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构建与崩塌-《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解析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93455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的构建与崩塌-《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美的构建与崩塌-《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美的构建与崩塌-《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美的构建与崩塌-《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美的构建与崩塌-《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的构建与崩塌-《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的构建与崩塌-《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课题名称:美的构建与崩塌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解析专 业:对外汉语学 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姓 名: 班 号指导教师: 职称: 年 月 日说 明 一、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程序,必须认真执行,按时提交。二、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应按照“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安排和要求,先写出草稿,提交拟选课题所属教研室审核论证,论证通过者,方可正式填写北华大学文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三、“开题报告”要求的各项内容,可根据需要添加附页。四、“开题报告”与论文文本及论文提纲、初稿、修改稿统由学院存档。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将美学

2、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就必须考虑到作品的社会价值以及美学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文化需求、审美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本文美的构建与崩塌的视角分析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解析,只有依托深厚的文化和社会基础,重视人文关怀以及普世教育的文学作品才能符合时代发展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最为传播与发展的一种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其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和对社会的思考”二、与课题相关的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沿水平: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历来不乏对文学作品亨伯特形象问题的高度关注60年代以来,女权运动席卷西方世界。中国人物形象研究会从理

3、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文学作品亨伯特形象问题。在政治学的层面上,重视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问题的研究与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是想契合的,以人为本强调的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实践的主体,作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是需得到重视的。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满足人民需求的内涵与重视人物形象的人文苦难形象建设正切合。然而,上述各个领域,人物形象只是作为个体,在面临社会问题时在成为研究对象。并且,就目前所得资料来看,学术界专门针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研究尚属“盲区”。多数学者多将其作为苦难形象建设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探讨。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新颖性: 1.美的构建 本文在亨伯特追求美的构建

4、的过程中,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为什么以少女作为审美对象,要提到美以及这些美对亨伯特特殊的审美观有什么关系?他的扭曲的审美观是怎样形成的? 洛丽塔小说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刻画以及审美表现上都与其他小说家具有较大的差异。以少女作为审美对象在时代背景下,反应的背德之爱与社会伦理观念间的冲突。这部作品的“恋童癖”这一主题本身是“人类所有行为中遭到普遍贬斥的行为,本质上是无法原谅的邪恶”,然而这也是作者纳博科夫的突出之处,他利用文字与思想,实现了新概念下的美的构建。这种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禁忌代表着打破常规的畸形的爱,它无疑是作为有悖于道德规范和不符合社会秩序的行为来描述的。但是在小说中,作者以客观

5、的态度分析了亨伯特特殊的审美观以及他的扭曲的审美观是怎样形成的原因,就为整个故事和合理性以及逻辑性都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很难对亨伯特和洛丽塔这两个人物也没有表现出厌恶和唾弃。作者纳博科夫一边嘲讽着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论和精神分析,一边不带任何偏见与结论的描摹着精神病史.于是在这部回忆录中所弥漫开的道德尺度与精神欲望都成为一种尝试,从患者的角度探讨爱情与欲望,于是爱情与欲望成为了潜在的主题.在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既热爱现实中的少女洛丽塔,又爱恋他幻想中的性感少女。这段复杂的禁忌之爱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的文学创作理念,即小说不是为了说教,而是为某种超越道德之外的美学快感而存在

6、。从而使这部小说成为体现作者文学观的后现代主义经典。2美的错位 在小说中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亨伯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实际上会产生美的错位在洛丽塔中美丽性感的洛丽塔被赞颂为“可爱的小公主”,在恋童癖亨伯特眼里他是住在“时间魔岛”上小宁芙(小仙女)所以令恋童癖亨伯特难以抗拒。,他不是迷恋普通的小女孩,而是“小仙女”,所谓小仙女不是长的多漂亮,而是要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惹人发狂的优雅,难以捉摸的诡诈,灵魂分裂的、阴险的诱惑力。尽管洛不是很漂亮还满脸粉刺,但依旧是小仙女中的佼佼者。在作品中洛丽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是个完全丧失了自我存在的意义的形象。她除了是亨伯特的少年恋人阿娜贝尔的替身的意义外,在亨伯

