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学复习重点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753289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中药学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中药学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中药学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中药学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中药学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中药学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中药学复习重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康康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考试重点整理第1节 :中药的性能四气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气的作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第2节 五味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

2、属关系,故习称五味。*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第三节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升降浮沉的影响因素: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

3、为阳性,多主升浮;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炮制和配伍: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含义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二、理论基础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第五节毒性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

4、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中药的配伍第一节中药的配伍的意义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2.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3 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第2节 中药配伍的内容七情配伍 单行:指用单位药治病:如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疗效。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

5、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畏生姜。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杀生半夏。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用药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中药的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证候禁忌四个方面。1. 配伍禁忌: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

6、毒副作用,或降低、消除药物的疗效。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无太子和党参)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 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2. 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煎煮方法先煎: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左

7、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 生川乌、生附子等毒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也宜先煎。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 后下: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入药宜后下。包煎:蒲黄、海金沙等质地过轻,车前子、葶苈子等较细;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另煎: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烊化:如阿胶等胶类药。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时,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煎汤代水:如灶心土。1. 解表药1.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2. 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3. 紫苏

8、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4. 生姜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5. 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6. 荆芥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7.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8. 羌活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9. 白芷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10. 细辛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11. 藁本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12. 苍耳子 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13. 辛夷 发散风寒,通鼻窍。发散风热药1. 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2. 牛蒡子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3. 蝉蜕 疏散风热,利咽

9、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4. 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5. 菊花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6.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7. 柴胡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8. 升麻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9. 葛根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10. 淡豆豉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薄荷、牛蒡子与蝉蜕:均可疏散风热,透疹,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咽喉肿痛等。但薄荷宣散表邪力强,且还可清利头目,利咽喉,疏肝行气,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肝郁胁痛等;牛蒡子疏风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对咽

10、喉红肿疼痛,咳嗽咯痰不利者尤为适宜;蝉蜕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还可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治疗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及小儿夜啼不安。*桑叶与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潜阳,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期,肝热目赤、视物昏花,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眩等。同中之异:疏散风热,桑叶优于菊花;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菊花优于桑叶。不同点: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又能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是二者之异。*柴胡、葛根与升麻:均能发表解热、升举阳气,用于外感发热、头痛以及阳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等。同中之异:发表解热柴胡为优,葛根次之,升麻又次之;升阳举陷升麻最优,葛根次之,柴胡再次之;葛

11、根与升麻还同能透疹,用于麻疹不透,其中升麻优于葛根。不同点:柴胡又擅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治疗少阳病、疟疾、肝气郁结证等。葛根又能生津,治疗消渴病,且善解肌以治疗项背强痛。升麻又能清解阳明热毒,治疗阳毒发斑、胃火牙痛等。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1. 石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2. 知母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3. 芦根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4. 天花粉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5. 淡竹叶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6.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7. 夏枯草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8. 决明子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12、石膏与知母:均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内伤病的胃热消渴、肺热咳喘等。同中之异:石膏大寒,清热泻火优于知母,知母质润,生津止渴优于石膏。不同点:石膏煅用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等; 知母能润肠通便、滋肾阴清相火,治疗肠燥便秘、肾阴虚证,为石膏所不具备。*芦根与天花粉:均为清热泻火药,均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作用,用于热病烦渴,消渴,肺热咳嗽等芦根还能止呕、利尿,用于胃热呕逆,肺痈吐脓,热淋涩痛。天花粉还能消肿排脓,用于痈肿疮疡。(2) 、清热燥湿药1.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2.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3. 黄柏

13、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4. 龙胆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5. 秦皮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6. 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7. 白鲜皮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三焦热盛引起的高热、烦躁、痈肿疮毒等。同中之异:黄芩善清上焦热,黄连善清心经热和中焦热,黄柏善清下焦热。不同点:黄连与黄芩又同能凉血,治疗血热妄行证,其中黄芩尚可安胎,治疗热扰胎元之胎动不安;黄柏又能泻火除蒸,治疗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遗精、骨蒸发热、盗汗等。(三)、清热解毒药1.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2. 连翘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3. 穿心莲 清热解毒,凉血,

14、消肿,燥湿。4. 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5.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6. 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7. 贯众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8.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9.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10. 土茯苓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11. 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12. 射干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13. 山豆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14. 马勃 清热解毒,利咽,止血。15.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16.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17. 鸦胆子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18. 白花蛇草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19. 熊胆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20. 大血藤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21. 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22. 山慈菇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23. 漏芦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痛经下乳,舒筋通脉。24. 野菊花 清热解毒。*金银花与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热毒疮痈、风热感冒、温病初期等。同中之异:金银花凉散风热优于连翘,连翘解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