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四阁和江浙三阁具体的来历、地方、典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590846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四阁和江浙三阁具体的来历、地方、典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四阁和江浙三阁具体的来历、地方、典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四阁和江浙三阁具体的来历、地方、典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四阁和江浙三阁具体的来历、地方、典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四阁和江浙三阁具体的来历、地方、典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四阁和江浙三阁具体的来历、地方、典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四阁和江浙三阁具体的来历、地方、典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四阁和江浙三阁具体的来历、地方、典故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钦定,由纪晓岚主持,于 1773 1781 完成。此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的一部丛书,全书共收录图书 3461 种,79309 卷,荟萃清乾隆中期以前的历代主要典籍。历时 8 年完成的四库全书共抄了 7 部,分藏于北京的文渊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以及杭州的文澜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清代之后,战乱频仍,兵燹不断。扬州的文汇阁和镇江的文宗阁内的四库全书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江南 3 阁文澜仅存;而八国联军 的大火也烧掉了文源阁的四库全书 。7 部珍藏仅存 4 部。北京文渊阁

2、的四库全书在国民党败退大陆时带到了台湾,现藏于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沈阳文溯阁的藏书 1966 年运抵兰州,现藏于兰州;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文津阁本后运到北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南三阁文宗阁文宗阁建于乾隆四十四年,据乾隆皇帝自己的说法,修建南三阁,赐赠 四库全书是为了“嘉惠艺林,启 后学 ”。虽然在编写 四库全书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毁掉了一些书,但总的来说它的意义却十分重大,至今也是学界十分重要的一部大书。在当时,建南三阁更是轰动江南学界的一件大事,所以建起庞大的文宗阁仅用一年时间,并且其中有诸多的工料都是当地人捐献的,镇江人对于文化的热心程度从此可见一斑。阁建成后,书还没有抄出来,所以首先由乾隆皇

3、帝御赐一本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 ,放在阁内供学子阅览,而 四库全书是从乾隆五十二年开始分批颁发的,直到乾隆五十五年方颁发完毕。阁中的一切事务均由两淮盐运史经管,并且允许当地学子阅览、借抄,一时间江南学人以能得“读中秘书”为快事。但这种盛况没有维持多久,到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入镇江,将文宗阁及其所贮的四库全书一同烧毁。当年,为了能够将七阁之一放在自己的城市,江南学者曾主动上书朝廷,提出由自己来承担“所有雇觅书手缮写全书之费”,最终皇帝决定由朝中出抄书和建阁费用。而把做书匣、装璜庋架由地方办理。文澜阁文澜阁在西湖孤山南麓。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 1782 年) ,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

4、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这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园建筑,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主体建筑仿宁波天一阁,是重檐歇山式的建筑。步入门厅,迎面是一座假山,山下有洞,穿过山洞是一座平厅,厅后方池中有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 叠石中的精品。方池后正中为文澜阁,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历次浩劫中几陷于毁灭,是浙江几代人的侠肝义胆才使文澜阁本能躲过战乱而幸存下来。1861 年,太平军攻陷杭州,江南著名藏书楼八千卷楼的主人、出身书香门第的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此时避祸于杭州城西的西溪。一日,兄弟俩

5、在店铺购物时发现,用于包装的纸张竟是钤有玺印的四库全书,这使他们大惊失色。丁氏兄弟自然知道四库全书的重要性。他们进而发现,店铺里成堆的包装用纸竟都盖有皇帝的玉玺。文澜阁四库全书散失了!文澜阁库书流落民间的事实使丁氏兄弟心急如焚。他们马上组织家人进行抢救。他们冒着战乱的风险,收集残籍予以保护,并雇人每日沿街收购散失的书本。如此半年,他们抢救并购回阁书 8689 册,占全部文澜阁本的 1/4。文澜阁本已残缺不全,怎么办?抄补!一项浩繁的抄书工程在浙江巡抚谭钟麟的支持下开始了。丁氏兄弟从宁波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江南十数藏书名家处借书,招募了 100 多人抄写,组织抄书 2600

