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50323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论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要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家庭的、有学校的。本文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不要居高临下2、要注意批评策略,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3、要放手让孩子自己作主,不要包办代替4、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不要忽视榜样的力量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原因现状 对策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

2、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这对我们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的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中,有 1520的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等缺点或弱点所有这些,正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

3、问题。原因分析一、来自社会方面的1.不良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一些不良书商唯利是图,经销、贩卖、宣扬暴力、色情书刊杂志,是真正的诲淫诲盗。一旦老师或家长疏于防范,再加上小学生辨别能力还较差,心理健康就会受到不良影响。笔者以前所在班级就曾有一名五年级学生,邀集几位男女同学偷偷在家看黄色碟片,幸亏发现得早,再加上及时教育引导,没有酿成不良后果。有些高年级学生,受影视上的“蛊惑仔”影响,特讲哥儿们“义气”,一位与人发生矛盾,其它的哥们一拥而上,拳脚相向,演变成群殴,往往造成不良乃至严重的后果。再如,有些日本的漫画作品,过多渲染学生情感方面的矛盾纠葛,把高年级男女生之间那种朦胧的好感成人化,会在一定程度上

4、诱导学生的“早恋”,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还有某些网吧业主,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孩子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甚至酿成悲剧。我们经常在新闻媒体上见到这方面的报道。 2.不良的社会现象的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如做事凭关系、熟人好办事、“非礼”事不成给认知能力还较弱的孩子心灵留下灰色阴影。再如有些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即使是有学历有能力的研究生也进不了,而水平、能力平平的大专生甚至中专生却能进。原因非它,只因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所以有句老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还有一个时期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虽然这些现

5、象不是主流,但会在某种程度上侵蚀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来自学生家庭方面的 1、父母不和,常吵架、闹离婚,没有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感到苦恼,感到自卑,自我评价较低。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或家长过分依赖,宛如受惊的小鸟,高年级孩子为了寻求慰藉,便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交往,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的伤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大多数孩子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2、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子女做错了事,家长还为他们护短,孩子自小养成“骄”、“娇”二气。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低,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的自私性格。要知道,溺爱是种危害。

6、 3、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过急,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位家长怕儿子受“坏人影响”,每天儿子放学时,他都骑车去跟踪。儿子感到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抬不起头,在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三、来自学校方面的 1.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连接不紧 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个怪现象:越是从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幼儿园出来的幼儿,到小学后适应越是困难。因为现在幼儿园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的更新是有目共睹的,幼儿园普遍提倡愉快教育,尊重个性,但是小学的教育思想的更新似乎慢了一拍。对一年级新生的作息、纪律要求与六年级是一样的。一个时间上下课,一样的上课要坐直,一样的课间不可奔跑,操场上没有低年级学生的玩具等等,造成一年级

7、新生普遍不愿意上学。虽然一段时间后,孩子不再象原来那样的天真,都表现得象个小学生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付出了很多心理能量,承受了过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2.教育管理体制与时代的要求不合拍 大多数小学对教师的评估指标中,没有加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关的内容,评价教师工作的指标仍然是一些机械的指标:学生成绩、备课笔记、班级管理等,却没有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 在某些小学,班级纪律是学校常规管理的最主要指标,制定了较为苛刻的检查细则,全然不顾低龄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孩子们下课奔跑,要扣班级积分;做早操讲话,要扣班级积分;至于早晨忘了带红领巾,当

8、然也要给扣分。班级给扣了分,班主任势必要发脾气,“肇事者”当然就成为全班痛恨的人,因为“他给全班丢了脸”。有的孩子在学校门口想起忘带了小东西,脸都吓白了。孩子们在如此苛刻的要求中,如何做到心情开朗、热爱学习、热爱学校?有些孩子就会因此产生心理问题。荒唐的是,作为教学研究活动的公开课,课堂纪律也是指标之一,有些老师甚至把所谓的“差生”赶出课堂,回避公开课。想想,这种做法符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吗?孩子的心理如何不受到伤害呢?! 3.学校的管理体制给教师过重压力,教师心理健康受到伤害,反过来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师对学生的苛刻,并非来自教师自己的愿望,而是来自我们的管理体制。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怕

9、班主任,喜欢任课老师。由此说明,老师们对学生“凶”不是自愿的,也是迫不得已的。某些学校将班级管理直接与老师的职称、先进、进修机会等诸多方面挂钩。于是,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就不得不凶。一旦有人做出了有损班级荣誉的事情,老师就大光其火。不仅犯错的学生必须承受教师的愤怒指责,全班同学也得陪着接受老师的狂风暴雨。据报载:北京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何光峰等专家,对500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2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学生和家长认为导致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陈旧,部分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少数尖子学生身上,对学习困难学生轻则漠不关心,重则挖苦讽刺。这些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学习

