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林清玄.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365681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林清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茶--林清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茶--林清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茶--林清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茶--林清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林清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林清玄.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友情的茶(台湾林清玄)读茶神陆羽的资料时,令我感动的有两处:一是陆羽和师父智积法师的感情,一是陆羽和皎然法师的友谊。陆羽是一个弃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在他的自传里开头就说:“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名姓都是他自取的,他卜卦得了“渐”卦,依易经的记载:“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鸿鸟逐渐登陆,它的羽毛可以做仪礼用,是很吉祥的卦。)因此,“陆羽”是陆上的羽毛。“陆鸿渐”则是鸿鸟逐渐登陆。从这里,说不定可以看到陆羽的用心与立志。陆羽不知道是被谁拣到的,只知道他三岁的时候,被复州竟陵龙盖寺的住持智积法师收养,智积法师看出他根器不凡,九岁时,就教他学习佛教经典。 不知道是佛典对

2、九岁孩童过于深奥,或者是智积法师过于严格,陆羽对佛法兴趣不大,反倒是喜欢诗文创作,放牛的时候常在牛背上学作诗文,到了忘情的地步,时常受到责难,十三岁的时候,陆羽忍无可忍,逃离寺院。传说,陆羽善于烹茶品茗,是受了智积法师的影响,因为他是自幼为智积法师煮茶的人,智积喜茶善茶,在一旁指导他是很自然的事,并非刻意传授。(事实上,茶道的奥妙岂是可以言传的?)陆羽对茶的领悟力极高,几年之后,智积非陆羽的茶不饮。陆羽不告而别,想来对这位老师傅的打击必然很大,传说从此“智积断茶”,不再喝茶了。这件事传入皇帝唐代宗李豫的耳朵里,感到不可思议,就召智积入宫,令宫中的茶师奉上名茶,智积只喝一口,就放下不饮了。代宗又

3、秘召陆羽进宫,由陆羽亲自煮茶,请智积品尝,智积一饮而尽,忍不住流下老泪说:“这真像是陆羽煮的茶呀!”代宗才让阔别多年的师徒相见。这虽然是传说,但这种境界完全是有可能的,我们在生活中常有此等情境,例如,广告上说的“有妈妈的味道”,或者像我们惯于去某一特别的咖啡厅喝咖啡,都是心意相通的结果。这种“有陆羽之味的茶”,使我们知道茶道里不只是泡好茶,实有深刻的感情因素。话说陆羽离开寺院之后,到一个戏班子里当丑角,据说还写了剧本,后来在竟陵演出的时候,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亲自教他诗文,还介绍了一位姓邹的夫子教他诗文。一个懂得茶道的人,必然是有诗心的,陆羽的文名很快就传出来,加上他会烹茶,与李白、杜甫

4、、颜真卿都有来往。安史之乱后,他在苕溪隐居,因为苕溪出好茶的缘故。这时,他和诗僧皎然、隐士张志和结为莫逆,经常在一起煮茶论诗。皎然与陆羽的交情很深,陆羽在自传中形容他们的友谊是“缁素忘年之交”,在皎然的诗里,曾有多首谈到陆羽,有一首是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俗人在酒中应酬,怎能知道在友谊中喝茶是多么的香呢?还有一首是寻陆鸿渐不遇,是皎然去找陆羽没有找到:清晨就到山上,黄昏才回来的陆羽,恐怕是到山上去采茶了吧!有一次,皎然和颜真卿,陆羽一起登妙喜寺,写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其中有四句: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皎然是历史上最有诗才得僧侣,他留下来的诗有四百七

5、十余首。许多诗中有陆羽,可见陆羽是个喜欢朋友的人。可惜陆羽的诗多未留传,仅存得一首是会稽东小山: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在唐朝,有当官资格而不就仕得人,称为“处士”。“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陆羽曾被任命为东宫府太子文学的官,又奉召为太常寺太祝,但是他宁可在隐逸中生活,泛舟江湖,寻访山寺,与朋友饮茶谈诗,可见是个解脱了欲望束缚、志行高洁的人。因此,在茶经中,他开宗明主的说,懂喝茶的人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恐怕还不够,还要懂得感情,在茶中有着友谊的芬芳。陆羽是个孤独儿,但他一生结交了许多好友,才

