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49861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纪念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学术研讨会 - 2005芜湖词 类 研 究 的 进 展沈家煊1词类的“典型效应”理论 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词类的“典型效应”理论跟过去的词类理论的差别,C代表一个词类,m1,m2,m3,m4,.代表这个词类的成员: 传统的词类理论:Cm1,m2,m3,m4,. 词类的“典型效应”理论:Cm1m2m3m4.按照传统的词类理论每一类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均等的,按照词类的“典型效应”理论每一类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均等的,在典型性上m1弱于m2,m2弱于m3,m3弱于m4,.。不仅一个词类内部的成员处在一个连续的等级上,词类与词类之间也呈现出一个连续统。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俄语中数词跟

2、形容词、名词的关系。我们不能在形容词和名词之间一刀切,数词介于形容词和名词之间,其成员不同程度地具有形容词和名词的特性: 名词 数词 形容词 Ross(1972)建立起一个英语中动词到名词逐渐过渡的连续统: 动词现在分词完成式形式被动式形式形容词介词形容词性的名词名词Givon(1979,1984)建立起“名词形容词动词”的连续统,名词最稳定,最不易随时间而变化,动词最不稳定,最易随时间而变化,形容词则介于两者之间: 名词 形容词 动词 最易随时间变化 最不易随时间变化张伯江(1994)在Ross等人的启发下建立了汉语中动词到名词的连续统,用来对词类活用的自然程度作出解释: 名词 非谓形容词

3、形容词 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 空间性最强 时间性最强张国宪(1993)则主要从单双音节的角度建立动词到名词的连续统: 单音节动词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动词名词这些研究都表明,词类的典型效应和连续性已经受到重视,这和过去以词类离散性为出发点的词类理论是很不相同的。2词类和意义 在词类和意义的关系上至少有以下三点新的认识: 1)纯粹按词的语法功能或分布状况来划分词类也摆脱不了循环论证。 2)实际上在选择什么样的分布标准时已经凭借意义。 3)要想作跨语言的词类比较,意义标准是不可或缺的。 纯粹按意义标准分类,问题出在循环论证。但是,纯粹按词的语法功能或分布状况来划分词类也摆脱不了循环论证。设

4、一个系统的内部成分为A,B,C,D,如果不借助外部标准,光在系统内部用B来定义A,用C来定义B,用D来定义C,最后不得不用A来定义D。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朱德熙(1982)在划分名词时同时采用两条标准:(1)可以受数量词修饰,(2)不受副词修饰。在定义副词时采用的标准是只能充任状语(也就是不能作定语修饰名词,以便跟形容词区分开来)。于是名词的定义包括不受副词修饰,而副词的定义又包括不修饰名词。 实际上我们在选择什么样的分布标准时已经凭借意义。文炼(1995)用一个实例来说明分布标准的选择是从意义出发的,很有说服力。这里引述如下。假定有下列四组词: 第一组 来 吃 讨论 参加 管理 (能带宾语,不

5、能加“很”) 第二组 大 好 简要 干净 坚固 (能加“很”,不能带宾语) 第三组 懂 怕 了解 喜欢 感谢 (能加“很”,能带宾语,还可以同时 加“很”和带宾语,如“很懂道理”) 第四组 活跃 方便 丰富 繁荣 (能加“很”,能带宾语,但不能同时加 “很”和带宾语)第一组明显是动词,第二组明显是形容词,第四组是兼属动词和形容词。至于第三组,可以另立一类,也可以并入第一组或第二组。并入第一组的区分标准是:能带宾语的是动词,不能带宾语而能加“很”的是形容词。并入第二组的区分标准是:能加“很”的是形容词,不能加“很”而能带宾语的是动词。为什么一般的语法书采取了第一组和第三组合并为动词的办法呢?这主

6、要是考虑动词在意义上是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而带宾语这个标准最能体现动词表示的这种意义。 有没有普遍存在的词类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不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的词类区分?传统语法用意义作标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任何语言都要区分事物、动作和性状,因此也就都有名、动、形的区分。结构主义采用分布标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那么肯定,甚至是否定的,因为不同的语言按各自的分布标准划分出来的词类并不互相一致。我们如何确定语言甲按内部分布标准划分出来的某一类词跟语言乙用内部分布标准划分出来的某一类词是同一类词?如何确定一种语言里划分出的两个类是两个大类还是一个大类的两个小类?如果排斥意义就根本无法回答以上

