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囧途中的大学生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1819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处在囧途中的大学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处在囧途中的大学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处在囧途中的大学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处在囧途中的大学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处在囧途中的大学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处在囧途中的大学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处在囧途中的大学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处在囧途中的那些大学生 2012年底贺岁片泰囧最近很火,延续了人在囧途的诙谐搞笑的风格,一个穷屌丝用它“傻根式”的质朴一次次打击高富帅的完美计划,难免让人捧腹大笑,可谓“囧中有囧”。然而,电影中的“囧途”毕竟是编剧虚构出来的,而现实中的“囧途”却是真实存在的。今天我们就说说大学生版的人在囧途。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打击哪些大学生们,而是想告诉他们,我们80、90后大学生正在经历着自高考恢复以来“最艰难、最无奈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而不是要做“温水里煮着的青蛙”慢慢安乐的死去。 当我们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已经陷入了囧途之中。从记事起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

2、路走来,我们真的是学累了、考怕了。高考完之后,内心积攒的压抑感终于彻底释放了,把书本撕成片片雪花扔向天空,这不是对毕业的一种告别方式,而是在用这种“摧残课本”的另类方式表示对了学习极度的厌恶憎恨。其实,中国的孩子并不是输在起跑线上的,而是被活生生的累死在终点线上的。在大学里面的我们个个都很疯狂,疯狂的去玩掉童年没有享受到的时光,当我们玩腻了,才发现大学也是一样的无聊,大学也是一样的无奈。在这里,没有了老师在你耳旁的时常叮咛声,在这里,没有一次次过关考试测试,在这里,学与不学书本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学习完全变成了自己的事。环境在改变着我们的态度,每天抱着书本上完课之后,我们不知道每天到底在忙什么,

3、亦或是找不到任何动力或者激情。每天晚上都听到魔兽世界下厮杀的声音,听到QQ企鹅纷至沓来的“敲门声”,却听不到一句朗朗读书声,必须要承认我们的确都很忙,一直要紧张“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能放松下自己疲惫的身躯。 我们没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与方向,自上学的那一刻起,每个人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不管你是平民子弟,还是高干子女。当我们金榜题名之时也正是自己人生失落之时,因为那一刻我们没有了理想,就像撒缰的野马,不知何处才是家。高考这个目标也只不过是外部强加灌输给我们的而已,并非是自己内发培养出的。我们在大学里就像一只无头苍蝇拼命的向前闯,却不知道何处是终点,直知道我们在流动,从未停息过前进的步伐,然而

4、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未来究竟是什么? 这恐怕就是绝大数同学的大学轨迹路线:大一时候的迷茫熟悉期(跟风式的加入社团、学生会)、大二的时候(在社团、学生会混个小官当当,谈谈恋爱)、大三的时候(忙着考证,英语四六级)、大四的时候(找找工作、毕业答辩、吃吃散伙饭)。大学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结束了。大学四年很长,却也很短。短到自己还没感觉到学到知识,就要毕业走人了。上大学,父母也很囧。在过去七八十年代上大学是不收钱,反而还要给适当补助生活费。在90年代末,大学逐步开始进行了全面收费期,当时主要考虑的出发点是为了刺激内需,拉动消费,让老百姓把钱花出去,毕竟每家都有一个要上学的孩子。如今每个大学生恐怕一年需要1万

5、多块钱才可以完成,这里面主要是包括了学费以及生活费,四年保守估计也在4-5万多元。其实这笔数目,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一个小的数目,都是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无论你是打工、种地还是一般的工薪阶层。大学的这笔开支应该说是一个家庭最大块的开支项目,也成了压在家庭身上一笔沉重的负担。大学里可以什么课都不开,但必须要开一门感恩的课。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成人,赋予我们的这些,我们没有任何什么理由不去珍惜把握好。在大学里,有的同学为了哄自己女朋友开心,愿意省吃俭用积攒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生活费,就是为给女朋友买一份令她满意的小礼物,然而却舍不得给自己的父母添一件避寒的毛衣。有的同学每月情愿给自己的同学