6、不枉他成为茶圣,写下全世界第一本茶的经典。我每次想到陆羽在自传里写到,他与朋友约定一定守约:“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侃言也,”心胸便为之震动,仿佛看到陆处士在千里的雪原奔赴朋友的茶会,天地中都飘着茶香。茶与酒不同,茶是为更清明、更深刻的友谊存在世间的。卢仝七碗茶(台湾林清玄)在杭州西湖畔的翁隆盛茶馆喝茶,这家茶馆听说是明朝时代就有了,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几位一起喝茶的朋友问我:从古到今有这么多的茶诗,你觉得哪一首最好?这真是问倒我了,“从古到今”是一个多么长的观念,茶诗可考的就有几千首,更别说那些不可考的了,若要选出好的茶诗,编成一册茶诗三百首也绝无问题。但是,哪一首茶诗给我留下极深的印

7、象,又把茶写得极好的,我倒是可以推荐卢仝的七碗茶诗。卢仝的七碗茶诗原题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日高五丈睡正浓,军将扣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问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

8、山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变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这首诗是卢仝写到在午睡的时候,突然收到孟谏议的赠茶,自己立刻关起门来煎茶吃,连吃了七碗茶,随即达到了饮茶的极高境界,自己仿佛做了神仙,但做了神仙的心情却是想到有百万亿的百姓在受苦,不知道他们是否也能得到呢?特别是他写到喝七碗茶的感受,使我们觉得痛快淋漓,以致于后代喜欢喝茶的人,常把卢仝的这首茶诗当成喝茶的一个准则了。我们如果把它诠释一次,也就知道饮茶的奇效了。一碗喉吻润茶可以滋润身心,产生喉韵。二碗破孤闷茶可以破除烦闷的心情。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茶可以刺激灵感,使思想清明。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9、,尽向毛孔散茶可以抒发情绪,创造人的正向品质。五碗肌骨请茶可以使人超越俗事,连肌骨都为之清朗。六碗通仙灵茶可以使人通往神明的境界。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第七碗不能再喝了,因为会使人生起如梦似幻的境界,仿佛不在人间。卢仝在历史上并不是赫赫有名的人,却因为他写了这首茶诗,使后人在谈茶史的时候,不能不提到他,因为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把茶提到那么高的境界专心地喝茶即可以羽化登仙,名利权位又有何可恋?又有何可求?卢仝自幼家贫,但写得一手好诗。他不顾仕进,因此隐居在少室山,自号“玉川子”,读书、写诗、喝茶度日,曾写诗讥讽宦官专权,得罪了元和逆党,“甘露之变”时因留宿于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从卢

10、仝的简历看来,他是与世无扰、与人无争的隐士,也唯有这样隐于山林之间的人,才能对每一碗茶都能细细品味,而每一碗茶都有深刻的感受吧!在飘飘欲仙的当刻,又能深切体会采茶制茶的农民生活艰辛,更使这首茶诗在优美的诗境后还有深深的感情。卢仝光是靠这一首诗就可以传世了!大诗人苏轼在茶中一再以这首诗用典,例如汲江煎茶:“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例如试院煎茶:“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例如马子约送茶,作六言谢之:“珍重绣衣直指,远烦白绢斜封。惊破卢仝幽梦,北窗看起云龙。”例如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11、。”例如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面首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例如游惠已:“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我读苏东坡的诗,很少读到他一再用典的诗,卢仝是例外,可见他对卢仝的这首诗是如何倾倒了。不只是苏东坡,历代可以说有无数的诗人拜倒在卢仝的茶诗下,我们试举个例子:北宋诗人文同的谢人寄蒙顶茶:“落落真贤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吻润,莫厌寄来频。”宋朝诗人孙觌的饮修仁茶:“昏昏嗜睡翁,唤起风洒面。亦有不平心,尽从毛孔散。”宋朝诗人陆游的昼卧闻碾茶:“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肤

