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8067627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8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一、传染病防治法,(一)、 最新的传染病防治法是2004年12月1日正式施行。 (二)、 传染病的分类:3类,39种。 甲类2种: 鼠疫、霍乱。,乙类26种: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丙类11种: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2、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卫生部于 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列入乙类传染病。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甲类传染病处理。,(三)、报告时限: 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2、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其他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

3、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报告的同时,需认真、如实填写传染病报告卡。,3、传染病报告卡应由录卡单位至少保留三年。 4、传染病病例的报告一般分为: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例、阳性检测结果。 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以及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无权向社会和无关人员透露传染病疫情,不得泄露传染病患者个人 隐私。,H7N9: 监测病例 疑似和确诊病例,二、几种常见传染病防治,(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 :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动物亦可能为重要贮存宿主和中间宿主。 (2)、传播途径: 经空气和飞

4、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 :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4)、流行特征 : 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季。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有较高的病死率。一次流行持续约68周,流行后人群重新获得一定的免疫力。,2、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13天,短者仅几小时。 (1)、轻型流感: 起病急,体温不超过39,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均较轻,病程23天。,( 2)、典型流感

5、(单纯型流感) : 最常见。流感的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同时亦可有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少数病例可有腹泻呈水样便。体检可见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可有干啰音。发热一般持续35天后消退,但患者仍感明显乏力,乏力常持续12周才逐渐消失。病程中可并发呼吸道细菌感染,常见病原菌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3)、流感病毒性肺炎 : 常见于年幼及老年流感患者,原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受到抑制的病人感染流感,病情可持续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性痰液、呼吸急促、紫绀。

6、检查双肺有干性啰音,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阴影等一系列肺炎表现。其病因有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以及病毒细菌混合性肺炎。前者抗生素治疗无效,多于二周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继发细菌性肺炎多见于已有慢性心肺疾患的病人,常见病原菌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3、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当未出现流感流行时,散发病例不易诊断,甚至在有典型流感样症状时,亦难确诊。流感流行时,临床较易诊断。特别是短时间出现较多数量的相似患者,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再结合发病季节等流行病学资料,可基本判定流感。 ( 2)、临床资料:呼吸道症状轻,全身中毒症状明显。,(3)、实验室检查:在疾病的

7、第23天,可从鼻咽部、气管分泌物中直接分离流感病毒。临床亦可在流行期和后期采集双份血清,应用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相应抗体,作回顾性诊断。鉴于上述实验室检查均需要相当时间,对临床诊治帮助不大,仅具流行病学调查的价值。采用鼻甲粘膜印片或荧光抗体技术可快速诊断,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尚不理想。,4、治疗: 本病主要为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1)、支持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注意口腔卫生。 (2)、对症治疗 包括解热镇痛药物和支持治疗。 (3)、抗流感病毒药物应用 经治疗普通流感预后较好,婴幼儿、老年人急免疫力低下者并发肺炎,则预

8、后较差。,5、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在流感流行时,应尽可能隔离患者,做好疫情监测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在流感流行时,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及集体娱乐活动,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3)、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是接种流感疫苗。应用与现行流行流感病毒株一致的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可获得6090的保护效果。老年、儿童、免疫系统受抑制的患者,以及所有易于出现并发症的人,是流感疫苗最适合的接种对象。,(二)、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有食欲减退、厌油、疲乏无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肝大、肝功能异常。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强,传

9、播途径复杂,传播范围广泛。是我国发病率较高、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病毒性肝炎按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目前可以分为7类,即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庚型肝炎、己型肝炎。,1、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主要通过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主要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2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很少通过输血或注射传播。 乙型肝炎 传播途径较复杂,人类含有HBV的血液和体液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而被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有下列几种: 经

