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健康资料综述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9007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5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心理健康资料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网络心理健康资料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网络心理健康资料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网络心理健康资料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网络心理健康资料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心理健康资料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心理健康资料综述(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 络 心 理 调 研资料综述分析目 录 第一部分 综述1一、 心理健康相关知识1(一) 心理健康概念1(二) 心理健康标准21、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32、奥尔波特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33、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34、郭念锋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45、俞国良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7二、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9(一)、影响学习9(二)、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9(三)、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10(四)、影响身体健康10(五)、诱发青少年犯罪10(六)、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11三、青少年网络成瘾严重危害性11(一)网瘾的诊断标准11(二) 青少年网瘾特征及其表现121、渴求性1

2、22、逃避性133、耐受性134、烦躁性135、冲突性136、矛盾性137、反复性13(三)网瘾成因分析141、互联网自身因素142、环境因素143、个体因素16四、网瘾引发的其它典型病症18(一)自闭症181、症状表现182、症状危害19(二) 抑郁症191、 症状表现192、 症状危害20(三)严重暴力倾向21(四)精神分裂221、症状表现222、症状危害23(五)强迫症241、症状表现242、 症状危害25(六) 厌食症261、 症状表现262、症状危害27(七)人格缺失27五、 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的意义28(一) 心理健康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29(二)心理健康对青少年自身的意义

3、301、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302、心理健康是完成学习任务全面发展的保证313、心理健康是减少心理障碍的保证314、有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31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报告(20112012)33(一)调查研究相关说明331、报告摘要332、研究背景343、研究目的344、调查实施方法345、指标体系的构建356、数据处理说明36(二)中国网瘾青少年现状分析361、网瘾青少年规模362、青少年网瘾群体分布状况38(三)报告总结44 附一 调查问卷46准备题:46第一部分:46第二部分:47第三部分:49第三部分 关于开展(20132014年度)青少年网络心理调查研究报告实施方案 (北京地区调研

4、简案)52一、调研方案研究背景52二、调研方案研究目的52三、指标体系的构建53四、调研方案实施方法54五、调研方案实施时间及调研规模54六、调研实施步骤54七、给语55网络心理调研资料综述分析第一部分 综述摘要 : 当前,全国出现了许多起青少年心理偏差的事故,引起了国家教委的重视。国家教委一再强调了青少年减负的问题,减负这个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在的中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就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家长对于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大部分家长的心愿。子女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为了分水岭。这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导致了身心发展扭

5、曲变形、所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尤其显得十分重要。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预防;治疗1、 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由此可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特别是现在,人们生活相对富足,让孩子身体健康已不是一件太难的事,然而倒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正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 心理健康概念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

6、;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关注的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论述,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有人从心理潜能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个体;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乐观、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适应良好,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在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我国研究者王书荃在学校心理

7、健康教育概论一书中指出,心理健康指人的一种较稳定持久的心理机能状态。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保持一种稳定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她认为如果用简单的一个词来定义心理健康,就是“和谐”。个体不仅自我感觉良好,与社会发展和谐,发挥最佳的心理效能,而且能进行自我保健,自觉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刘华山在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和心理科学中指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综上所述,心理健康

8、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2) 心理健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不同学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比如,在封建社会,安贫乐道可能是一种理想的保持心理平衡的观念,但是在现代社会,如果安于现状而

9、不思进取,就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下面介绍一些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1、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 充分的安全感;(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 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 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9) 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2、奥尔波特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奥尔波特认为心理健康与人格有着密

10、切的关系,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条标准:(1)自我意识广延;(2) 良好的人际关系;(3) 情绪上的安全性;(4) 知觉客观;(5) 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6) 现实的自我形象;(7) 内在统一的人生观。3、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他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十条标准:(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2) 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3)悦纳自我,对

11、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作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9)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

12、足个人的基本需求。4、郭念锋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郭念锋在其所著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从以下十个方面判断心理健康的水平。(1) 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这种抵抗能力。(2) 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

13、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那就是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的人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人格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做生活的乐趣,当做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作出成绩。可以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3) 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

14、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作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4) 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力

15、下降等也越严重。(5)受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紊乱,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而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较大,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6) 康复能力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可能出现。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