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2000-2010年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情况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48353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2000-2010年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长沙2000-2010年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长沙2000-2010年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长沙2000-2010年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情况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长沙2000-2010年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情况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沙2000-2010年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2000-2010年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情况(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居民收入与消费“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0123456和拓展就业渠道,为城乡居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同时,在收入的拉动下,城乡居民消费始终保持了较高水平,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43亿元,居中部城市第2位,跻身全国10强。城乡居民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7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长沙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05年达12434元,比2000年的7530元增加了4904元,增长65.13%,年均递增10.55%。剔除物价因素,

2、年均实际递增9.8%(图表1),比“九五”时期的7.7%高出2.1个百分点。在中部省会城市中,2005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最低的合肥市高出28.4%,比次高的武汉市高出14.6%。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城市居民,居全国第6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由于取消农业税、种粮直补等扶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产品丰收和价格回升,基本扭转了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局面。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35元,相当于2000年的1.61倍,年均增长10%(图表2)。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从2004年起连续两年超过城市居民增幅,分别超过3.58和0.5个百分点。在中部省会城市中,2005年长沙农民人均

3、纯收入比最低的合肥市高出53.04%,比次高的郑州市高出3.46%。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城市居民工薪收入比重下降、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上升,农民增收五成来自劳务经济收入。城镇居民仍以工薪收入为主体,但经营和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图表3)。其中,个体经营净收入人均达到1109元,较2000年提高了13.7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2000年提高7.9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人均3007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2000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图表4)。一产业纯收入和非农产业纯收入比例由2000年的41.658.4转变为2005年的32.8767.

4、13。2005年劳务经济和家庭经营增收占农民收入增加额的70.90%,其中63.32%来自劳务经济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劳务经济收入达2082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较2000年提高5.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居中部地区第1位,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幅首次超过城市居民。“十五”期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递增6.5%,由7051元增长到9660元,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4位,比中部省会城市最低的南昌多2595.7元,高36.74%,比次高的武汉多1425.1元,高17.3%(图表5)。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66元,比2000年增加1582元,年均增长10

5、%(图表6),比城市居民消费增速快3.5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长沙农民消费水平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比中部省会城市最低的南昌多1694元,高68.53%,比次高的武汉多824元,高24.66%。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2005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4%和42.6%,为中部地区最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恩格尔系数0.4-0.5为小康,0.3-0.4为富裕”的评判标准,我市城市居民生活进入富裕水平,农村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向富裕水平迈进。城市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05年比2000年增长57%,年均递增9.4%,占消费

6、支出的比重达到32.5%,仅低于食品类消费0.9个百分点。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年均增长9.8%(图表7)。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辆,突破了零的记录,成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35台、家用电脑49台、移动电话149部,较5年前分别增长3.8%、1.2倍和4.73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农村居民消费中增长最快的是衣着消费支出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分别比2000年增长93.84%和1.73倍(图表8)。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农村消费与城市消费日益趋同。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差距由2000年2.731缩小为2.321。同时,农村消费习惯正

7、逐步向城市居民靠拢。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肉及制品37.13公斤、水产品11.56公斤、蛋类8.8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56%、48%、43%,已经达到城市居民2000年水平。现代家电普及快速提高,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洗衣机77台、电冰箱33台、彩电97台、空调20台;拥有摩托车80辆、汽车2 辆,生活用汽车开始进入富裕农民家;拥有移动电话98部、电话85部。2000年2005年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年均增长12.3%,音响、DVD、家用计算机等新兴的文化消费品进入农家(图表9)。居住条件与生活状况“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改善人们居住和生活环境,在大力发展商品住房的同时

8、,先后实施了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廉租房建设和小康示范村等工程,加大对交通、水、电、气等关乎民生的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加快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活质量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坚实迈进,部分指标已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居住状况城乡居民住房居住面积大幅增长,远远超过全国人均住房小康水平。“十五”期间,全市城乡新增住房面积5246.7万平方米,城乡住房总面积达25840.3万平方米,其中开发商品房面积2087.4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面积376.8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503万平方米,定向建设廉租

9、房5万平方米。通过制定实施棚户区购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提高了城市低收入家庭特别是拆迁户的住房购买力。改善住房条件、进行住房投资和更新原有住房是“十五”时期长沙城市居民生活变化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2005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19.8平方米增加到27.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9.42平方米,分别超过国家建设部公布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小康标准(城市17.2平方米、农村31.6平方米)10平方米和17.82平方米,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居首位(图表10)。城市住房满足了多样化需求,居住更加舒适。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人们对住房要求的提高,城市住房逐渐向宽敞化和个性化方