10、血液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 其他 也有可能经吸血昆虫如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 丙型肝炎 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炎多见。,(3)、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年龄均可发病,感染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叠感染或先后感染。 (4)、流行特征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2、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肝炎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1)、潜伏期 : 各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一个月);乙型肝炎为6周6个月,平均约3个月

11、;丙型肝炎为512周;丁型肝炎为520周;戊型肝炎约40天。,(2)、按临床表现将病毒性肝炎分为: 急性肝炎 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慢性肝炎 1994年底世界胃肠病大会建议将其分为轻、中、重三度。 重型肝炎 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 3、实验室检查 : 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4、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半年内有否有与确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尤其是家族中有无肝炎患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病前是否到过甲肝流行区,有无饮用污染水或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如毛虷、蛤蛎等,有助于甲肝的诊断。,、半年内有无接受输血或血制品史

12、,或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史或针刺史。是否有与HBV患者接触史,家庭成员有无HBV感染者,特别是母亲HBV阳性的婴儿、以及静脉吸毒、血液透析等有助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的诊断。 (2)、临床症状 (3)、试验室检查和病原学诊断,5、治疗: 治疗病毒性肝炎目前还无满意的特效方法,一般采用综合疗法,根据不同病情给予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同时避免饮酒、劳累,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及其它对肝脏不利的因素。,6、预防: (1)、管理传染源 隔离急性甲型、戊型肝炎病人一般自发病日算起隔离不低于30日,或自发病之日起隔离至ALT恢复正常。患者的饮食用具等物品应与健康人分开使用。对

13、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专门消毒处理。无症状HBV携带者,在家中其食具和生活用具应坚持与健康人分开使用,直至被证明无传染性为止。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检测ALT、HBsAg和抗HCV。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和抗HCV阳性者不得献血。,(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卫生宣传. 搞好饮食卫生.加强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 .加强医院内消毒隔离,避免医源性感染.阻断母婴传播加强消毒工作,肝炎病人用过的食具、用品、排泄物及污染的物品和环境应严格消毒处理.常用消毒方法有阳光暴晒、高压蒸气、煮沸、焚烧、3的漂白粉、2次氨酸钠、020.5的过氧乙酸、84肝炎洗消液等方

14、法。,(3)、保护易感从群 乙型肝炎 1)被动免疫 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应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使用。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因医疗意外或医疗损伤不慎感染乙肝病毒,应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 2)主动免疫 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乙肝疫苗和乙肝特异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可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亦可用于高危人群中易感者的预防;对学龄前儿童和密切接触者,应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后分别于第一天、一个月、6个月时注射乙肝疫苗。,(三)、狂犬病 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性传染病。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的方式传给人。临

15、床以特有的恐水、怕声、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为表现特征,病死率几乎100。,1、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原,家畜中以犬为主,其次为猫、猪和牛、马等;野生动物,如蝙蝠、浣熊、臭鼬、狼、狐狸等,是发达国家和基本控制了犬狂犬病地区的主要传染源。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一些貌似健康的犬的唾液中可带病毒,带毒率可达22.4,也能传播狂犬病。,( 2)、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犬的唾液,经各种伤口侵入,少数可在宰杀病犬、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蝙蝠群居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也可经呼吸道传播。有报告角膜移植可传播狂犬病。,(3)、易感

16、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人被病犬咬伤后的发病率为1530,被病狼咬伤后为5060。被病兽咬伤后是否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咬伤部位:头、面、颈、手指处被咬伤后发病机会多;咬伤的严重性:创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局部处理情况: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发病机会较少;衣着厚受染机会少;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者发病率低;被咬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发病机会多。,2、临床表现: 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5日至19年或更长,一般l3个月。典型临床经过分为3期。 (1)、前驱期 常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继而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本期持续24天。,(2)、兴奋期 表现为高度兴奋,突出为极度恐怖表情、恐水、怕风。体温常升高(3840)。恐水为本病的特征,但不一定每例都有。典型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外界多种刺激如风、光、声也可引起喉肌痉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