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案例(一)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89962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与案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学设计与案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学设计与案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学设计与案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学设计与案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与案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与案例(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我们的小车【教学目标】1. 通过提重物,掂物体,引导学生认识“重力”。2. 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经历拉力对小车运动影响的研究过程,体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方法。3. 通过实验知道足够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4. 培养尊重实验数据,进行重复实验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 经历拉力对小车运动影响的研究过程。2. 通过实验知道足够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快。【教学难点】1. 体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方法。2. 养成尊重实验数据、进行重复实验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1. 每组学生:小车、细绳、夹子

2、、挡板、垫圈、回形针、粉笔,也可以准备一块长条形的三夹板,使小车运动路程增长。2. 教师准备:一些车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一、认识各种车,谈话引入。1. 出示一些车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请学生辨认并讲述,师补充介绍。2. 谈话讨论:你玩过玩具车吗?在玩车过程中有什么发现?二、充分感受重力,认识重力。1. 请学生上讲台拎水,谈谈手的感觉。2. 每位学生用手掂大一点的两本书,谈谈手的感觉。3. 谈谈背书包时肩的感受。4. 小结:这种向下拉或向下压的力就叫重力。三、利用重力,安装小车。1. 介绍香港太平山的缆车,引出制作小缆车。2. 出示材料,分别说说每种材料有什么用?3. 指名说说可以怎样安装

3、,如没人说明白,师就演示安装一遍。4. 分组安装,用垫圈把小车拉动。5. 讨论:你们认为是什么力使小车运动的?最少用了几个垫圈使小车运动起来?做6. 了几次实验?你们认为做一次所得的数据可靠吗?(从而引导学生应该反复试几次。)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1. 既然是拉力使小缆车运动起来,那么为什么有的小车快,有的小车慢呢?(引出可能与拉力有关)2. 推测:你估计最少用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拉力的大小又是怎样影响小缆车的运动呢?把推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3. 讨论实验方法:那我们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呢?先小组讨论,再汇报实验方法。4. 根据学生的设计,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的科学性:l

4、 实验怎样做才公平呢?(路程一样怎么做到?)l 要知道最少用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垫圈应该怎么加?l 如何记录?l 一次实验可靠吗?5. 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6. 汇报,把每个小组的结果统计起来,分析实验结果,交流实验心得。7. 小结: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表格设计示例】学生分组记录表格:表一最少用几个垫圈拉动小车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我们的推测表二最少用了几个垫圈拉力的大小(垫圈个数)小车快慢(可用数字表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教师汇总表格:组别最少用几个垫圈拉动小车拉力的大小(垫圈个数)小车快慢(可用数字表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一二分析实验结

5、果教学设计与案例(二)给小车装上动力【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物体被拉长、压缩、弯曲能产生弹力;了解一些对弹力利用的知识。2. 指导学生学会用橡筋给小车安装动力。3. 经历橡筋长度、绕的圈数、绕的方向对小车运动影响的研究过程。体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4. 培养学生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1. 经历橡筋长度、绕的圈数、绕的方向对小车运动影响的研究过程。体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2. 使学生了解物体被拉长、压缩、弯曲能产生弹力。【教学难点】1. 经历橡筋长度、绕的圈数、绕的方向对小车运动影响的研究过程。体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2.

6、 培养学生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学准备】1. 每组学生:橡筋、小车、长条形的三夹板、弹簧、皮球、锯条等能产生弹力的物体。2. 教师准备:有关弹力应用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充分感受物体产生的弹力,认识弹力。1. 请学生压一压弹簧,拍一拍皮球,弯一弯锯条,拉一拉橡筋谈谈手的感受,了解物体被压缩、拉长、弯曲时能产生一种力,叫弹力。2. 讨论:人们利用弹力做些什么事情?3. 出示有关弹力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二、利用橡筋的力让小车运动。(如学生在上面已说出了把橡筋安装在小船或小车上,那就直接引导学生装配。)我们认识了弹力,就让我们把弹力作为小车的动力让小车运动,你觉得上

7、面能产生弹力的哪一种材料最容易实验呢?1. 学生分小组装配橡筋。2. 请几个小组演示他们的橡筋动力车。三、研究安装橡筋的方法与小车运动的关系。1. 提出问题:同是橡筋,为什么小车的运动快慢、远近、方向会不一样呢?跟橡筋的哪些因素有关?2. 猜测可能的因素:绕的圈数、长度、绕的方向等。3.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影响。提出注意点:l 在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影响时,其他条件都应相同。l 每个实验应该多做几次。l 如何记录。4. 几个因素的研究同时分组进行,并记录实验结果。5. 汇报交流,说说自己的不同发现或产生的问题:如绕的圈数可任意增加吗?橡筋越长越好吗?橡筋太多太长会有什么问题?橡