6、打上几百元的花费,却想不到给自己的父母汇报一下情况,报一声平安。唯一想到父母的时候可能就是自己口袋里不再鼓鼓的时候,督促他们要尽快打过来生活费。责任,真的并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而是由你自己内心的良知去衡量的。你们都说自己长大了,都说自己成熟了,但其实你们只是表面上的外在打扮下的成熟。你对自己父母具有永远都无法推卸的责任,更不应该在无为与堕落当中放弃了承担的使命。在大学校园里,杜甫很忙,连大学的老师很忙,忙到有时候都忘记了给自己的学生上课了。大学有一次,要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在教室了苦等了20多分钟,仍不见老师的踪影,过了一会,这位普通话不标准的硕导老师急喘吁吁的跑进来,连忙一番的解释到“忘了

7、今天还要上你们的课”,接着把前面同学的课本拿来就读,以至于连课本就忘记了带?要问他为何而忙呢?他们忙着向核心期刊写论文、拿国家经费当“老板”,员工则是他们的学生,给学生上课似乎只是变成了他们的一种副业而已。老师们或许都很冤枉,他们心里也有一杯子的苦水。现行的高校教育评价机制就是这样的,只有在国家核心期刊多发表几篇论文、搞些科研项目才是在高校发展的硬道理,这也是以后评职称、晋升带个“长”字头衔的官攒足了一定的资本基础,不得不说现在大学里甘愿苦坐冷板凳搞科研的人越来越少了。连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都以产生了多少富豪、多少政要为荣,而不以学术、大师论输赢。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又怎能不崩溃?大学之伤,是社

8、会发展之痛,大学作为社会良心最后底线失守,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切向钱看、一切向权看的时代。 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教学生对于他们来说,一心一意的“传道授业解惑”奉献给学生是一项只有投出没有回报的“傻”事情,刚毕业的那些年轻的老师可能会对上课很用心,然而随着在高校的时间越来越长,也会成正相应关系在逐步递减,退化掉。大学老师授课有一个共性特征,那就是“他们不在乎、不关心你会不会这些知识,只要把课程能够大体讲完,就算OK了,没有人去比较衡量那些老师教的好还是教的差,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所谓的考核统一标准了。大学毕业之后更是让人“囧上加囧”,大学生毕业之后,国家不再报分配了,到然更不敢奢望分配房子了

9、,大学毕业后你自己要到市场上去自主择业。这就像一列驶向终点的火车,博士买的是软卧票、研究生买的是硬卧票、本科生买的是坐票、专科生买的是站票。尽管博士买的软卧最舒服、专科生买的站票最痛苦,可是一旦下了火车,走出站台却又重新站在了一个起点。谁能打到出租车,就要看谁出的价钱最合适了(也就是用人单位比较喜欢选择“物美价廉”最实用的那一种,而不是最贵的那一种)。现在具体分析一下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难就业?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是错综复杂,比如有的毕业生好高骛远,在选工作方面进行盲目的攀比;还有大学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需求相脱节等等。这些原因仅能对解释部分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说服力,而不具备普遍说服力。 在70、

10、80时年代,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是一件鲤鱼跳龙门、光荣耀祖的大事情,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与前途。而如今为什么大学生却遭遇到了“毕业就失业”命运的坎坷戏弄呢?在过去,一般习惯性的将大学划分归类,比如有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为代表的一本院校、有普通院校的二本、三本以及专科这样的高低层次之分,当然不同层次大学生毕业后也获得了对应的工作回报。比如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一般都会比普通大学发展得好,普通本科生的就业质量也明显高于专科生。 然而,在上个90年代末后随着高校招生计划规模的不断扩张,这一状况变得混沌起来,出现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并不比普通大学高,本科生的就业质量也不一定高于专科或高职院校。并且随着时间的不