12、。玉川七碗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宋朝诗人梅尧臣的尝茶和公仪:“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亦欲清风吹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元朝诗人耶律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卢仝七碗诗难得,念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与绕烟霞。”明朝潘允哲的谢人惠茶:“漫道玉川阳羡蕊,还如鸿渐建溪芽。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信手拈来,就可以看出卢仝的一首茶诗几乎贯穿古今,历来喜欢喝茶的诗人没有不倾慕的。记得在翁隆盛茶馆,我对气质不凡的茶馆主人说,可以把卢仝的诗书写于壁间,让到茶馆品茗的佳客至少喝七碗才走,因为如果不能

13、一饮七碗,如何能知道“乘清风归去”的滋味呢?我在杭州的时候,正好是清明时节,明前茶成为嗜茶人在茶市里追逐的目标,茶馆主人以明前龙井为我连续泡了三盏,又冲了一碗野生的苦丁茶,最后又以明前的开化龙顶泡了三盏,七盏过后,眺望西湖,颇有飘飘欲飞之感。想起卢仝,他的时代,以及他喝阳羡茶的情景,才知道,连喝七碗好茶,果然能醉人呀!沏壶冻顶供养春天(台湾林清玄)中国茶艺得力于许多小人物,就以现在最流行的紫砂壶来说吧。紫砂壶确实的起源很难查考,但是以现存的图书作证据,在宋元以前的绘画中,都没有用紫砂小壶泡茶的,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紫砂小壶是起源于明朝。传说,常州府的宜兴有一天来了一位云游的和尚,他一边走, 一边叫

14、卖:卖富贵!卖富贵呀!富贵怎么能买卖呢?初听到的人感到好奇,全跑到街上来看,发现叫卖的人原来是一个衣衫破旧的穷和尚,全都嗤之以鼻, 一哄而散。只剩下一位老人,兴味盎然地看着和尚。和尚就拉着老翁说:贵不用你买,买富怎么样? 一边说,一边把老人拉到山上,指着一个地方,就扬长而去,不见踪影了。老人决定碰碰运气,他把和尚所指的地方挖开,里面竟露出五色俱全、灿若披锦的泥土,附近的陶人都来取土回去烧壶,烧出的陶器古朴素雅,不亚于瓷器。这就是紫砂壶由来的传说,记载在明朝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里。但这时紫砂烧的仍是大壶,制紫砂小壶的则是另一位和尚。 话说宜兴的金沙寺里有个和尚,性情非常闲雅而有品味, 他时常和一些

15、制陶的工匠在一起,谈一些陶艺的事。他看到陶师们把用剩的泥土丢弃,觉得十分浪费, 于是把这些泥土收集起来,再加淘洗,只留下那质地最精细的泥土,然后 搏其细土,加以澄炼,捏为胎,规而圆之,刳而中空,再安上底座、口、柄、盖,做成小壶,托陶师与其他的陶器入窑烧制,烧出的茶壶色泽乌紫,质地坚硬,铿锵作金石声,拿到的人都当成宝物,紫砂小壶的做法就传扬开来了。这位金沙寺的和尚, 连姓名也未曾留下,很可能在历史上也不是什么大师级的人物。第一位紫砂壶的制作名家,和这位和尚一样,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在宜兴有一位极富有的文人叫吴颐山,他有一位小书童,取名为供春 。吴颐山有一段时间到金沙寺借住读书,供春随侍而住在金沙寺里。供春对做茶壶很有兴趣,劳役的余暇,就学习老和尚制壶的技艺, 自己也去选一些泥土捏着玩。供春不只心灵手巧,还颇有艺术创造天分。他把老和尚制壶的技术改良,精选泥土做坯,用茶匙压内壁,用手指按压外壁,内外一起使劲,屡按屡压,反复不断,直到壶坯紧密异常为止。制成后,整把壶都留下指节纹理。 指螺纹隐约可见,胎必累按, 故腹半尚现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