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doc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044589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病虫害防治》doc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doc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doc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doc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doc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病虫害防治》doc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病虫害防治》doc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麦小麦是我国第二大农作物,小麦耐寒、耐旱,适应能力强,栽培广泛,常年栽培面积4亿亩。其中冬小麦占84%,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岷山、唐古拉山以东的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包括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四川、安徽、陕西、湖北、山西、北京等省市。春小麦约占16%左右,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的宁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全世界小麦病虫害有200多种,我国报道的小麦病虫害有100多种。病虫害的为害不仅造成严重产量损失,而且大大影响小麦品质。一、 小麦病害:我们报道的有50多种,其中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发生最重。(一)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对产量影响极大,一般小麦减

2、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50%,甚至绝收。症状: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多种症状。病苗死苗:主要在小麦3-4叶期发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花杆烂茎:返青拔节后,下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形成云状的花杆。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孕穗”。发病规律:以菌核和菌丝体在

3、田间病残体中越夏越冬,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两个侵染高峰,第一个是冬前秋苗期,第二个是春季返青拔节期。冬小麦在田间的发生过程分5个阶段:冬前发病期。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麦苗,在3叶期前后始见病斑,整个冬前分蘖期内,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早播田有些可达10-20%。冬前病株是后期形成白穗的主要来源。越冬静止期。麦苗进入越冬阶段,病情停止发展,冬前发病株可以带菌越冬,并成为春季早期发病的重要侵染源。病情回升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随气温回升,病菌开始大量侵染麦株,病株率明显增加,激增期在分蘖末期至拔节期,此时病情严重度不高,多为1-2级。发病高峰期。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随之植株拔节和病

4、菌蔓延发展,病菌向上发展,高峰期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病情稳定期。抽穗后,茎杆变硬,气温升高,阻止病菌继续扩展,一般在5月上中旬,病斑高度与侵染茎数都基本稳定,重病株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防治措施:农业防治:1、 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以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2、 合理掌握播种量;3、 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增施钾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4、 选择适应本地区的麦田除草剂,做好杂草化学防除工作;化学防治:1、 种子处理;2、 喷雾防治,返青拔节期使用甲基保利特10克+能靓1号20ml/施好美25ml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二)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

5、是世界性病害,在各地小麦产区均有分布。被害麦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达20-30%,个别地块甚至达到50%以上。症状: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发生规律 影响病菌越冬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冬季的气温,其次是湿度。越冬的病菌先在植株底部叶片上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发展。影响春季流行的因素 菌源,主要是当地菌源大小;温度,温度高,始病期就早,潜育期短病情发展快;雨量,春季降雨量较多且分布均匀

6、,病害发生重;日照,在春季发病期间日照少,阴天多,病害发生较重;肥料,氮肥过多,发病中;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但极旱条件下发病重;种植过密田块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用量。在小麦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白粉病开始发生,用30%醚菌酯8克+施好美/能靓1号兑水15公斤,每亩地30-45公斤。(三)小麦锈病分布为害 在我国发生的有3中:条锈、叶锈和秆锈。小麦条锈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小麦叶锈病以西南和长江流

7、域发生较重,华北和东北部分麦区也较重;小麦秆锈病在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和福建、广东、广西的冬麦区及东北、内蒙古等春麦区发生流行。症状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产生疱疹状病斑,夏孢子堆橘红色,呈不规则散生,一般多发生在叶片的正面,少数可穿透叶片,成熟后表皮开裂一圈,散出橘红色的夏孢子。 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鲜黄色,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铁锈色粉状物。秆锈病主要为害茎杆和叶鞘,夏孢子堆最大,隆起高,褐黄色,不规则散生,常连接成大斑,成熟后表皮易破裂,表皮大片开裂且向外翻成唇状,散出大量锈褐色粉末。发生规律 叶锈病菌是一种转主寄生

8、的病菌,秋苗发病后,冬季温暖地区病菌不断传播蔓延。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发病重。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入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播到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种后1个月左右。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度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为害时期。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秆锈病菌只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上完成侵染循环。春、夏季广大麦区秆锈病的流行几乎都是外来菌源所致,所以田间发病都是以大面积同时发病为特征,无真正的发病中

9、心。防治方法: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在秋苗易发生锈病的地区,避免过早播种,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病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小麦拔节期前后发生中心病株时,用甲基保利特喷雾防治。间隔8-10天,连续喷2次。小麦孕穗期前后发生中心病团,且发病较多时,可用甲基保利特+醚菌酯进行喷雾防治。间隔8-10天,连喷2次。(四)小麦根腐病分布为害:分布在全国各地,东北、西北春麦区发病重,黄淮海冬麦区也很普遍。症状:全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