7、问题。要想作跨语言的词类比较,意义标准是不可或缺的。要想对汉语的词类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有必要将汉语的词类置于世界语言的范围内来考察。3词类和句法成分 在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问题上,汉语语法学家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言以蔽之就是:做到了“词有定类”就“类无定职”,做到了“类有定职”就“词无定类”。(胡明扬1995) 朱德熙(1985)在谈到汉语语法的特点时指出,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有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主宾语 谓语 定语 状语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而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大致的情形如下图所示: 主宾语 谓语 定语 状语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8、其实在一定条件下动词也可以做定语(如“调查工作”“合作项目”)和状语(如“拼命跑”“区别对待”),名词也可以做状语(如“集体参加”“重点掌握”),于是动、形、名三大类实词成了“类无定职”。“类无定职”的后果是词类和句法成分割裂开来,然而我们划分词类的目的正是要作句法分析,因此词类总要跟句法成分的功能挂上钩。 说汉语的特点是动词作主宾语时还是动词,其实这个论断的意思是汉语的动词可以“不加形态标记”而直接作主宾语。拿英语来说,动词也可以作主宾语,只不过要加形态标记而已,例如在动词后加-ing,动词前加to。作出以上论断说明我们在汉语词类的划分和转类这两个问题上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和标准。在划分

9、词类时,考虑到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标记的语言,不得不依靠所谓“广义的形态”,也就是词跟其它词和成分的组合能力和组合状态。然而在词是否已经转类的问题上却仍然坚持狭义的形态标准:只要动词没有加上“名词化”的形态标记,作主宾语时还是动词,不再考虑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广义的形态”有没有发生变化。从方法论上讲,这种不一致的处理方式是不太合理的,也给汉语“词无定类”论者提供了论据,因为坚持汉语的实词没有词类的人就是坚持以狭义的形态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我们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坚持汉语的实词“词无定职”,最后也许不得不跟“词无定类”论者妥协。 沈家煊(1999)论证,要想摆脱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对应关系上的两难处境

10、,除了采用下面要说明的“关联标记模式”之外目前还看不出有更好的办法。词类和语义类、语用功能类的关联标记模式 名词 形容词 动词 语义类 事物 性质 动作 语用功能类 指称 修饰 述谓名词,事物,指称,形容词,性质,修饰,动词,动作,述谓构成三个无标记组配,而其他组配方式,如名词,事物,述谓,动词,动作,指称,形容词,性质,述谓等,则都是不同程度的有标记组配。英语有形态标志为证,汉语虽然缺乏狭义的形态标志,但在广义的形态上也符合这样的标记模式。这个标记模式能给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词类下跨语言的定义,这也就回答了前面有没有普遍的词类区分的问题。 按这个标记模式,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是既对称又不对称

11、的关系。对称表现在,做主宾语是名词的典型功能,做谓语是动词的典型功能,做定语是形容词的典型功能。不对称表现在,名词具有做谓语和定语的非典型功能,动词有做主宾语和定语的非典型功能,形容词有做谓语和主宾语的非典型功能。 无标记组配 无标记组配 无标记组配 主宾语 谓语 定语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这样的标记模式既不同于前面词类和句法成分完全对应的模式,也不同于词类和句法成分完全割裂的模式,而是上述那两种模式的结合。印欧语不是第一种模式,汉语也不是第二种模式,印欧语和汉语都是上面所说的关联标记模式,只是有标记和无标记对立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印欧语主要表现在形态标志上,汉语主要表现在分布范围和使用频率上

12、。当然,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是个程度问题,就一种语言内部来说,比如汉语,名词做谓语可能比做定语更不典型,有标记的程度更高。就语言之间比较而言,汉语某些有标记组配的有标记程度可能不如英语那么高。但是不管哪种语言都遵循这样的标记模式,汉语也不例外。我们相信,对所有语言而言,这样的关联标记模式是词类和句法成分互相联系的最佳模式。两者对应中有不对应,因为存在着有标记的组配方式;两者不对应中又有对应,能够互相挂上钩,因为存在无标记的组配。 4词类的分与合词类研究如果只是一味的分析而不讲综合,结果会削弱了语法的解释力,最终丧失语法的概括性。拙文“有界”与“无界”和再谈“有界”与“无界”阐明“有界”和“无界

13、”的对立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大实词类上都有类似的体现。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性状在程度或量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可以统一解释如下跟数量词语有关的语法现象: *盛碗里鱼 盛碗里两条鱼 *飞进来苍蝇 飞进来一只苍蝇 *捂了孩子痱子 捂了孩子一身痱子 *雪白衣服 雪白一件衣服 *干干净净衣服 干干净净一件衣服 *白一件衣服 白衣服 *干净一件衣服 干净衣服左列各式不成立都是由于“有界”成分和“无界”成分的不匹配造成的,例如有界动作“盛碗里”和无界事物“鱼”不匹配,有界性状“雪白”跟无界事物“衣服”不匹配,无界性状“白”和有界事物“一件衣服”不匹配;而右列都是互相匹配的情形。这是“认知语法”能够打破不同词类范畴的界限,对不同词类的并行现象作出概括,进而对一些令人困惑的语法现象作出解释的一个实例。我在“有界”与“无界”那篇文章的最后指出:“本文发现的问题也是结构主义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的,具体说明如下:按形式标准甲将词类A划分出两个小类A1和A2,例如按能否加适用的个体量词这一标准将名词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按形式标准乙将词类B划分出两个小类B1和B2,例如按能否加助词“着”这一标准将动词分为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按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