10、向发展,住房结构日趋多样化,住房选择的空间自由度更大。大户型住房成主流趋势,120150平方米和150180平方米的户型交易一直保持较大交易量(图表11)。同时,随着年青一代个性的张扬,40-8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开始成为新的热点。2005年,城市居民家庭拥有房屋产权的比重达到89%,91.25%的家庭住上了单元式配套住宅,拥有两套住房以上的家庭达到17%。农村居民住房质量明显改善,初现集约化、庄园化新格局。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9.42 平方米,超过城市人均居住面积81.69%。住房结构得到大面积更新,砖混结构和钢混结构住房占农村居民住房总面积的85%以上。特别是从2004

11、年开始,实施了农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无偿向农民提供“小康住宅”设计方案,实行财政补贴,引导农村居民住房连片建设,农村住房呈现集约化、庄园化建设新格局,展示了社会主义农村新姿。居民出行出行交通选择方式更加便利多样,基本与全国所有省会中心城市开通直飞航班。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共同构成长沙互通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出行选择便利多样。在陆路交通上,全市境内京珠、长常、长永等3条高速公路和106、107、319 三条国道,14条省道和106条县道四通八达,公路网密度从“九五”末的41.2公里/百平方公里上升到46.7公里/百平方公里。京广、湘黔、浙赣、洛湛、长石等五条铁路干线连通东西南北。在航空运输上,

12、从长沙可直飞45个国内城市和香港、澳门等地区,并新开通飞往新加坡、泰国曼谷、韩国青州、首尔、大邱等国家和地区的包机航线服务。在水运交通上,新建的长沙新港是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港口交通抵达日本、韩国、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通江达海,物流全球的航运网络。市内和周边城市一小时公路交通圈基本建立,居民出行更加快捷高效。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市内1小时公路交通圈全面建成,从市区到4县(市)最远的浏阳市,时间只需1小时多,比以前缩短2小时以上;从各县(市)城中心到所辖最远的乡镇,从乡镇到各辖行政村时间都在1小时左右。从长沙出发到周边的湘潭、株洲、益阳等城市都有高速公路直接连通,

13、一小时之内可以到达。城市公交营运力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网络覆盖率100%。进一步完善了城区东西南北4个汽车客运站,居民通过客运交通可直达国内14个省、省内13个地市和80%以上的县以及部分经济发达乡镇;开通省际线路103条,跨地区线路256条,城市客运线路总数达到600条。拥有火车客运站1个、货运站3个,火车站始发列车达21列,途经列车144车次,从长沙出发坐火车可直达全国86个地级以上城市。从长沙到北京最快只需14小时,到广州只需10小时左右,城区每万人公交车12.5标台,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公交运营线路97条453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加29条138公里。公交车运营时间普遍从原来

14、的16个小时延长到现在的18个小时,部分公交车24小时运营,缓解了人们夜间出行的乘车困难。城区拥有出租车6279台,比2000年增加524台,平均每万人拥有30.93台,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出租车起步价格由8元/3公里下调到3元/1公里。公共交通线路覆盖全市,城市居民基本能做到出门5分钟路程即可乘坐交通工具,换乘2条公交线路均可到达目的地。居民生活条件水电气供应基本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城市居民人均供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供水方面,采取BOT 模式新建八水厂,完成第一期工程,城区供水厂达到6个,日供水能力从2000年的104万立方米/日增加到162万立方米/日,覆盖用水人口200万人,自来水入户

15、率达100%,城市居民人均供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农村自来水受益村数达371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0%。供气方面,川气入长使城市居民用上了管道燃气,生活燃料更加清洁化,城市居民用气总量92550吨,用气人口70.55万人。农村沼气入户率超过30%。供电方面,城市居民人均用电量从300千瓦时提高到499千瓦时,满足了人们的用电需求。全面实现了成型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农村居民照明电价由0.79元/KWH下降到0.548元/KWH。日常生活和消费用品充足丰富,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全市粮食、肉类等大宗商品实现自给自足,并向优质、安全、营养方向发展。2005年全市粮食产量达26

16、2.28万吨;肉类总产量64.97万吨;蔬菜产量354.03万吨;禽蛋产量4.83万吨;水产品产量10.42万吨。5年中,180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005年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中,长沙位居第10位。家用电器等其他各种消费用品丰富多样,能满足各种层次的需求。健全的市场体系方便居民消费,餐饮业发展速度位居全国第二。百货商场、大型综合超市、社区超市、便利店、连锁经营门店、大卖场、专门店和专业店等各种零售业态快速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市场347家,其中批发市场49家,零售市场298家。特别是连锁经营业快速扩张,规模不断扩大,限额以上连锁达到27家,世界零售企业500强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进驻长沙,使长沙成为全国第一个世界零售业三大巨头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