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138940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山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山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山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三历史(文)(201810)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学家樊树志指出:“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B.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C. 宗法制维系了古代政治制度D. 分封制的作用弊大于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

2、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由于受血缘亲疏的影响,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说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故答案为A项。材料不是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的“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说明作者强调的是两者结合的消极影响,排除C项;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D项说法绝对,排除。【点睛】分封制的实行,使得西周国家政权逐渐趋向严密,克服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局域,有利于奴隶主统治秩序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分封制本身存在缺陷,诸侯利用在自己的领地封国内享有设

3、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逐渐瓦解。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代政治制度的突出表现是 君统宗法化王权专制化封国宗亲化中央集权化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通过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具有至尊地位。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最高统治者还没有实现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含有的B、C、D项。【点睛】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联系所学史实可知,西周实行分封

4、制,最高统治者还没有实现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因此“中央集权化”说法错误,排除含有这一说法的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3.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周代王位是父子相承的,王统观念超于家属观念。到了秦汉时代,成为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种现象说明了A.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B.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C. 构建中央政权有效控制地方D. 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秦汉实行郡县制,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注重血缘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

5、,不符合史实,排除;分封制存在弊端,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4.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汉成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汉成帝悔过。由此可知,当时A. 儒家思想影响国家政治B. “天人感应”说影响朝政C. 西汉皇帝笃信道家思想D. 皇帝重用中朝削弱相权【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天气异常”被认为是“上天示警所致”,因而“汉成帝悔过”可以看出,是受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的现象是受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D

6、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点睛】董仲舒新儒学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通过“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指天和人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使天感应;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是万物的主宰,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为君主专制寻找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理由。根据天人感应学说,天是有意志的、能够监督皇帝作为的人格神,并能以祥瑞灾异进行奖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5.东汉时期,民间流传着:“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的民谣,所反映的实质是A. 东汉中央集权加强B. 外戚宦官交替执政C. 士族门阀把持朝政D. 豪强地主势力强大【答案】

7、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是指如果传达的是州郡官员以及门阀大族的指令,必须以霹雳之势完成;而如果是皇帝的圣旨,则可以慢慢来完成,根本就不需要着急。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实质是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因为州郡大多为豪强势力所把持。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的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外戚势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势力的强大,排除C项。6.唐中宗在位,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他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上述材料反映了A.

8、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B. 官僚体制得到发展C. 君主专制权受到限制D. 中央机构已经健全【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他究竟心怯”,以及对于未经中书门下两省通过的命令称为“斜封墨敕”来看,说明当时重大决策的出台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制度,在此过程中君主专制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这种较为稳定的决策机制限制了君权,均排除。7.宋太宗曾经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 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

9、B. 设三司使掌管财政C. 设中书门下分管行政D. 设枢密院分掌兵权【答案】A【解析】【详解】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派文臣出任地方州郡长官。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是中央官制的内容,对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有促进作用,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D项。8.叶向高纶扉奏稿记载:“高皇帝罢中书省,以天下事委之六部,文皇乃有阁臣之设,亦仅持文墨议论耳,渐而票拟,渐而称辅臣,浸失初意。”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 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 在明成祖时期就开始参与国是C. 内阁取代六部成为丞相D. 皇权渐趋衰落大学士统率六部【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文皇乃有阁臣之设,亦仅

10、持文墨议论耳,渐而票拟,渐而称辅臣,浸失初意”可以看出,明朝内阁在明成祖时期就开始参与国是。故答案为B项。内阁在明成祖时期形成,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明朝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排除;内阁的形成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排除D项。【点睛】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在位时,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9.后汉书等记载:“豪人之室,广起庐舍,高楼连阁,陂池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漆桑麻,闭门成市”。上述材料反映了东汉A. 社会稳定经济繁

11、荣B. 豪强地主庄园自给自足C. 封建农民精耕细作D. 豪强地主庄园规模庞大【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的庄园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闭门成市”反映在庄园内经济自给自足程度很高。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庄园经济,不是农民的小农经济,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豪强地主庄园的经济形态,排除。10.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说:“尽管在一个以小农制经济为基本核心的社会经济的结构中,商品的国内市场极为有限,而又经常处在抑商政策等千方百计的打击、压迫、阻挠、干扰之下,而失去自由活动,但是仍

12、然能找到一线出路”。唐宋时期商业获得发展的重要原因是A. 政府重农抑商加强B. 商业税收增加和官商分利C.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D. 海外贸易发展及工商皆本【答案】B【解析】【详解】唐宋时期的商业税收增加,政府从商业发展中也能获得较大利益,官商分利让政府官员觉得发展商业有利可图,因此唐宋时期商业获得发展。故答案为B项。政府重农抑商的加强不利于商业发展,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唐宋时期商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当时还没有主张工商皆本,排除D项。11.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元朝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出产白瓷的定窑位于A

13、.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出产白瓷的定窑位于河北曲阳,应当是图示中的,故答案为B项。图示中为陕西耀州窑,为河南钧窑,为江西景德镇窑,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12.史学家翦伯赞说:“即使在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统治半个中国的时期,在蒙古人、满洲人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汉人仍然在中国史上起着主导作用。”历史上“汉人起主导作用”的根本原因是A.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汉族人口众多B. 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落后,力量弱小C. 汉族具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文化D. 汉族思想文化先进,军事力量强大【答案】C【解析】【详解】联系史实可知,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文化相对于其他少数

14、民族来说,长期处于领先状态,从而即使在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时候也能“在中国史上起着主导作用”。故答案为C项。材料所述也涉及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中的“军事力量强大”不符合史实,排除。13.明代国内商运得到空前发展,闽商李晋德编纂的客商一览醒迷等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这说明A. 商品经济发展区域贸易繁荣B. 明朝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 东南沿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 商人推动知识传播科技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明朝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材料中的“国内商运得到空前发展”和“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

15、大量出现”等信息,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区域贸易繁荣。故答案为A项。明朝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知识传播”和“科技发展”,排除D项。14.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材料反映了广东冶铁业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大 分工细 品种多 出现雇佣关系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司炉者二百余,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广东冶铁业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大、分工细,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品种和雇佣关系,排除含有或的B、C、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