6、0 余册。 四库全书在编撰过程中编撰官员曾将一些对清政府不利的文字删除,或将部分书籍排除在丛书之外,还有部分典籍漏收,丁氏兄弟借此机会将其收录补齐。此项工程历时 7 年得以完成。1882 年,文澜阁重修完成,丁氏兄弟将补抄后的四库全书全部归还文澜阁。到了民国时代,浙江省图书馆首任馆长钱恂继续组织补抄,这就是所谓“乙卯补抄”;稍后,海宁的张宗祥又发起“癸亥补抄” 。经过丁、钱、张等人的共同努力,最后完成的四库全书比原来更为完整,原四库全书有漏抄,如补抄本竹岩集十二卷,原四库本仅三卷,册数上比原来增多;补抄依据版本优良,集清末全国藏书楼之精华;许多被馆臣删改的文字按原样据原本得以恢复。因此,补齐后

7、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是7 部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因此,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历史文献价值高于文渊阁本、文津阁本和文溯阁本,是“四库学” 研究的重要资源。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州岌岌可危,四库全书又面临巨大的灾难。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和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组织阁书西迁。历时半年,辗转 5 省,行程 2500 公里,1938 年 4 月,四库全书安全运抵贵阳,后又转运到重庆。日本对文澜阁四库全书觊觎已久。原全国人大常委、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在研讨会上对记者说,杭州沦陷后,日本的“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受委员会”曾派人从上海到杭州寻找文澜阁本,想把这部珍贵的图书劫夺到日本去,但此时阁书已被安全

8、转移了。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沧桑,终于得以保存,这在中国以至世界藏书史上都是个奇迹。文汇阁文汇阁是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设馆,历时十年才纂修完成的四库全书 ,共收书约三千五百种,七万九千余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尽管为了维护清廷的政治统治,许多古籍被馆臣抽毁或删改,以至于鲁迅先生曾在买小学大全记等杂文中予以揭露,但是四库全书毕竟是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的规模空前的丛书,因此自有其传世价值。此书当年仅缮写了七部,分别藏于北京、沈阳、扬州、杭州等地。其中,位于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盛京皇宫的文溯阁、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称为“北四阁”;位于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

9、的文宗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称为“南三阁” 。扬州文汇阁,一名御书楼,原在天宁寺西园。根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天宁寺西园一称御花园,正殿叫做大观堂,七大藏书楼之一的文汇阁就在大观堂旁。阁中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 ,由乾隆帝钦赐“文汇阁” 之名及“ 东壁流辉”之额。文汇阁是一座三层楼建筑,梁柱上彩绘书卷图案。阁的一楼当中藏古今图书集成 ,两侧藏四库全书的经部书籍,二楼藏史部书籍,三楼藏子部、集部书籍。乾隆对于文汇阁的建设与使用颇为重视,他一再强调,阁中所藏之书,不是做样子的,要允许读书人阅读和传抄。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二十三日,弘历的圣旨里有这样开明通达的话:“俟贮阁全书排架齐集后,谕

10、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但不得任其私自携归,以致稍有遗失。 ”“南三阁”所藏四库全书 ,每册前页钤“古稀天子之宝”,后页钤“乾隆御览之宝”,用太史连纸钞写,尺幅较“北四阁” 书开本小,书衣装潢也有不同。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里描写他见到的情形是:“文汇阁在扬州行宫大观堂右阁下碧水环之,为卍字。河前建御碑亭,沿池叠石为山,玲珑窈窕,名花嘉树,掩映修廊。 ”他入阁读书的情形是:“庚子(1840)三月朔,偕沈莲叔都转、宋敬斋大使,同诣阁下。亭榭半就倾落,阁尚完好,规制全仿京师文渊阁。回忆当年充检阅时,不胜今昔之感。爰命董事谢奎,启阁而入。见中供图书集成 ,书面绢黄色;左右列橱贮经部

11、,书面绢绿色;阁上列史部,书面绢红色;左子右集,子面绢玉色,集面绢藕合色。书帙多者,用香楠。其一本二本者,用版片夹开,束之以带,而积贮为函。计共函六千七百四十有三。谢奎以书目呈,随坐楼下详阅,得钞本满洲祭天祭神典礼 、 救荒书 、 熬波图 、 伐蛟捕蝗考 、 字孳等书,嘱觅书手代钞。 ”这差不多是扬州文汇阁存世期间最后的记载。在此十四年后,太平军攻入扬州,文汇阁及其藏书就一起毁于战火之中了。过了大约十年,曾国藩于同治初年创办金陵书局时,曾委托学者莫友芝前往镇江、扬州等地搜寻文宗阁和文汇阁失散于战火中的藏书。通常的说法是:莫友芝曾于同治四年(1865)专程至镇扬诸地,悉心寻访两阁藏书的下落,却毫

