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2016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四)

上传人:wei****017 文档编号:759844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2016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四)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2016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四)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2016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四)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2016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四)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2016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四)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2016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2016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四)(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名校学术联盟 2016 届高三 4 月调研考试(四)语文试题第 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报”“又”“岁 ”

2、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栖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祈求祝福。这和说文解字对“祭” 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 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 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

3、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自“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基。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推广到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形成了以家族伦理为核心,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汉代以后,祭祖礼仪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在传统社会,礼被

4、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熹家礼的出现,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朱熹考虑到人们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认为不用构泥于繁琐的礼仪要求。为了保证可操作性,朱熹对传统祭礼进行了

5、提炼,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摘编自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作者邵凤丽)1.下列关于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梦和死亡现象的困惑促使人们去思考,于是发明了灵魂的概念 ;出于对灵魂的敬畏,人们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是祭祖的源头。B.商王朝祭祖的口的是祈福求吉,其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周代的祭祖则含有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C.到了汉代,祭祖礼仪和孝道思想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完善了相关理论,对祭祖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D.宋代是祭祖仪式

6、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二是形成了祭礼的基本模式。这两者和朱熹的贡献密切相关。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商朝人举行祭祀活动时的“祭”的含义和这个解释一致。B.在周代,宗庙设置体现了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因为就社会结构而言,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C.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多种方式弘扬孝文化,其口的是巩固国家政治统治。D.朱熹家礼的出现对中国祭祖礼仪的发展意义深远,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祭祖已经成为我国

7、一个极为重要而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举行祭祖礼仪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B.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国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报”“又”“岁”等是当时的祭祀性文字。C.在周代,人们的社会等级不同,其所拥有的庙数也不相同,如: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大夫有三庙,士有一庙。D.很长一段时间,祭祖礼仪是贵族的特权,庶民不能进行祭祖,这是因为礼在当时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一 7 题。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

8、灾变,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永光间,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是时,中书令石显专权。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按。” 房曰:“ 知其巧按而用之,将以为贤邪?”上曰:“贤之。” 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

9、:“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痞,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因免冠顿首,曰:“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 ”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 房罢出,后上令房上弟子晓知考功课吏事者,欲试用之。房上中郎任良、姚平,曰:“愿以为刺史,试考功法。” 石显疾房,欲远之,建言宜试以房为郡守。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秋八百石,以考功法治郡。房自知数以论议为大臣所非,与石显有隙

10、,不欲远离左右,及为太守,忧惧。去月余,石显短考功课吏法于上,房竟征下狱,后弃市,时年四十一。(选自汉书京房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 /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B.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C.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D.上令公卿朝

11、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 /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 礼论语合称为“五经”。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口之一。C.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幽”“厉”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所给的溢号。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京房要直谏皇上,故先 “免冠”以谢罪。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京房跟随焦延寿学易,深得其学真传。焦延寿擅长预测自然灾异变化,用风雨寒温来占卜

12、。京房对此也极为精通,多次预言灾异都说中了。B.京房以灾异之说参与政事,带来了杀身之祸。他借出现日蚀等反常天象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竟被置于死地,结局不出其师焦延寿所料。C.京房提出考功课吏法,但推行受阻。京房以古代帝王按功选贤任能为例提出考功课吏法,遭到官员反对,于是请求自任郡守以试行,也以失败告终。D.京房和石显有隙,两人斗争激烈。京房以古代帝王用人不当导致天下大乱,暗指皇上任用石显导致灾异横生;石显则憎恨京房,试图把京房排挤出京城。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5 分)译文:(2)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

13、,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痛而更求贤?(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 一 9 题。念奴娇 南宋叶梦得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 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 。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 】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穷发:指遥远的北方,词中指金人的后方。8.上闺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说明。(5 分)答:9.

14、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就思想感情方面分析这两首词的相似点。(6 分)答:(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自叙身世,感慨门可罗雀、无奈改嫁的两句是“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自己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的句子是“ , ”。(3)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用对比的手法感慨秦王朝掠夺财物极尽分毫、挥霍财物视若泥沙。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

15、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传家金簪秦嗣林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辈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产,晚年生活优涯。她的儿子黄先生在市场里摆了个菜摊,其实以黄家的经济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有一天,黄老太太上门找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她说着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方形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揭开包巾,里头是一个摩挲得发亮的木盒。掀开木盒,黄老太太从中取出一支金簪,样

16、式并不花哨,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我问老太太:“这支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黄老太太扬声说:“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那不孝的儿媳妇偷走。”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甚至偷拿东西,把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不方便置味。我赶紧岔开话题说:“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没问题。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黄老太太说:“好,就当 5000 元好了。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支金簪是祖上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