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8352533 上传时间:2019-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人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学情分析:学生能自主品读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师生互动,共同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哲理美;体验反思,理解文章的时代意义,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美读课文,借声音传达文中作者的感情。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逼狭、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把握作者生平资料及写作背景。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爱国精神。能力目标:1结合语境,体会某些词语的含义。2注意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通过一系列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的写手法。情感目标:以作者的人格魅力

2、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自使命感。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欣赏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感受先生博大磊落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人格魅力。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1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2学习本文借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文献法、延伸拓展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李大钊先生画像、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课时安排: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即刚健有为之意;“自强不息”即主动地努力向上,决不懈怠,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激励着无数正直的人士积极向上,努力前进,成为后世奋发有为的知识分子立身处

3、世的重要原则。它不但造就了为后世称赞的无数德行卓著的正人君子,而且造就了众多的学者、思想家、科学家,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熠熠生辉的著作,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其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赏读这篇文章。二、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目标一:作者及时代背景。目标二:揣摩语言,理解难句。目标三:赏析文章的含蓄美、修辞美、哲理美。目标四:感受李大钊先生非凡的人格魅力。教师选一位学生读这些文字,明确学习目标,使课堂学习有的放矢。三、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可自行朗读介绍,也可投影显示。教师也可提供必需的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2关于背景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

4、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汉字注音。 (2)用词造句。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明确: (1)泻叠峻抑狭崎岖2学生大声渎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教师可作以下要求: (1)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归纳各段大意。学生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学生互动,共同解答,如有不易解释的词句,可请教老师,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明确:逼狭:非常狭窄、艰难。亦复如是:也是如此。老:富有经验的。阻抑:阻碍抑制。成:成就、形成。魄势:气魄、威势。趣味:意义、价值。(2)学生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5、,并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评议。明确: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艰难境界须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民族生命的进程,和长江大河一样并不总是坦途。人类生活像旅行一样,越是崎岖险境,越能感到冒险的美趣。中华民族现在的进程就是一段险路,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觉到它壮美的趣味。我们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这是人生至趣。五、品读课文,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赏析文章的美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体会。2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为鉴赏定向。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见地。不论哪一种理解,其实谈的都是文章的语言美,让我们一起赏析本文的语言。3涵泳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学生

6、交流,请学生用“本文语言美,美在_”的句式说话,并摘录各自喜欢的句子,把它推荐给大家。生1:本文语言美,美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与激越磅礴的气势 (2)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文句,着重欣赏文章语言的含蓄美、修辞美、哲理美。品味含蓄美多媒体显示下列语句,显示一题,完成一题。主要由学生自主品味,并参阅自行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然后集体交流。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趣味”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李大钊的其他作品中有相关的表述吗?)明确:课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

7、最有趣味的事”,这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难,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是困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是为民族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是一种“战斗的欢乐”。品味修辞美,赏析意味隽永的比喻美教师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所有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和主张。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并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评价。明确: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

8、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浪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这一系列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主张: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牺牲。赏析哲理类教师提示:本文有一种哲理美,给人以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的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李先生的人生观,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有趣味、最有意义呢?学生以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多媒

9、体显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当这样度过人生: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命,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六、体验反思,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师提问: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你认为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10、怎么做,才算得上“雄健的国民”?七、课堂小结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文中作者激越磅礴的情感,感受李大钊先生博大磊落的革命胸襟,鞭时代罡风的英雄气概。教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生命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献身祖国、民族的事业视为人生至上的幸福。这些以李大钊先生为代表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用生命铸成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先贤崇高的人格,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后人传承的精神火把,在火红的光焰中,我们应对自己大声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盛美丽!八、布置作业1课外收集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句(至少3句

11、),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2请你从课外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两句与“长江”有关的语句。九、课后反思: 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最大的亮点就是“猜想”环节。让学生先通过标题才文章的主旨,再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来创作,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曾遭受的艰难处境。例如:唐山大地震、2003年非典、2005年洪灾、2008年汶川大地震、大雪灾、泥石流、玉树地震这些都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和现实中的中国时事结合起来,学生很快进入文章情景环境。另外接着引导学生在国家受难的时候,四川人民是怎么做的?如果当时你也在,你会怎么做?这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在国家艰难的时候,雄健国民的重要性,也在内心感悟自己要做个雄健的国民。其他一些比较满意的地方,例如:在导入和结尾部分,充分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国歌,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之情。在朗读时,用纠错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男女分段朗读,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打起精神、充满斗志。在讲到“趣味”的时候,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现实中所真切感到的乐趣:做出一道难得数学题、完成一件难做的家务事等。在“欣赏文章美”部分,总结这篇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加深学生印象,掌握写作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