 艾灸益气,53,53,治 神 医者凝神静气、全神贯注于针下 患者松静自然、精神专一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素问宝命全形论 “粗守形,上守神” 灵枢九针十二原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 灵枢九针十二原 “必正其神,欲瞻

16、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 素问针解 “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蠲,气血定,使之信针不移,信医不惑,则取效必宏,事半而功可倍也” 金针梅花诗抄,54,54,“医者之精神治,则造化通,料事明,决断果。使之临危则不乱,卒遇大恐而不能惊。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蠲,气血完,使之信针不疑,信医不惑,则取效必宏,事半而功可倍也。养身者却病强身也。以不病之身,方可治有病之人。聚全身之力于手腕,方可使顽铁通于神明” 清周树东金针梅花诗钞,55,55,针刺补泻,补泻原则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补泻定义:通过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补法:鼓舞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 泻法: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 补泻手法 单式手法、复式手法,56,56,单式补泻手法,57,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分部实施复合补法,天:捻转(提插)补法 1,人: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