10、起了消极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广大学生和家长把一切不满都记在老师个人身上,所以家长投诉老师的投诉信、投诉电话很多,家长们愤怒声讨老师,造成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某种程度受到伤害。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例屡见不鲜,有的简直就是变态心理的行为。(有的道德败坏,目无法纪,胡作非为,就不仅是心理问题了。)人们往往强烈谴责某个教师的胡作非为,但很少见到深层次的思考。事实上,问题的根子在教育管理模式上。因此,给老师和学生一个宽松的人际环境,让老师轻松地教,学生高兴地学,这应该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中尽力要做的事。 心理健康教育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全面培育,这贯彻到学科教育、班级管理以及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

11、。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熏陶”的教育,它对教师以及教育从业者的素质又相对较高的要求。生存压抑的教师群体很难在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中起到表率作用,而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学生“灵魂”的教育,而德育工作应该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石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单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成立的,它融合在学科教育、人生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以及美学教育中。归根结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对策研究一、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不要居高临下有些教师一般都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对孩子发出指示和批评,要求孩子一切服从他们,这样就压抑了孩子的勃勃生机和

12、积极进取的精神。给孩子以发言权,是对青少年人格和思想的尊重。另外,在孩子发言时,一要耐心听,二不要随意指责和评论,三要作出积极反应,用建议性言语代替指令性语言。这样可以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主动积极地和老师交流。 很多情况下,孩子是愿意和教师交流的,只是有些老师一味地老于事故地训斥孩子,导致孩子与老师交流的愿望一次次减弱,最终因没有从老师那里得到可行的、符合自己心理的建议而消亡,并渐渐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障碍。 二、要注意批评策略,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人尚能在此认识,何况今人呢?做教师和家长的谁能说自己从未犯过错误。所以要容许孩子犯错误。犯错误

13、说明孩子在探索,在创新,自有他自己的道理,家长和教师一定要耐心搞清错误原因,适时、适度地给予批评指下,这样孩子将会在错误中成长。而批评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家长和教师应学会和掌握批评的技巧:一要分清场合,不要当着亲友同学的面批评他;二要注意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要翻旧帐;三要注意措辞,不可用有伤孩子自尊的语句。特别应注意在孩子情绪激动时,还需要给予适当的冷处理。 三、要放手让孩子自己作主,不要包办代替 在一些非重大事情上,可以让孩子自己拿主意。一方面可以让他们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想法的对错;另一方面,父母的想法也不见得全是正确的,我们的教育也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再说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14、。有个孩子已经十三岁了,他的母亲依然为他洗脸、穿衣,甚至连鞋带都为他系,他母亲唯一的愿望就是要他的成绩能名列前茅。在目前应试教育仍占巨大市场的情况下,这固然无可厚非,但事与愿违的是:孩子的成绩并不理想,且处处、事事和她对着干。这位母亲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孩子渴望有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而母亲天天聒噪的“成绩”已十分厌烦,所以处处事事采取不合作态度,成绩不用说,就连生活能力、劳动能力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提高,“自立”就更无从说起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怎么能健康呢? 四、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不要忽视榜样的力量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应对策略,如学习的方法与技巧,男女同学相处与交往的艺术

15、,如何向教师请教的艺术,如何委婉地向家长提出合理要求的艺术,拒绝不合理要求的技巧等。传授给学生一些如何克服孤独心理、如何减轻心理压力、如何摆脱焦虑情绪困扰的方法等等。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利用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学习者只要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直接受到强化,也未进行实际练习,也能形成某些相应的行为。班杜拉和库珀斯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研究是这样的:一批儿童与成人玩打球游戏,玩的时候,儿童可随意从旁边取得糖果,作为示范榜样的成人则给自己确定了一定规范,如达到一个分数值才能去取得糖果。结果发现。儿童通过观察也能给自己确定某种规范,做到了才去取糖果。班杜拉把这种在榜样示范下形成的新行为称为替代性反应的形成,因为这是个体通过观察使榜样的行为通过替代而内化成了自己的行为。这种方法经常被我们教师广泛地运用于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效果很好。 当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还需要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的长期不懈的努力,还需要开辟更为广泛的教育途径:如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心理健康医生、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而使社会、家庭、学校形成一股合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推向深入。参考文献1.教育学,劳凯声,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班主任工作艺术,李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