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计划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799405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计划(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个 1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单位:宁河县任凤高中年级学科:高一化学姓名:高霆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从化合价的变化的分类标准来认识氧化还原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 通过探究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形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两种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在化合价升降与氧化和还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上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

2、重难点: 重点: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发展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与启发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生思考回答 师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师 3CO+Fe2O3=2Fe+3CO2 属于四个中的哪一类型? 生四不像 师它不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范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我们也学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请同学们举出两例。 生 12Mg+O2= 2 MgO 氧化反应 生

3、2 H2+CuO= Cu+H2O 还原反应 板书 一、氧化还原反应 1得失氧的角度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师以 H2+CuO=Cu+H2O 为例分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生 3 CuOCu 失去氧 还原反应 H2H 2O 得到氧 氧化反应 小结同学们观察这个反应,CuO 失去氧,H 2得到氧。是说一种物质失去氧必有一种物质得到氧,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反应中既有还原反应又有氧化反应,因此将这个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引导怎样定义氧化还原反应呢? 生 4回答 板书定义:既有物质得到氧又有物质失去氧的反应称作氧化还原反应。 注: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

4、程,不能割裂开来。 引导假如一个反应中没有得失氧的情况发生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呢?如 Fe+CuSO4=FeSO4+Cu 生讨论 师我们先将 H2+CuO=Cu+H2O 反应中各个元素化合价标出 CuOCu-失去氧 还原反应 化合价降低 H2H 2O-得到氧 氧化反应 化合价升高 从这个例子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同学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 5思考回答 板书2、化合价升降的角度 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师再标下 Fe+CuSO4=FeSO4+Cu 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生是 小结对,因为同一种元素在反应

5、前后有化合价的变化,在这个反应中有化合价的升高,必有化合价的降低。又一次证明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一个反应只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 板书定义: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启发观察以上的几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 6回答 板书3、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小结这个特征非常重要,它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依据。 师写出几个反应,请同学标出化合价,判断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类,再判断出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PCl 3+Cl2=PCl5 Na 2O+H2O=2NaOH 2KClO 3= 2KCl+3O2 2NH 4HCO3 =NH3+H 2O+CO

6、2 Zn+H 2SO4=ZnSO4+H2 Cu+2AgNO 3=Cu(NO3)2+2Ag NaOH+HCl=NaCl+H 2O 2NaOH+CuSO4=Cu(OH) 2+Na 2SO4 引导从上面几组练习可以看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关系? 生 7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师同学们观察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画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 教学反思 我选择的这节课属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恰

7、当地看待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通过步步引导,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课堂的提问与引导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 从这节课目标的执行情况来看,应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初中知识入手,学生便于衔接和学习,然后根据具体的反应来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总体来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点平淡。对于概念的教学逻辑性和概括性很强,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缺少了实验,在这节课中应该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结论。课的导入不够精彩,在这次赛课中很多老师的导入很精彩,有的老师采用视频或图片或实验,都能够结合实际

8、情况选择设计导课,使导入起到本身应起的作用。而我的导入作用不大,既没有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又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的开始没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自己变得不知所措。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应该做好课堂的调控,但在这方面我很欠缺,整个教学活动没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对学生个体提问的时候,其余的学生没有安排好,常常顾此失彼。对于课堂提问,问题创设的过于简单,没有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有些问题学生没有兴趣。比如我问学生初中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学生明知道就是不做答,这样的场面很令人尴尬。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足够的

9、引导。比如在问到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标准的时候学生回答的不全,而我当时基本上是我自己说出来的。对于整个课堂的控制源于老师平时的学习和思考,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在课堂中遇到各种情况才能够机智地随机应变。教学评价:评张成昌老师的弱电解质的电离一课一、评价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已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从核心物质核心内容核心概念核心观念建构的角度展开教学,教学环环相扣,脉络清晰,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独特的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教学过程既重视知识的传承,又重视方法和思想的培养,尤其突出的是她注重观念性知识的培养,没有采取直接灌输式教学,而是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在引导学生积极大胆讨论学习这些

10、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建立物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一般程序,使学生明确了讨论问题的一般思路和程序。二、评价课堂结构安排通过情景性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不断的问题连续体与问题解决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使知识学习过渡自然,课堂活动中既体现核心知识,又关注核心概念的建构,最后通过开放性的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体验到的策略性知识进行分析总结,使本节课的内涵更加丰富。学生讨论充分,既有个人活动,又有小组合作讨论,形式丰富多样,符合学生的实际,努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三、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评价1. 充分利用了探究式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

11、方式画图探究溶液中离子的存在形式。用问题连续体推进教学的进程溶液中的微粒是怎样的存在形式溶液中的微粒会不会发生相互作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吗怎样确定电离平衡呢影响电离的因素有哪些弱电解质到底有多少分子能够电离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关系如何改变电离平衡对多步(分步)电离的理解,这些问题多是由学生通过个人分析或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通过问题连续体使学习体现了自动化的趋势。2.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根据多种因素,选取适合的教学形式,现代教学手段运用比较熟练,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四、对学法指导的评价问题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式教学开展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渗透,通过不断抛出

12、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让他们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素质。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促使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敢于说出自己的困惑,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可贵。五、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归纳、理解、掌握、运用知识,同时使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一般程序有所感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注重师生间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小结、多训练,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培养。六、本课中有待商榷的问题张老师

13、在课上用了很多问题,每个问题指向一定的内容,学生根据分析讨论得出一定的结论。但是每个问题的功能只能是单一的吗?教师是不是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的讨论多元化,使问题具有生长性和发散性。本课从引课到分析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情况共用时 17 分钟,用这样长的时间分析电解质的电离情况,是否真的有必要?有没有更好的形式既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又能节约一些时间。七、我的思考与感悟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合理运用问题连续体,我对此的体会可以概括为“问、导、纳”三个字。“问”就是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知识的应用从记忆到类比,从类比到迁移,从迁移到创造。“导”就是当学生自己展开讨论、分析解题思路遇到思维障碍或思路穷尽之时,教师能及时出场因势利导。“纳”就是教师在学生间、师生间讨论和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要善于进行适时的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掌握的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以问题的设计为出发点,以重在引导为过程,以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为终点。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必然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