8、筋带动了小车的什么才使小车运动的?等。6. 说说实验心得后教师小结。【表格设计示例】橡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橡筋绕的圈数小车运动的状况我们的发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用橡筋的根数(长度)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用橡筋的根数(长度)小车运动的状况我们的发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橡筋绕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橡筋绕的方向小车运动的状况我们的发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教学设计与案例(三)给小车安个螺旋桨【教学目标】1. 学会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培养动手能力。2. 通过实验了解螺旋桨的作用,激发研究螺旋桨推进器的兴趣。3. 进一步认识橡筋的弹力,经历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的关系的研究过程,知道绞紧的圈

9、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4. 比较两课中橡筋产生动力的异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学重点】1. 通过实验了解螺旋桨的作用,激发研究螺旋桨推进器的兴趣。2. 进一步认识橡筋的弹力,经历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的关系的研究过程,知道绞紧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教学难点】1. 学会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培养动手能力。2. 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学准备】1. 每组学生:小车、螺旋桨、橡筋、支架、木条等。2. 教师准备:装有螺旋桨的船和飞机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一、认识螺旋桨。1. 让航模小组或船模小组的学生介绍用螺旋桨带动的航模或船模。2

10、. 观看装有螺旋桨的船和飞机的图片或影像资料。3. 谈话引入:那么能让螺旋桨装在我们的小车上,让小车运动起来吗?二、安装螺旋桨。1. 观察材料。2. 讨论:还需要哪些材料来帮忙?怎样组装螺旋桨?怎样使小车运动起来?教师可以适当演示安装。3. 动手组装。4. 你能用螺旋桨使小车运动起来吗?请个别同学上台演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引出把橡筋绞紧的方法。三、研究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的关系。1. 引导提出问题:橡筋绞紧的圈数会影响小车的运动吗?2. 预测: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行使的距离有怎样的关系?3. 小组讨论:那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呢?4. 汇报交流,在交流中一起研讨这个对比实验需要注意的

11、问题:l 哪些条件需要控制?l 如何辨别远近?(起点一样,量出行驶的距离)l 怎样绞紧橡筋?l 每个实验,橡筋绞紧的圈数如何确定?(区别要大,如第一次20圈,第二次40圈;不能绞得太紧,避免绞断。)l 每个实验要多做几次,并及时记录。l 实验场地的选择(平坦的地面,如水泥球场等)5. 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老师巡视指导。6. 汇报交流,分析实验数据。7. 归纳:橡筋绞紧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四、讨论1. 两课实验中,橡筋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相同:橡筋都被拉长了。不同:上一课的橡筋是直接拉长的;这一课的橡筋是在绞紧时拉长的。)2. 两课实验中,橡筋产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12、相同:都是利用橡筋的弹力使小车运动。不同:上一课橡筋带动轮子转动推动小车前进,这一课橡筋带动螺旋桨转动拉动小车前进。)五、拓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1. 提问引导:对于这辆安了螺旋桨的小车,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2. 自由选择问题制订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的公平性)3. 课堂上有时间就开展研究。鼓励学生课外继续研究。【表格设计示例】橡筋绞紧的圈数小车行驶的距离我们的发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研究计划我的问题我的预测我的方法(可以填所要控制哪些变量,和实验的一些注意点等)我的发现教学设计与案例(四)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教学目标】1. 通过玩气球,感受反冲力的作用和方向。2. 经历安装反冲力小车的活动,

13、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感受反冲力。3. 试着解释气球推动小车的原因。4. 启发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教学重点】1. 通过玩气球、安装反冲力小车的活动,了解反冲力的作用和反冲力的方向。【教学难点】1. 试着解释气球推动小车的原因。2. 启发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教学准备】1. 每组学生:小车、气球、一根长钓鱼线、两个回形针弯成的小钩,几根棉线。搜集有关应用反冲力的图片。2. 教师准备:有关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一、玩气球,感受反冲力。1. 教师把气球吹足气后在空中放开,然后让学生说说气球怎么样了。2. 学生用这种方法玩气球。3. 讨论:气球怎样运动?我们想什么办法让气球沿一个方

14、向运动呢?4. 给出材料让学生设计方法,使气球沿着一个方向运动。5. 继续讨论:是什么力使气球运动?初步感受反冲力。二、安装反冲力小车,用气球推动小车。1. 师:吹足了气的气球松手后能运动,那它能否推动小车运动呢?我们来试一试。2. 固定气球在小车上。(先讨论如何固定,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看课本插图,再动手固定。)3. 让小车运动起来。(松开气嘴)4. 讨论:小车怎样运动?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试着解释小车运动的原因。5. 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6. 汇报交流。7. 再次实验。1) 提出要求:l 把手靠近气嘴处,感受气体是怎样冲出来的。想想气体冲出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l 调换气球固定的方向,观察小车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变化。l 实验多做几次。2) 交流实验的发现和体会。归纳出反冲力的作用和方向。三、了解反冲力的应用。1. 反冲力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