11、断推移这种状况越发模糊,甚至有颠覆原来顺序的倾向,以至出现了专科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生、本科生就业率高于研究生的现象。 这就必须透过表面现实去寻找其背后的本质问题,从就业情况来看,为什么重点大学不一定好于普通院校?普通本科为什么有时好不过专科呢?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时代由于当时国家的各行各业都急缺大批量的人才,导致了在学生的升学以及就业一直都是由政府完全一手操办,当然政府对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就会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重点大学一般都会分到中央或地方政府重点部门,普通大学只能分配到一般的工作岗位,专科毕业后职位或许会更低一些,相应的工资待遇也会根据职位的高低进行分配。这就是过去规则所以通行的内在根 据。在上个

12、世纪90年代末后,过去的大学生分配规则则随着形势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政府已逐步退出了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的领域,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甩给了市场,也就是所谓的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既是大学生选择用人单位,同样用人单位也在择优选择大学生。 没有了政府作为毕业生分配的有力后盾,当然对于人才的需求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则。作为市场的各种经济主体,他们在选用人才时,不仅只注重文凭,更多的则是如何实现人才性价比的最大化,即雇佣的人才要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人才的支付成本还要最低。很显然,在这套优胜劣汰的游戏法则下,如果大学毕业生没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仅凭一纸没有含金量的文凭,那么自然就会无可避免的被市场淘

13、汰掉。况且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大学生毕业生,而是大量优质廉价的劳动力,所以就出现了“农民工荒、大学生就业难”的倒挂现象。有的人建议说:“大学生不如去做什么瓦工、安装工、木工等等,每年都能赚10万左右。”如果要做这个,人家为什么花这么高的代价以及成本去读大学呢?每个人之所以破釜沉舟的去考大学,不就是希望以后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能有一个比较不错的人生出路吗?在美国,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步入了中产。美国一个大学毕业生起薪4万美元左右,相当于人民币26万,如果是名校毕业生,年薪有五六万美元。而中国运气不错的能找到工作的一般在2000-3000元左右,差距可想而知。要知道

14、,美国的生活成本比我们低的很多,在此不多说,只要简单比较一下两国的房价就可以了。一般来说,大学生择业主要流向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继续深造考研;二是,进入政府部门从政,用现代比较时髦的话来是考国考当公务员;三是,到企业去做职员;四是,自谋生路,叫做大学生创业等。先谈谈继续深造考研,如果说是下定决心,一心要搞学术研究,那就去考研。如果说是为了暂时逃避就业压力,希望考研能给自己贴金的话,那么意义则不是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研究生太多了,扩招规模太严重了,过去可能读完研究生就可以很轻松的在大学当老师,如今你读完研究生,可能只能到偏僻的小学、初中代课,当然这也还要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考试,只有通过

15、了才可以,否则也只能说声拜拜。媒体报道的研究生回家种地,老父愤而服毒只能算是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冰山一角的写照而已。 去年,本人曾到一个地方门户网站(一个三级城市的门户网站)应聘网站编辑一职,经过一轮面试后,剩下的部分人要在下午经过笔试。笔试开始前半个小时,随便和他们聊了一会,他们有的说是山东大学毕业、有的说是山东师范大学、还有一个南开大学毕业的,当时一听挺吃惊的,这么好的大学,难道还要到这种网站来求职,接下来更人吃惊的时,他们不仅是名校毕业的,而且还是研究生毕业,不时还发出感慨,找工作真的不容易呀!下面是媒体报道的数据,研究生扩招始于2003年,当年全国高校共招收研究生26万人,今年高校研究生招

16、生计划则达584416人,10年间翻了一番。接着说说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世界一大考“国考”。国考到底有多热?看看新闻报道就知道,每年国考都在刷新记录,百万人报考、万人争抢一饭碗、开着500万的宾利去考公务员,有时开玩笑的说,公务员的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给宾利加油用的。外国媒体都十分诧异的写到:“中国到底怎么了”。要知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当了在今天看来让人羡慕不已的公务员却还要毅然辞职下海呢?前后之间剧烈的反差,值得我们去认真深思。在读大四那年,书桌上最为常见的两本书行政能力测试与申论。只要有这两本书在手,你就可以自豪的对人家说“我要参加国考当公务员了”。在大学里公务员的生活待遇描述比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描述当时的东方还要夸张,让你心潮澎湃,向往不已。谁要是在大学毕业时能顺利考取个公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