10、、穗腐或黑胚。苗期染病种子带菌严重的不能发芽,轻者能发芽,但幼芽脱离种皮后即死在土中,有的虽然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边缘清晰,中间稍褪色,扩展后引起种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物,最后根系朽腐,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亡。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严重的整叶枯死。叶鞘染病产生边缘不明显的云状块,与其连接叶片黄枯而死。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该菌在土壤中存活2年。生产上土壤温度

11、低或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均易发病,土质瘠薄或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及播种过早或过深发病重。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山推3000倍液进行喷淋。(五)小麦赤霉病分布为害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症 状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小麦杨花时,初在颖片上产生水浸状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腐生能力强。麦收后在植物残体中继

12、续存活,并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植物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是造成苗枯的主要原因,土壤中如有较多的病菌则有利于产生茎基腐症状。小麦抽穗后至杨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此时正遇病残体上子囊孢子产生的高峰期);乳熟期以后,除非遇上特别适宜的阴雨天气,一般很少侵染。小穗被侵染后,条件适宜,3-5天即可表现症状。而后逐渐向水平方向的相邻小穗扩展,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出现枯萎。穗枯的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花期的初侵染量和子囊孢子的连续侵染。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防治方法:小麦杨花初期,田间有零星发病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适期,用醚菌酯8

13、g+甲基保利特10g兑水15公斤喷雾防治,最好间隔7-15天再喷1次。二、小麦虫害小麦主要虫害有30多种,为害较重的有小麦蚜虫、麦叶螨、吸浆虫、地下害虫等,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丰产和丰收。(一) 麦蚜 分布 麦蚜是我国小麦的重要虫害之一,其种类主要包括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縊管蚜3种。 为害特点 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同时,分泌的蜜露诱发煤污病的发生。还可以传播病毒。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0-30代,多数地区以无翅孤蚜和若蚜在麦株根际和四周土块缝隙中越冬。该虫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属不全周期型,即全年进行孤雌生殖不产生性蚜世代。在麦田春

14、、秋两季出现两个高峰,夏天和冬季蚜量少。秋季冬麦出苗后从夏寄主上迁入麦田进行短暂的繁殖,出现小高峰,为害不重。11月中下旬后,随气温下降开始越冬。春季返青后,气温高于6度开始繁殖,低于15度繁殖率不高,气温高于16度,麦苗抽穗时转移至穗部,虫田数量迅速上升,直到灌浆和乳熟期蚜量达高峰,气温高于22度,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阴凉地带越夏。5月中旬,小麦抽穗杨花,麦蚜繁殖极为迅速,至乳熟期达到高峰,对小麦为害最严重。 防治方法 适时集中播种。冬麦适当晚播,春麦适时早播。合理浇水。主要抓好苗期蚜虫发生初期的防治。冬季苗期使用农兴15ml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兼治红蜘蛛;4月上中旬,蚜虫发生初期,发现

15、中心株时,用百佳30ml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防治穗期麦蚜,在杨花灌浆初期,百株蚜量超过500头,用百佳30ml+擂战5g或百佳30ml+农兴15ml,或农兴30ml+擂战5g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防治。(二) 叶螨分布 麦叶螨虫主要有两种,麦圆叶爪螨和麦岩螨。为害特点 成虫、若虫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麦叶变黄,麦株生育不良,植株矮小,严重的全株干枯。发生规律 麦圆叶爪螨1年发生2-3代,春季繁殖1代,秋季1-2代,完成1个世代46-80天,以若虫和卵在麦株及杂草上越冬,冬季几乎不休眠,耐寒力强,翌年春2-3月越冬螨陆续孵化为害。3月中下旬-4月上旬虫口数量大,4月下旬大部分死亡

16、,成虫把卵产在麦茬或土块上。10月越夏卵孵化,为害秋播麦苗。喜潮湿,多在早8-9时以前和午后16-17时以后活动。多行孤雌生殖,每雌产卵20多粒,卵期20-90天,越夏卵期4-5个月。生长发育适温8-15度,相对湿度高于70%,水浇地易发生。麦岩螨年生3-4代,以成虫和卵越冬,翌春2-3月成虫开始繁殖,越冬卵开始孵化,4-5月田间虫量多,5月中下旬后成虫产卵越夏,10月上中旬越夏卵孵化,为害秋苗,喜干旱,白天活动,以下午15-16时最盛,遇雨或露水大时,即潜伏麦从或土缝中不动。完成一个世代需24-46天。多行孤雌生殖,把卵产在麦田中硬土块或小石块及秸秆或粪块上,成、若虫亦群集,有假死性。三、小麦草害(一)麦田主要杂草种类及发生规律我国麦田杂草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