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电离辐射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497542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32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电离辐射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电离辐射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电离辐射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电离辐射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电离辐射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电离辐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电离辐射(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电离辐射 凡作用于物质能使其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称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它是由不带电荷的光子组成,具有波的特性和穿透能力,如X射线、射线和宇宙射线;而射线、射线、中子、质子等属于能引起物质电离的粒子型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来自自然界的宇宙射线及地壳岩石层的铀、钍、镭等,也可来自各种人工辐射源。 接触机会 1.核工业系统 放射性矿物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以及核反应堆、核电站的建立和运转。 2.射线发生器的产生和使用 加速器、X射线和射线的医用和工农业生产用辐射源。 3.放射性核素的加工生产和使用 核素化合物、药物的合成,及其在实验研究及诊疗上的应用。 4.天然放射性核素

2、伴生或共生矿生产 如磷肥、稀土矿、钨矿等开采和加工。,常用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及单位 过去常用的一些电离辐射专用单位,已逐步为国际单位制单位(SI单位)所代替,但目前新旧单位仍在同时并用。 1.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是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一定量的某种放射性核素中发生自发性核跃迁的期望数。放射性活度的SI单位专用名为“贝可”(becquerel)符号Bq,沿用的专用单位为“居里”(Curie)。1Bq=2.70310-11Ci。 2.照射量(exposure,X) 是指当光子在一定质量的空气中释放出的所有正电子被完全阻止于空气中时,在空气中形成同一种符号的离子的总电荷绝对值与空气

3、质量的比值。照射量(X)仅用于X射线或射线,暂无SI单位专名,保留使用单位名称为“伦琴”(Roentgen,R)。 3.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D)表示被照射介质吸收辐射能量程度的大小,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电离辐射。吸收剂量与照射量的意义完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可换算。吸收剂量的SI单位专用名为“戈”(Gray),符号Gy;原使用单位为“拉德”,符号rad。1Gy=100rad。,4.剂量当量(dose equivalent,H)为衡量不同类型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吸收剂量乘以若干修正系数,即为剂量当量(H),H=DQN。式中,D为吸收剂量;Q为不同辐射的品质因素,或称线质系数,指在单

4、位长度介质中,因电离碰撞而损失的平均能量,Q值愈大,相对生物效应愈强;N暂定为1。剂量当量的SI单位专用名为“西沃特或希”(Sievert),符号Sv;原用单位名称为“雷姆”(rem)。ISv=100rem。 辐射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因素 电离辐射以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外照射的特点是只要脱离或远离辐射源,辐射作用即停止,内照射系由于放射性核素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注射途径进入人体后,对机体产生作用。其作用直至放射性核素排出体外,或经10个半衰期以上的衰变,才可忽略不计。 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受辐射和机体两方面因素影响。,1辐射有关因素 辐射的物理特性:辐射的电离密度和穿透力,是影

5、响损伤的重要因素。例如,粒子的电离密度虽较小,但穿透力很弱,其主要危害是进入人体内的内照射,而外照射的危险性很小;粒子的电离能力较为小,但高能粒子具有穿透到皮肤表层的能力;X射线和射线的穿透力远较粒子强,尤其是高能X射线或射线,可穿透至组织深部或整个人体组织,具有强大的贯穿辐射作用。 剂量与剂量率:电离辐射的照射剂量与生物效应间的普遍规律是,剂量愈大生物效应愈强,但并不完全呈直线关系。剂量率是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接受的照射剂量,常以Gy/d、Gy/h或Gy/min表示。剂量率大,效应也大。 照射部位:照射的几何条件不同,使机体各部位接受不均匀照射,而影响吸收剂量。以腹部照射的反应最强,其次为盆腔、

6、头颈、胸部和四肢。,照射面积:受照面积愈大,作用愈明显。同样的照射量,局部照射作用不明显,若全身接受照射面积达1/3,则可产生明显的辐射效应。 2机体因素 种系演化愈高,机体组织结构愈复杂,辐射易感性愈强。组织对辐射的易感性与细胞的分裂活动呈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故淋巴组织、胸腺、骨髓、性腺和胚胎,呈高度易感性;而肌肉、结缔组织的易感性最低。 辐射的损伤效应 包括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s)和非随机效应(non-stochastic effects)。随机效应指辐射损伤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剂量大小有关,但损伤的程度与剂量无关,且不存在损伤效应的阈值水平,如致癌效应、遗传效应等

7、。非随机效应后更名为肯定效应(deterministic effects),指当接受剂量超过一定水平(阈值)时,损伤效应发生的概率将急剧增高,且损伤的严重程度也随剂量的加大而增高,如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和放射性皮肤损伤。这种区分有利于辐射防护标准的制定和采取不同的防护策略。,放射病 放射病(radiation sickness)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放射性损伤,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放射病。根据照射源是否在体内,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放射病。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短时期内一次或多次受到大剂量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病变,多见于事故性照射和核爆炸。病程具有明显的时相性,

8、有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骨髓型:最为多见,主要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临床表现为白细胞数减少和感染性出血。口咽部感染灶最为明显。时相性特征多见于此型。 胃肠型:表现为频繁呕吐、腹泻,水样便或血水便,可导致失水,并常发生肠麻痹、肠套叠、肠梗阻等。 脑型:受照后病人短时出现精神萎靡,很快转为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抽搐、躁动和休克。,初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症状。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出汗、发热、失眠、嗜睡、心慌、血压下降、白细胞数增高(10000-20000/mm3)等。受照射剂量越大,出现症状越快、症状越明显,一般数十分钟至数小时

