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建构主义视野下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591105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建构主义视野下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建构主义视野下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建构主义视野下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建构主义视野下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建构主义视野下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建构主义视野下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建构主义视野下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建构主义视野下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论文摘要:建构主义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最新的教学理论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建构主义关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新的挑战。开展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对于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施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问题学习;策略 随着网络教育和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日益深入,有关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热潮。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解决

2、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这一全新的理念对传统学习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一理念服务于现代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意义建构的几大要素对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RPiaget)于 1966 年提出的。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在建构主义看来,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是促进教学的

3、四个条件。“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解决疑惑。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有内在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述,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在不断的发展,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也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

4、来学习,使学生具有对知识的好奇,然后再去探索,解除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这并不是要使学生体验挫折,感受到某学科的难度,而是要鼓励学生就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明确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理解活动。 二 建构主义倡导的“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商讨、合作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无论对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 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动。这时,一方面学生原有的以

5、各种类型的知识、表象和智力行为方式而存在的已有经验起重要作用,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建构,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当学生思维遇到疑惑,产生探究心理时,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会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在有意或无意注意之中大大扩充广泛领域的知识量。 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时,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这样,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可以得到培养。事实上,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

6、的影响,只注重对现成知识的传授和理解,并且几乎要求全体学生用一种思维方式去解答问题,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粗暴地强加在学生身上,从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疑问的激发,这势必扼杀了学生创造力的萌芽。 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一切自己感到怀疑的现象,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以及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生活风格,有助于主体性的发展。以往的一些课堂教学策略,大多强化学生“执行任务”的行为,尤其强调严格的管束和严明的课堂纪律。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下尽管也注重问题引路、以疑激趣,但课堂语言交往行为相当程度上存在对象上的选择性,教师对课堂参与机会的控制一方面造成被动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还造成不同程度的“

7、阶层分化”,教室里存在着被教师遗忘的“角落”。这样,学生是难以形成独立的自主性。 三 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更强调对问题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获知答案;更强调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仪是对知识的简单理解;强调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而不仅仅是对抽象概念和原理的记忆。为此,开展基于问题学习,需要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实践性的学习。在这个过程

8、中,学生是问题情境中的角色,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DavidNunan(1999)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替学生获取意义,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掌握前人创造的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创造条件使学生自己获取意义,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能力和态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Rogers)认为有三大核心的教师特征有助于创造有效的个人学习环境:尊重、移情、真实。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感和态度;移情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他人情感;真实就是真正表现自我。如果一个教师具备这三个特征,将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

9、学生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角。 (二)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情境。“基于问题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让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框架。问题是这种学习的组织中心,它能激起并维持学生的兴趣。学生一直为问题而努力,力求发现关键之所在,不断加深理解,努力寻找多种解决方法。最后学生成为了一个自我指导的、会学习的学生。”为此,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这是学习活动的导人,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研究主题的兴趣和关注。

10、教师不仅要重视“变异式”(即从不同角度提问)情境的创设,还应注意“矛盾式”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巧妙设计、揭露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矛盾,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在这里,“协作”主要指学习者之间的通过语言而进行的相互合作,其中包括对学习资料的共享、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最终意义的建立等。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这种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代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

11、展区”理论,即个体通过独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与通过他人的帮助或指导下所达到的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加强师生对话,把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增加到最大限度。让学生通过合作性的学习,对自己有更好地评估,从同学、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反馈,从而进行更多的元认知学习活动。 (四)学会“提问题”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凡事有了解决的门路和程序,办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否则便事倍功半,甚至会没有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方法,形成提问技能。为使学生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要让学生明了提问的

12、种类,如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及其内涵与要求,教师应围绕主题,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创造型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意义建构。 结束语 建构主义在当今教育领域取得了广泛的认同,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达到对知识的主动的意义建构,是现代教学关注的焦点。建构主义虽然对我国教育教学有指导作用,但我们在借鉴时定要考虑到我国的教学实际,切不可生搬硬套或全面照抄,教学模式、策略的建构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灵活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