7、特心目中只是一个性与爱的审美符号。这种想象与现实的差异实际上也就反应了美的错位.在与人性之光相对应的美的错位在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作品中也有很多的体现,这种对于美的错位的描写和刻画,不是旨在渲染人性之中黑暗和虚伪的东西,而是强调对于现实和任性的自我反省,在审视自我和他人的态度中形成重要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美的幻灭文中作者以细腻深入的笔触润析了纷繁复杂而又孤独疏离的20世纪西方社会,刻画出个体生命的复杂和丰富,揭示了在人们道貌岸然的社会角色表象之下,潜伏着的精神的罪与恶,主人公亨伯特在他整个生命历程中经历了复杂的精神巨变,以快乐为标准的原则下不幸被欲望控制住自己,最后跌入无底深。亨伯特追

8、寻美的过程到美的幻灭实际上就经历了三个部分:亨伯特对洛丽塔之美的幻灭;少女被拐走。洛丽塔实际生活中美的幻灭;怀孕变得不美了。他的美不容于世的幻灭;杀奎尔蒂等于自杀。在某种意义上,亨伯特的洛丽塔是亨伯特的“心理创作”,如他自己意识到的:“我永远爱上了洛丽塔。永远这个词只关涉到我自己的激情,只关涉到我心底里的洛丽塔。”亨伯特对洛丽塔之美的幻灭之一就是少女被拐走。洛丽塔失踪之后,亨伯特旧地重游,“为的是以回忆抢救还可以被抢救的东西”,在回忆中完成对洛丽塔的寻找。 美的幻灭的具象第二种表现就是洛丽塔实际生活中美的幻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在意愿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差距。真实世界的洛丽塔无非是个浅薄的物

9、质女孩,“平庸得让人讨厌的小丫头”,但是被爱情所蒙蔽的亨伯特只愿看到她的美。当洛丽塔怀孕变得不美了之后,这种美也就产生了改变。洛丽塔自始至终都在书写着亨伯特的残酷。从回忆录作者亨伯特与小说其他人物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和探讨亨伯特的残酷,并由此认为洛丽塔是一部高度道德性的小说。亨伯特不可抑制的“本我”不可避免地导致他的致命性的毁灭。奎尔蒂与亨伯特的品位相同。奎尔蒂荒唐、怪异、邪恶,把写儿童色情作品视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奎尔蒂玩弄洛丽塔并抛弃了她,但是洛丽塔更崇拜他。当亨伯特发现奎尔蒂从他身边夺走了洛丽塔,他变得勃然大怒,他对洛丽塔的迷恋也变成了愤怒的附属品。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不止是对少女的邪恶欲望,

10、而是企图在报复的罪恶与失望中扼杀他自己的噩梦。最后,在奎尔蒂的住处,亨伯特枪击奎尔蒂数次来表达他的愤怒。事实上,亨伯特和奎尔蒂互为影子。 在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思考并不是单纯的以人性之善和人性之恶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更多的情况下,人性都面临着一种迷思状态。在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就不乏对文学作品的迷思的思考。美的幻灭 在对教育者的人性之谜的探析中,他们在自己的本质上都是真实和淳朴的,但是受到人性劣根性的影响,在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下,必然形成人性的迷思。在众多的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中,都实现了这种思想和情感的表现。 新颖性:从对美的追寻角度解析亨伯特的悲剧缘由洛丽塔中存在大量对主人公亨伯特

11、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的描述,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弗氏的这些理论为分析亨伯特的人生悲剧提供了新的视角。亨伯特幼年时期两次失败的性经历,以及成年后他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动态失衡是他的心理病因,同时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四、研究的基础及主要参考文献: 1 郎晓玲;“黑暗中的笑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徐艳辉;浅论洛丽塔中的命名游戏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罗桂保;论洛丽塔的艺术技巧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曾澜;道德、不道德还是非道德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鲁晓梅;洛丽塔及纳博科夫小说的人学意识D;黑龙江大学;

12、2002年 6 郭建友;通过纳博科夫的智力测试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7 阳雯;洛丽塔关于小说的小说D;四川大学;2003年 8 陈欣;论互文性在洛丽塔中的破坏性与建设性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9 张昀韬;燕尾飞扬,以自己的方式超越传统阅读理论反观下的纳博科夫小说艺术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朱丽静;论洛丽塔中戏拟手法的运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五、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进度:(1)文献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总结。(2)比较归纳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形成基本的研究体系。(3)实证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歌剧分析案例,将童声合唱的表现力进行分析和呈现。 进度:1.20*年12月25日前,完成选题及资料准备; 2.20*年3月31日前,完成开题论证; 3.20*年4月15日前,提交论文初稿; 4.20*年5月30日前,提交论文定稿。六、预期成果形式及提交时间:七、学科审核论证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