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论增值会计【会计研究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037960 上传时间:2017-09-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论增值会计【会计研究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论增值会计【会计研究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论增值会计【会计研究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论增值会计【会计研究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论增值会计【会计研究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论增值会计【会计研究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论增值会计【会计研究专业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增值会计自本世纪 80 年代以后,欧洲许多国家以及新加坡等国的企业就逐渐形成了以计算和分析增值额为目的的会计,并都已明确要求企业编报增值表。增值会计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发展,而且正在日趋流行。增值会计不仅适用于企业,而且也适用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为此,本文试图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增值会计问题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关注。一、增值的含义及计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商品的价值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 C,它包括劳动对象转移的价值 C,1和劳动资料转移的价值C,2 ;二是劳动创造新价值用于补偿预付可变资本 V 的部分;三是劳动创造新价值超可变资本而形成的

2、剩余价值 M 的部分。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分析,明确提出了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是 VM.这个新价值实质上就是商品的增值。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劳动资料转移价值的处理不同,因而将得出增值毛额和增值净额两种不同的数额。为此,商品价值与商品增值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商品价值(W)C,1C,2VM增值毛额C,2VM增值净额VM由上式可知:WC,1C,2VM(1)WC,1C,2VM(2)公式(1)和(2)是计算商品增值的两个基本公式。这里指明了增值会计的核算内容和范围,同时也是编制增值表的基础。二、增值会计的性质从公式(1) 、 (2)可知,公式左边反映商品增值的形成,右边反映商品增值的去向,它包括职工所得、债权

3、人所得、投资者所得、政府所得和企业所得等。职工所得是指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债权人所得是指利息等;投资者所得是指投资分红、股利等;政府所得是指政府依法征收的各种税费;企业所得是指最后剩余的增值。这些所得旨在反映企业受益者的共同得益,而不在于仅仅反映某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商品增值既反映了企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又反映了社会有关方面与企业利2益关系,这种反映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更有利于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参与市场竞争,而这种反映的承担者增值会计是最合适的,也是应该履行的一种社会责任。所以说,笔者认为,对商品增值予以反映和报告的增值会计是一种社会责任会计。三、增值会计的报告(一)报告的格式增

4、值表是增值会计报告的一种主要形式。增值表是计算增值额及其分配情况的会计报告。增值表的格式采用报告式,表的上半部分反映增值的形成;下半部分反映增值在各方面的分配情况。具体格式有如下两种:1.按公式(1)设计的格式增值表报表编号:编制单位:年月计量单位:项目本期发生额本年累计销售收入减:外购货品及劳务增值额增值额分配职工所得债权人所得政府所得投资者所得企业所得其中:企业留利折旧3增值额分配合计2.按公式(2)设计的格式增值表报表编号:编制单位:年月计量单位:项目本期发生额本年累计销售收入减:外购货品及劳务折旧增值额增值额分配职工所得债权人所得政府所得投资者所得企业所得增值额分配合计表式(1)和表式

5、(2) ,是基本一致的,其区别主要在于:1.增值额概念不同,前者是增值总额,后者是增值净额;2.企业所得不同,前者是现金净流量,后者仅指未分配利润。(二)增值表中各项目的填列方法1.销售收入的填列。营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含税(包含增值税)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视同营业收入的有:第一,将企业的商品及劳务,用于对外投资、捐赠、职工福利、利润4分配等;第二,自制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将自制资产的成本列入营业收入,自制的人工费归入“职工所得”项目,其他成本归入“外购货品和劳务”项目。2.外购货品和劳务的填列。外购货品和劳务是指企业为生产经营而耗用的一切从

6、外部购进的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包装物、修理用备件和低值易耗品等及其劳务。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采用含税(包括增值税)价格。3.折旧的填列。折旧为本期实际计提的数额。4.职工所得的填列。职工包括在职的所有付薪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内容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退休金等,职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应从本项目扣除,列入“政府所得”项目,但企业为职工计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应列入本项目。按照配比原则,职工所得应归集已销商品或劳务的人工成本。5.债权人所得的填列。根据“财务费用”帐户的本期发生额填列。对于资本化的债权人所得,从理论上讲应归入债权人所得的集合,但这部分债权人所得,并不属于本

