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591975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太丘与友期教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太丘与友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的美德;2、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 变换形式诵读,力争当堂成诵。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教学方法: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开学到现在,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非常的聪明,一双双眼睛充

2、满了智慧,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赞叹。那么你们能不能打开你们那颗聪明的脑袋瓜,好好搜索搜索,有没有一些讲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先想想,再来讲讲。(先由学生想想,再由他们说说。)例:四岁画画的王冕、七步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关于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也是关于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大家知道这个儿童叫什么吗?二、感知课文:1、 自由朗读先由大家自己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我们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2、 推荐朗读由学生自己推荐朗读课文,我们要大胆得尝试尝试,在座的各位有个任务,要洗耳恭听,听后要谈谈,评评他们的朗读。(由两位学生朗读)3、 学生评价同学

3、的朗读已经结束了,非常感谢两位同学的朗读,各位的工作要开始了。在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评价?(由学生自己提出评价的方面)(声音、语速、流利、字音、停顿、情感、自信、韵味等)那么我们就开始评价的工作了,找找优点,为自己所用,找找缺点,帮帮同学,也是在帮自己。(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刚才我们对同学的朗读进行了评价,找到了他们的优点,希望我们在平时的朗读可以用起来,缺点要即时改正。讨论朗读中的注意点,特别是文中的“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语气,还有就是“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两句的语气要注意。)4、分角色朗读5、

4、 集体朗读我们知道了要注意的地方,下面一起来展示我们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齐读课文6、复述课文三、品读课文1、 质疑:文言文跟现代文有着不一样的地方,有我们不理解的地方。下面要做的就是大家动动手,找找不懂的字词句,四人一小组,把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互相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等一下我们一起来解决。(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疑问的地方,再由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全体学生中一起讨论,共同解决)2、 教师质疑:大家都没有疑问了吗?那么我有个不太明白的地方,需要大家的帮忙了,在文中用了三个不同的称谓,有什么区别吗?“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

5、谦称。补充;我们平时可能在电视的古装剧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称呼: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谁来说说这些分别是什么意思?3、 检测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刚才问大家说没有疑问了,但是被我一个问题就给问倒了,下面来测测你们对短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期: 乃: 至: 不:通假字“否”去: 惭: 引: 顾:过中不至: 去后乃至: 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44、同桌之间互译课文四、探究课文:同学们弄清了课文大意,现在前后桌为一个小组,每组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好不好?学生质疑:学生讨论:1、 文中这位朋友是怎样的一个人?元方是怎样的一个人?课文

6、中提到了几个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元方和友人的对话中,你对他们了解多少,说说?陈太丘是个诚实守信的人 ,从哪里能看出,从原文中找找?友人是不守信的人,还能知错就改,也从哪里能看出呢?元方是聪明机智的人,哪里能体现?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两点不是,哪两点呢?那么元方说友人没礼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礼貌呢?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里要联系到学生的实际回答情况,考虑到元方当时的年龄)3、 题目陈太丘与友期是否合适?我们刚才讲了那么多,大部分在讲元方,文章的主人公也是元方,但是题目是陈太丘与友期,是不是不太合适呢?4、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同学讲到这个题目是

7、个引子,为了引出下面的内容,那下面文章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5、板书:诚信 元方 友人礼貌 聪明 无信机智 无礼师:本文在写元方聪明和机智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诚和礼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做人要讲礼貌,要讲诚信。五、课外延伸拓展:阅读下面这个寓言,读后请谈谈你的看法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险象环生。梢公说:“船小负载中,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梢公又说:“有弃有取,有

8、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联系实际生活,请谈谈你的看法。(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就会买到假冒伪劣产品,这是厂家不讲诚信,给顾客带来麻烦)教师总结:诚信就是诚实有信用,诚实时对自己而言,讲信用是对他人而言。对人对己都要讲信用。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吧它发扬光大。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就是说诚信的重要。“一诺千金”流传至今,作为我们学生,重信守诺,努力做到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现在老师“诚信”送给同学们,作为你们的座右铭,希望大家能以“诚信”二字时刻警醒自己。六、回到课文:看手中的卷纸,课文怎么啦?没标

9、点是古文最早的样子,谁能读出句读、语气、语调才是真功夫,哪位同学来读读。学生读师评价学生齐读学生自由读几遍,并要求背诵。齐背。七、作业:师:学习文言文,吸收古代汉语的语言精华是很重要的,有人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大门有三把钥匙,语言就是其中的一把,古代汉语积淀着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流传至今被浓缩、固化,它仍使用到现代汉语中,如果我们能将二者融会贯通,是学习语言的一条捷径。1、下面请同学们看这三个成语,其中这三个字的含义与课本中的意义相吻合。去 引 期再给同学们三个字,请你写出带有此字的成语,要求意义和课本中的一致。舍 信 顾学生做学生回答2、课外收集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记录在摘抄

10、本上,平时用来勉励自己。例: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泰戈尔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王充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出自世说新语,它是记录名士的言行的书,鲁迅曾评价:“是名士的教科书”,运用这些言行可以教育我们,书中的宝贵遗产至今被我们继承,因此说它是一本教科书,同学们课下读过这本书吗?有谁读过?好书不读此乃人生一大憾事,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设计说明】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课堂上还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课堂有朗朗的读书声,所以读书一直贯穿课堂

11、始终。、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

12、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教学目标 :1.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2. 能用现代文翻译全文。3.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4. 学习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重点:1.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2.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难点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教学设计:一、导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

13、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请一位学生讲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课本翻开至陈太丘与友期。二、整体感知1. 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2. 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e) 不(fou)3. 学生自由朗读4. 齐读三、疏通文意1. 刚才同学们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读,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

14、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2. 质疑(关于字词句)【明确】期日中: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区分古今异义); 过中不至:到; 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君、家君、尊君3. 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15、,(太丘)去后(友)乃至。4. 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屏幕显示答案)5. 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6. 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四、讨论探究:1. 在前面,同学们就文章的语句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文章已经理解了,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呢?比方说,在人物刻画、语言处理、主题思想、材料安排上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呢?2. 那么,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动动脑筋。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3 个)主要人物有几个?(2 个)陈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不能,是起因)3. 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语言、神态)同学们应该知道人物语言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