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1691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辽宁省辽阳市辽化二小刘静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刘 静(辽宁省 辽阳市 辽化二小)【摘要】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具有不同的方面和层次,它不仅是科技界和高等学校的任务,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只有从作为学校教育源头的小学就开始抓创新教育,才会“使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脱颖而出”成为可能。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关注人的发展。创新性与主体性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主体性体现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到在学习中创新的问题。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

2、过学生主动的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使他们成为现在的学习主人,未来的社会主人。【关键词】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成功的自信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内容及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赋予新的内涵,教育的核心是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潜能的挖掘。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

3、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必须依托课堂教学完成。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施教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首先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传统的教师角色的作用,而且传统教育中强调的“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

4、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阻碍,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来感染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用创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在创新思想的前题下,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常使用诸如“谁来说说你的奇思妙想”、“说错了,没关系”、“谁有不同意见?请大声说出来”等简短而

5、有激励性的语言,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与交流,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我在课堂上提倡“六允许”: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完整允许补充;错了允许改正;不懂的地方允许发问;意见不同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批评指正。二、 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

6、,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观念的更新,传统数学课堂越来越显示出不足与滞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变革。这种变革就是要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但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培养锐意进取、富于创新的品质。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停留于继承,必须敢于创新。三、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创造成功机会,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7、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长处,唤起他们各自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每个人都有表现和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自信心是学生学习和产生创新意识的原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渴求,也都有争取成功的潜能。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享受到成功的体验,就能避免产生消极的自我观念,提高学习的自信心,焕发学习的热情,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实现“成功及成功之母”的良性循环。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NHCKNU 19181970)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不幸。” 又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

8、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1、创造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成功的自信心,使学生觉得“我能行”。宽松、 和谐 、合作 、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不断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的。“尖子生”之所以成为学习上的“尖子”,是因为他们进行着“成功信心更大成功更大信心”

9、的良性循环;“差生”之所以不喜欢动脑筋,是因为他们进行着“失败缺乏信心更大失败更缺乏信心”的恶性循环,失败使他们感到无能、无力、 无望。但人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当一个学生能完成某项任务时,他就会感到自己有能力、 能胜任,感到自尊、 自信,会激起他要做得更好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加倍关注。教师要努力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自信的心理。使每个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觉得“我能行”!2、注意创设情境,增强成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觉到“我真行”。教学时,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10、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有所发展。教师要及时激励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用简短而富有鼓励性的语言“你说得真好”“谁还有更好的”“这个见解很独特”等激励性语言来创设思维的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安慰学生“不要急,慢慢说”“老师相信你明白了,一定能说好的”“你再想一想”,这些期盼性语言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参与探索。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教师先提出下面三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自行探索:(1)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你熟

11、悉的图形?(2)根据拼出的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3)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根据上述三个问题探索出多种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增强成功的自信心。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时,让学生尽量能答上,从中尝到成功的乐趣;在做练习时,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选用适合该程度学生做的题目,让学生尝到做题成功的乐趣,使每个学生感觉到“我真行”。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成功的自信心,使学生从内心发出“他

12、行,我也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习上暂时有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上暂时落后的学习是肯定会有的。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认识到,学习上的困难是暂时的,一定能克服,虽然一时落后但不甘心落后,就不会永远是弱者!在思想上战胜落后;同时,教师根据市场与教育的关系,把竞争思想引进课堂,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也要竞争,要敢于跟自己竞争、敢于跟同学竞争。敢竞争一定能促进步,在决心上战胜落后。例如在教学除法时,首先认识“平均数”,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然后把

13、分的方法和结果向大家说一说,让大家讨论哪一种是平均分?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领略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体验时,使其产生“他行、我也行”的竞争意识,进而为争取新的成功提供动力。 (二)启发立体思考教师要培养学生纵串横联,立体思考,从事物的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和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一个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纵、横系列和他们相交叉而形成的立体系列,使学生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以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如:在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这一课时,我以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为学

14、习这篇文章的切入点,直入课文重点段,问:小红军是怎样拒绝陈赓地帮助的?学生从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中知道了小红军四次拒绝了陈赓的帮助。然后我引导学生联上带下、立体思考:小红军真的不需要陈赓的帮助吗?请你结合上下文关于对小红军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学生马上联系到第一段中小红军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艰难处境和第三段小红军昏倒在草地的绝境发现小红军言与行的前后矛盾,体会到小红军虽身处绝境但仍拒绝陈赓的帮助,他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拖累别人的高尚品质。学到这里小红军的高大形象已树立在学生面前。为了让学生能够以小红军一个人见红军战士一类人的高尚品质,整体的感知红军战士的崇高精神,我又引导学

15、生横向联系、深入学习:结合课内外所学过的有关红军长征中的故事丰碑、一碗炒面等文章纵串横联,深入谈论对红军精神的认识。这时学生通过立体思考、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判断,从纵横的比较中深刻领会到红军生死与共、爱党爱国的共性和不同课文中红军的无私忘我、大无畏等个性。学生不仅受到了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训练,而且经过教师立体思考的引导,学生懂得了事物方方面面存在着内在联系,并从事物的联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经过纵横比较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三)敢于推陈出新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多、想得巧,其特点是要培养学生在

16、学习方法上要推陈出新而非墨守陈规。这就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倡导变向思维。变向思维是打破常规的思维,它有利于创造新思想、新理论。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改变顺序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一篇文章中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变序学习;还可以在理解文章时采取与语文学习法相差甚远的绘画、测量、计算等方法辅助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最终所学到的知识一样,由于学习方法的新颖多样,学习效果也不相同。如:在教学海滨小城这一课时,我让喜欢海滨的学生和喜欢小城的学生自由结组。读课文后,让学生把读懂的内容画到黑板上。顿时,黑板上出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左边是美丽的海滨,右边是整洁的小城。然后再让学生细读课文,两组同学相互查找图画是否有不符合课文内容的地方。学生通过再次读书后发现有些同学将海滨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