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785180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用媒体 曲径通幽 优化教学 【内容提要】科学技术的全速发展,使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介入了课堂教学。利用声色俱全的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好各种因素,处理好各种关系,将使课堂更加熠熠生辉。【关 键 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 优化【正 文】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和功效,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它不仅具有直观教学的优点,而且溶形、声、光、色于一体,视听兼顾,动静兼宜,快慢结合,操作方便,因此,它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在各中小学,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已经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效支撑。在小学数

2、学课堂中,正是媒体的全方位参与,正确、合理、适时的使用,构建出了一种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主动、生动的学习环境,达成教、学相辅,促成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一、巧用媒体,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丰富,就能为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规律打好基础。学生对教材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把握住重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困难之一。教材中的某些抽象内容,光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难于理解。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较难接受将圆转化成长方形这一关键过程,但利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一个圆,然后将其等分成16份,再将分成的每一个近似三角形运用二维动画技术,形象直观地

3、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将圆等分成32份、64份,并分别拼起来,学生会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接着多媒体显示,当分成的份数无限多时,拼成的就是一个长方形,画面上的长方形隐去,而出现一个标准的长方形。通过上述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直观地揭示出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把握重点,攻破难点,真正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渗透了极限思想。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知识和经验,直观思维还处于主导地位,不容易理解教材中一些较深的理论知识或抽象的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尤为重要了,它的优势也就显得更为突出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所提供的直观现

4、象,把认识的对象由抽象变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从具体形象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相遇”、“相向”、“相背”、“一车先行,再同时出发”等概念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黑板上画图讲解,画了一边才能画另一边,不符合概念的真实涵义。用媒体就能顺利地把两个“相向而行”的物体不断靠近,然后相遇的动态真实地表现出来,其它的概念也能通过媒体演示再现。二、巧用媒体,找准基点,营造沸点。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原型来源于生活,是具体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

5、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利用多媒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习情景,讨论有关的数学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1)、屏幕上首先出现山、河、大桥的背景画面,紧接着出示一道应用题:一列火车长250米,每分钟以850米的速度穿过大桥,桥长3300米,问火车穿过大桥需要几分钟?(2)、接着一列火车正开来,通过处理,慢放车头接近桥头的情景,并在车尾刚穿过大桥的另一头时,画面停住,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3)、闪烁的线段图,然后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的关系。学生在观察了形象化的火车运动的动态演示之后,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

6、题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示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的、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视、听、想结合,正确地理解了数量关系并能顺利地进行解答,从而达到了学习状态的至沸点。这不得不归功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所起到的极大作用。三、巧用媒体,揭示疑点,填补盲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质疑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发问,积极探索。常有一些课,教师在环节处理上,可谓中规中矩,但总给人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的

7、感觉,学生听起来也颇费解,只是不便向老师提出来。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往往是这样处理的:先由直观演示,弄清什么是圆的周长,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导出圆周率,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的设计似乎无暇可击。而作为学生,不免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通过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来求圆的周长呢?学生的疑点,往往是教师教学中的“盲点”,而学生又有疑难启,有问难提,原因就是教师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框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而忽视了学生恰恰没有这种“先见之明”。巧妙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把这个盲点合理、及时进行填补。如图: 屏幕上首先出现一条射线,以射线AB、AC、

8、AD这三条长度不等的线段为直径作三个圆。(电脑形象地演示,之后并提问。)(1)、通过观察,谁的直径最长?谁的直径最短?(2)、你觉得谁的周长最长?谁的周长最短?(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电脑直观、动态的演示与恰到好处的提问,学生明白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直径越短,周长也越短。至此,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的疑点与教师教学中的盲点都一一不攻而破了。四、巧用媒体,紧扣连接点,丰富省略点。小学生认知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结构之上的,他们的认知不断发展,不断延续,如果教师善于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沟通前后知识的连接点,并凸现这种联系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型

9、的经历。但有些课在揭示新定义,引进新方法时总显得生硬、脱节,给人牵强的感觉。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不少教师总是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出示例1:计算 + ,问: 与 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怎样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呢?这是教师硬性要求学生通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通分。这中间回避了一个知识断层: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而教材中又把它作为省略点来处理的。所以,学生只能是糊里糊涂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并不明白其所以然。而我在教学此课时进行了一定的“教学加工”。首先,微机出示画面:两只猴子吃饼,一只吃了这块饼的 ,一只吃了这块饼的 ,提问:它们一共吃了这块饼

10、的几分之几?学生趣中乐思,顺利列出算式。借着这种动力,电脑老师马上出题:1、前面学过的哪些知识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有紧密的联系?2、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3、要想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必须先做什么?为什么?异与常规的教学,逐步深入的问题,将本应复习的内容改换成由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连接点。而后,通过媒体的转换演示,将猴子的饼都平均分成6份来思考,形象地再现过程,直观地演示算理。使知识断层得到愈合,丰富了教材中的省略点。五、巧用媒体,把握着力点,凝成中心点。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把准的脉搏。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上总是力争贯穿这根主线,但具体到各册各章节中,数

11、学思想的体现又是零散的,有时并不明显。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零散的数学思想凝成点,连成线。例如,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教师教学时往往容易流于简单的割补方法而没有上升到“转化”这一带有一般性的数学思想上来。其实,在此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就已经用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公式。所以在新课开始,我与学生一起利用媒体重温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短短几分钟的温习,让学生认识有了提升:运用转化的方法,有时可以把一些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但是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发觉同中有异。此时,多媒体又能建奇功,奏

12、奇效了。通过多媒体二维动画技术的特效:把两个基本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先以右边的顶点为中心,逆时针旋转180度,使两个三角形的底边成一条直线,再沿一边向上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行。以“动”促思,议辨结合,师生达成了共识。媒体的介入,使“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凝成中心点,并连点成线,为以后学习其它图形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等知识作了有力的孕伏与铺垫,且使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优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发挥特有的功效,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本着“用为促学、教学互惠”的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真正落到实处,为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予于全方位的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