9、出现,持续1-3天。 假愈期:是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重要特征之一。此时病人除了稍感疲乏之外,无其他症状。但实际的病情继续恶化。原因:由于机体发挥了代偿机制,使初期症状缓解或消失;造血功能障碍经过一段时间才会表现出来。假愈期的重要标志白细胞数量迅速下降(2000-4000/ mm3 );脱发(体毛)。 极期:造血功能严重衰竭(白细胞500-1000/ mm3以下,血小板10000 /mm3以下)、机体防御功能崩溃为主要表现。相继发生严重的出血、感染、胃肠功能紊乱,重者出现全身多脏器衰竭和死亡。 恢复期:轻型的病例可逐渐恢复。完全康复需2-4月时间。,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较长时间(数周到数月)连续或

10、间断大剂量外照射,累积计量大于1Gy所致。主要表现:造血组织破坏、萎缩、再生障碍;骨髓细胞异常增生;骨髓纤维化。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为较长时期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限值剂量(0.05Sv)外照射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损伤,累积计量达到1.5Sv时,出现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其他症状。 临床表现早期为神经衰弱综合症,表现为头痛、头昏,睡眠障碍,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等,伴有消化系统障碍和性功能减退。早期可无明显体征,后期可见腱反射、腹壁反射减退等神经反射异常。妇女可表现有月经紊乱,经量减少或闭经。 外周血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先增加、后降低至4000/mm3以下,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

11、增加。骨髓的早期变化不明显,晚期为各系血细胞再生低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是敏感指标,骨髓细胞增生情况是主要诊断依据,可出现增生活跃、增生低下或粒细胞成熟障碍。,*诊断和处理 急性放射病有明确的大剂量照射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可予以诊断。视损伤程度,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消毒隔离、周密护理、预防感染和出血,以及全身支持性治疗。 慢性放射病必须查明射线接触史和个人受照水平,在全面分析体检结果基础上,除外其他疾患,根据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原则(GB8281-87),由放射病鉴定小组作出诊断。治疗原则是脱离放射性工作岗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每2年定期随访。,

12、内照射放射病 大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作为内照射源对机体照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特别是破损皮肤)。特点:持续作用,损伤修复并存,时间迁延;靶器官损伤明显;有的内照射源放射性弱、化学毒性强,如铀;可造成远期效应。诊断:职业史、临床表现、现场污染水平、实验室检查(呼出气、排出物、血液的放射性定性、定量测定,体外全身放射性测定,推算出污染量及内照射量等)。治疗:除一般治疗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相同外,要给予减少吸收、促进排除治疗,如用络合剂喷替酸钙钠、喹胺酸、二巯基丙磺钠等。 放射性复合伤 指战时核武器爆炸和平时核事故时,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以放射损伤为主的复合烧伤、冲击伤等的

13、复合伤。有放烧冲复合伤、放烧复合伤、放冲复合伤之分。放烧冲复合伤的特点:死亡率高、存活时间短;病程短,症状出现早;感染难以控制;造血组织破坏严重;烧伤和创伤愈合困难。,放射性皮肤损伤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机体局部一次或短时间内(数日)受到多次大量照射引起的皮肤损伤。包括急性放射性皮炎和急性放射性皮肤、黏膜溃疡。分为四期:初期反应、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病程数月或数年。极期分三度:度,干性脱皮或脱毛,局部淋巴结肿大;度,深紫红色斑,水泡,溃烂,易感染而不易愈合;度,很快出现水泡和组织坏死,溃疡可达肌肉和骨骼,创面溃烂、难愈合,易感染绿脓杆菌,全身症状明显。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机体局部长期受到较

14、低剂量照射而引起的皮肤损伤,也可由急性放射性皮炎迁延而来。包括慢性放射性皮炎和慢性放射性皮肤、黏膜溃疡。诊断分三度:度,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色素沉着或脱失,指甲灰暗变脆;度,皮肤角化过度、皲裂、指甲增厚、变形或外翻呈舟状甲; 度,长期不愈的溃疡,指端严重角质化并与指甲融合,可合并肌腱挛缩、关节变形强直。甲皱微循环检查异常表现。 治疗措施 脱离放射源;保护局部,避免各种理化因素刺激;增加营养、防治感染;对症处理;迁延溃疡、过度角化、癌前病变或恶性变者,应尽快手术。,(六)电离辐射远后效应 电离辐射诱发恶性肿瘤 如铀矿诱发肺癌、镭诱发骨肉瘤、日本原子弹爆炸后随访研究等。发病机制及表现特征尚未明确

15、。诱发种类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支气管肺癌、乳腺癌和皮肤癌等。其中白血病的发病率较高、潜伏期短、诱发剂量低。慢性放射性皮炎可演变为皮肤癌,发生率10%-28%。 其他远后效应 出现在本人身上称为躯体效应,也可出现在子代身上,称为遗传效应。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缩短寿命、胚胎效应和遗传效应等。 遗传效应为随机效应,无剂量阈值,是指生殖细胞的损伤,对胚胎和子代产生影响。其中显性突变和伴性隐性突变主要导致先天畸形,而伴性显性致死突变主要导致流产、死产和不育。,卫生防护 辐射卫生防护的目标是防止对健康危害的肯定效应,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减少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照射量达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1988年所制定的放射防护规定(GB8703-88)提出了较全面的防护要求。辐射防护的要点是: 1.执行辐射防护三原则:任何照射必须具有正当理由;辐射防护实现最优化;遵守个人剂量当最限值的规定。 2.外照射防护:必须具备有效的屏蔽设施,与辐射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及合理的工作时间。 3.内照射防护:主要采取防止放射性核素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一系列相应措施,同时应十分重视防止核素向空气、水体和土壤逸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