12、无收获,空手而回。莫友芝此行是否真的一无所获呢?据悉,国家图书馆今藏文宗阁四库全书装函清册四册,经史子集各一,经部首页有莫友芝藏书印。由此看来,莫友芝的镇扬之行还是有所得的。也有人说,扬州文汇阁的藏书亦有残本存世,书名分别是周易启蒙翼传外篇二册, 云笈七签 、 御定全唐诗录 、 图书编各一册。七大藏书楼中,文渊阁的藏书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文源阁于咸丰年间被八国联军纵火焚毁,文津阁的藏书现归北京图书馆收藏,文溯阁的藏书现属辽宁省图书馆,文宗阁于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兵火,文澜阁是“南三阁” 中仅存的一阁,其藏书现属浙江省图书馆。扬州文汇阁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 ,毁于咸丰四年(1854) ,

13、存世仅七十余年,在七大藏书楼中寿命最短。北四阁文津阁文津阁是清代七大图书馆之一,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这里曾藏四库全书 ,以及经、史、子、集分类,共收书 3503 种,79337 卷,363 万册,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弘历(乾隆皇帝)在文津阁记中写道:欲从支脉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 此句即含有文津之意。文津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1954 年重建。营造法式仿照明代建筑的浙江天一阁 。外观为两层,实际是三层,阁中辟一暗层,这样阳光不能直射到藏书库。室内油漆彩画也很考究,深绿色的柱子,蓝色封套卷册,白色的书端,都以冷色为主,给人以宁静的气氛。文津阁建成以后,1782

14、年, 四库全书成书,共誊写了 7 部,其中藏于文津阁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的第四部,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 1784 年) 。文津阁四库全书共 36,304 册,分装 6,144 个书函,陈列摆放在 128 个书架上。它是七部四库全书中保存最为完整并且至今仍是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保管的唯一一部。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 ,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中,128 个书架林立其中, 6,144 个书函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当年高大的书架上,经、史、子、集各部书籍,分别配有绿、红、蓝、灰四色,夹板、丝带、铜环一依当年。翻开书册,即见“文津阁宝”的朱印、 “纪昀复勘”的黄笺、雪白的开化纸和端正的馆阁体楷书,令人叹为观止。

15、阁的东北部有水门与山庄水系相通,阁前池水清澈,人在阁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见池中有一弯新月,随波晃动,而天空却是艳阳高照。原来这是造园家在池南的假山上,开出一个半圆形如上弦月的缝隙,利用光线,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构成“日月同辉”的奇特景观。水池南岸是一座造型别致的假山,怪石嶙峋,气势雄浑。假山占地约 800 平方米,用石 3279 立方米,由浆石和鸡骨石等堆叠而成。假山石洞,前后各有两门相通,结构也颇具匠心。洞内山石遮掩,可分厅、堂、窗、孔、穴等,洞壁用鸡骨石镶嵌,幽深曲折。有几个大小不等的窗孔,透进幽幽的光线,使洞中的峭壁怪石若隐若现。山上横岭纵峰,沟桥岗壑,各自争奇。有棒槌山、罗汉山

16、、双塔山等十大名山的缩影,更有“十八学士登瀛洲”的造型,还有仿米芾“宝晋斋”的园林布局。文津阁东为碑亭,四角攒尖顶,上覆黄琉璃瓦,内竖石碑一座,通高 534 米,碑正面镌刻着乾隆题文津阁记 ,其余三面刻有乾隆作的 3 首诗。 每逢中秋佳节之际,天高气爽,登临“ 月台” 赏月,但见园内,老树苍劲,枝杈纵横。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把一片银辉洒向大地,山庄顿时银装素裹,更显得清澈静谧。文津阁假山的造型艺术,集中了米翁宝晋斋和范氏天一阁之长,运用传统叠山技法,结合北方雄壮的特点,风格一反南方小巧玲珑之态,而是雄伟、浑厚、气势磅礴的艺术作品。 热河志中写道: “文津阁与紫禁、御园三阁遥峙,前为趣亭,东侧月台,西乃西山,盖仿范氏之成规,兼米庵之胜概矣。 ”文津阁庭院,由粉墙围绕,是山庄的园中之园。这组建筑,坐北朝南,依次布置着门殿、假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