7、期增值额的分配,因此,为了反映债权人所得的全貌,可将资本化的债权人所得作为增值表的附注。6.政府所得的填列。根据企业依法向财政交纳的各项税款,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城乡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等。至于财政拨款和补贴,无论是资本性拨款和补贴,还是收益性拨款和补贴,均可抵减政府所得项目,并增加企业所得项目。7.投资者所得人填列。根据“利润分配应付利润”帐户本期发生额填列。8.企业所得的填制。根据增值额减上述第四项、第七项的合计的差额填列。四、增值会计的分析如果说,把增值额看成是企业的财富,那么,增值会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企业财富形成比率和财富分配比率等信息,具体有以下八个指标。(一)销售增

8、值率。即增值额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对增值的贡献程度。一般而言,该指标越高越好。但要注意,一个“大而全” 、 “小而全”的企业,也会提高该指标。其公式:销售增值率增值额销售收入100(二)职工所得率。即职工所得与增值额的比率,衡量职工获取增值的份额。但要注意在不同行业之间比较时,职工所得率是有差异的,如粗放型企业职工所得率较高,而集约型企业职工所得率较低。其公式:职工所得率职工所得增值额1005(三)政府所得率,亦称社会积累率,它是政府所得与增值额的比率,衡量企业对政府贡献的大小,同时也可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是否与社会效益增长保持一致。其公式:政府所得率政府所得增值额100(四)资产增值率

9、,亦称社会贡献率,它是增值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占用的社会经济资源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大小,是社会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依据。其公式:资产增值率增值额平均资产总额100(五)债权人所得率,它是债权人所得与增值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的付息能力,进而揭示企业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公式:债权人所得率债权人所得增值额100(六)投资者所得率,它是投资者所得与增值额的比率,反映投资者享有增值的份额,如该指标较高,有利于吸收投资者;如该指标较低,将降低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其公式:投资者所得率投资者所得增值额100(七)企业所得率,它是企业所得与增值额的比率,主要反映企业的留利水平。其公式:企业所得率企

10、业所得增值额100(八)折旧占增值额的比率,它是折旧与增值额的比率,衡量企业自我产生投资的能力。其公式:折旧占增值额的比率折旧增值额100五、增值会计的作用(一)从增值额的形成看,有利于促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值额的大小,反映了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提供较大的增值额。反之,资源利用程度低,导致销售收入减少,从而降低增值额。同样,通过增值额与外购货品和劳务比较,能说明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亦即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益高低。(二)从增值额的分配看,有利于揭示有关利益主体,从企业获取所得的情况。与损益表相见,扩大了经营成果的范围,与利润分配表相比,经营成果的分配,从原来的政府

11、、投资者为主反映,扩大到反映职工、债权人、政府、投资者、6企业本身等的共同利益,便于各自确定在企业增值额分配中的地位。这将是会计领域的重大突破。(三)从劳动价值角度看,有利于调动增值创造者的积极性。增值的本质是劳动创造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为了创造增值,只有创造增值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增值会计要引导职工关心商品增值,关心自己所得,对增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提高增值额。(四)从核算的角度看,有利于企业增值会计的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有机的联系起来。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国民生产总值,它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的基本指标,也是分析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数据。按照收入法(又叫分配法)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根据生产要素在初次分配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来计算增加值,然后按各部门增加值计算。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增值会计的增值额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增加值是非常接近的。从而使国民经济核算找到了落脚点。(五)从会计自身发展来看,有利于拓展会计理论的视野。增值会计将对会计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增值会计的目标问题,增值会计的主体问题,企业会计报告体系问题,增值会计信息提供问题等等,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更广阔的领域,为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