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战计策(不完全)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811897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战计策(不完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战计策(不完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战计策(不完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战计策(不完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战计策(不完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教学的“兵法战计”论“战计”之一:“国之大事”的长远谋划-面向未来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始终视教育为国之大事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任何敌人的。那么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没有教育就是野蛮、愚蠢的国家和民族。“战计”之二:“攻成绩为下,攻心为上”从内部调整心态。 “我攻不如自攻” 。“战计”之三:知己知彼,要善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是改革创新打破陈旧的过程。摸清情况才能调整部署,谋划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劣势,知道自己与别人相比哪强哪弱,便了解了自己的实力,稳定了自己的心态,从而掌握了学习的

2、主动权。“战计”之四:治兵之道中的严中有爱。上下同心则能众志成城。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共产党和它领导的八路军、解放军所以能打败数倍于己的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就在于官兵一致,从首长到士兵亲如兄弟,情同父子;就在于党与人民,鱼水情深,患难与共。所以,大家的利益相同,目标一致,既可与之赴深溪 ,又可与之俱死。从而改变了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扭转了战争的结局。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这段话的意思是:将领在实施奖惩的时候,如果士兵尚未亲近依

3、附自己,就贸然处罚他们,士兵定会不服,这样在作战中就难以使用;反之,也不能因为士兵已经亲近依附自己,便一味迁就,该罚不罚,这样在作战中也是难以指挥的。所以,对待士兵既要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引导,又要用军纪军法来整治,这样才能统一指挥,步调一致,打起仗来必定取得胜利。将帅与士兵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才能上下统一,令出必行,无往而不胜。这个道理在教育工作中同样适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如果没有统一的纪律,不能奖惩分明,必然一盘散沙,一事无成。而这种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又只能建立在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严明的校风校纪上。当年,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高等学府抗日军政大学确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

4、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的校风,就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与严明纪律的统一之上的。正是在这个思想原则的指导下,学员们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又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坚持边学习,边战斗,边生产,既懂政治、军事,又懂生产和管理,成为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坚力量。抗大 也因此成为我党、我军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带兵打仗需要官兵同心,上下一致。教书育人也需要师生和谐,亲密无间。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互动性的工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对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战计”之五:勇者不得独进,集体荣誉为先。这段话的意思是:使用金鼓旌旗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全军的行动

5、。全军的行动既然统一起来了,那么勇敢的将士就不能贸然单独前进,怯懦的也不能单独逃跑后退。这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有效方法。孙子这种强调军队作战必须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密切配合的思想,在教育工作中同样适用。因为学生是一个整体,必须团结一致,共同进步。所以,作为一名肩负教书育人历史重任的人民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不使一名学生掉队。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中小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学生中分好生 和差生,设重点校 、重点班,然后对所谓的重点班 和好学生进行分槽饲养 ,搞填鸭式教学。结果在学生中造成勇者独进,怯者独退的严重两极分化:一方面,一些所谓的

6、高才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迷失了自我,丢掉了童真,变成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另一方面,一些所谓的差生,由于遭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冷遇,而偏离了人生的正确航向,或逃离学校,浪迹社会,或受人蒙骗,误入歧途,有些人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0 世纪后期,社会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开始大声疾呼在中小学校取消重点班 ,减轻学生负担,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这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社会发展使然。事实上,从孔夫子提倡有教无类 开始,教育家们就一直强调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种人都要进行教育。唐代文人陆贽在策问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中更加明确指出:然则上之化下,罔或不从,而三仁四凶,较然自异,有教无类,岂虚语哉。意即对像殷代的三个仁

7、人:微子、箕子、比干,和传说虞舜时的四个凶人:浑敦、穷奇、涛阢、饕餮,这样行为各异,差别悬殊的人,也都要进行教育。因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使受教育者懂得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决不能只对贤人、智者进行教育,使 勇者独进;而对愚者凶人拒之门外,让 怯者独退,这样就失去了教育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另外,就学生本身而言,要想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也需要团结一心,统一行动,不能 勇者独进、怯者独退. 1996 年以陕西省文科高考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的王凌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她说:高中阶段的学习,我认为不能只靠个人的独自专研,而特别需要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和辩难。个人的进步

8、若能与集体的进步形成互动力,这将是你成功的法宝。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些自命清高、孤军奋战的 勇者,最终都不会取得好成绩的。相反,即使是学习上暂时的怯者 ,只要努力融入集体之中,不气馁,不退缩,始终听从老师的教诲,拼力跟上同学们的步伐,最终定会取得较大的进步和突破。“战计”之六:假如我是“敌人”既言胜也言败。站在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成败得失。“战计”之七:胜可为也。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能预先知道交战的地点、时间,即使跋涉千里,也可同敌人交战。如果事先不能预知交战的地点、日期,那就将会左右不能互助,前后不能救援,更何况相距远的有几十里,相距近的也有好几里呢?依我看来,即使

9、敌国军队再多,但不知我军虚实,那对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的。敌人兵力虽多,但我们却可以设法使其兵力分散,不能与我们全力交战。在战争中,胜利是可以争取的;在教学中,好成绩也是能够取得的,关键在于掌握教学规律,外加刻苦、勤奋、努力。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却能认识规律,并利用它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学习也是如此。每门知识,都有各自的内在的逻辑规律,可以前后照应,互为补充,循序渐进;各门知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各种科学知识,使学生不断

10、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 和授之以渔的争论。所谓 授之以鱼,就是将鱼赠与对方,以解一时之饥;所谓授之以渔 ,则是向人传授捕鱼的方法,以解长久之患。作为教师应该向学生授之以渔 ,而非 授之以鱼。因为给的鱼再多,总有吃完的时候,而教会了捕鱼的方法,却可令人受用终生。自古以来,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一直是以先知者自居,以答疑、解惑为目的,力求让学生学懂弄通,结果学生记住了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和方法。反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则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他们的思维为宗旨,力求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即向学生授之以渔 ,而非授之以鱼.

11、显然,后者是今天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教育新思维、新理念。“战计”之八:各个击破集中主要兵力击敌一部,是历代兵家极为称道的战略战术。对此,毛泽东也非常重视,他在指挥红军突破蒋介石的围追阻截时,曾经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从进入小学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提高,人所接触的知识和学科越来越多,尤其是升入高中后,主科和副科加在一起可多达 10 余科。其中,需要会考的有 9 科,参加高考的需要 5 科。此外,还有体育、音乐、美术等。面对如此多的知识,如果不能分清主次,做出周密、科学的安排,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因为,伸着巴掌什么都抓,等于不抓。所以

12、,学习中的巧能成事者 ,都是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高手“战计”之九:置死地而后生。存这段话的意思是:把军队置于险境,然后才能化险为夷;把士卒陷于死地,然后才能得以生存。大家全都处于危险境地,便能同仇敌忾,然后胜败便全在人为。原因何在?梅尧臣说得好:地虽曰亡,力战不亡;地虽曰死,死战不死。故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 其意在于,虽说陷入绝境,但只要全力作战就不会灭亡;虽说处于死地,但只要殊死决战就能死里逃生。所以,这就是面临死亡的人存活的基础,置于死地的人逃生的根本。梅尧臣的解释进一步深化了孙子对存亡、生死的辩证认识。“战计”之十: “君命”有所不受。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既用于师者,也用于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