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5669291 上传时间:2019-01-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调研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研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演变发展问题时,将古代中国划分为三个相继的时代,即“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应是A. 西周B. 秦朝C. 西汉D. 宋代【答案】A【解析】从吕思勉三个时代的划分来看,“封建时代”应该在原始社会以后,秦朝统一以前。据此可以判断,“封建时代”是指西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以藩屏周”,故称“封建时代”,故A项正确。原始社会是部落时代,秦以后进入郡县时代。故选

2、A。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的理解;“部落时代”是原始社会;“封建”是指周朝的分封制度;“郡县时代”是指秦朝以后的时期。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A. 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B. 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C. 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D. 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答案】B【解析】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主要是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

3、秩序,故B项正确,A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C项是封建专制,时间不符合,排除。点睛: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A. 封建制度无法长期有效运行B. 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C. 圣贤在分封制下很难出现D. 分封制下统治者素质不能保障【答案】D【解析】在材料中柳宗元首先指出能让有才能者脱颖而出,居上位掌握管理天

4、下之权,这是治理社会最好的方法。而分封制下社会的管理者是因血缘而世袭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并不能保证继承者的素质才能,并且在分封制之下,许多有才能者也会因血缘关系而被排除在社会管理层之外,故D项正确,BC项错误;材料中“封建”是分封制,故A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封建”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4.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A.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C.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D.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诸侯称“王”说明周王天

5、下共主的地位遭到挑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体现出国家分裂,无法体现出统一,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不是实质,只是现象的概括,故B项错误;自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崩溃,故D项正确。5.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 炫耀文治武功 B. 宣扬君权神授C. 树立专制权威 D. 制造暴政依据【答案】C【解析】本题以“皇帝”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

6、,故将两者合二为一作为君主的专用称谓,其主观目的应是树立专制权威,C项正确;A项易误选,从表现上有炫耀文治武功的意思,但不符合题意;B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排除;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光明”“兴益”不符,排除。6.刘邦率兵在外,屡屡遣使留守后方的丞相萧何。萧何不解其意,部属回答说;“为君计,莫若遗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这反映了当时A. 丞相职权范围宽 B. 皇权对相权实行监督C.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 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刘邦“屡屡遣使留守后方的丞相萧何”以及部部属提出的“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的建议来看,刘邦采取多种措施制约萧何,反映出皇

7、权对相权严加防范。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说法错误,从材料来看,并不仅仅只是监督;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本题主要根据刘邦与萧何之间的君臣关系,再根据材料所述刘邦对萧何所采取的制约措施来确定正确答案。7.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 秦汉三公制B. 隋唐三省制C. 宋代三司使制D. 元代的中书省制【答案】B【解析】秦汉三公制中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中央政府的运作不是通过协商,而是相互制约,没有“集体领

8、导”的性质。故A项错误。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隋唐的三省制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故B项正确。宋代沿袭唐代旧制设立了三司(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丞相的财权,没有协商和“集体领导”的性质。故C项错误。元代的中书省强化了相权,后期形成宰相专权,不具备“集体领导”的性质,故D项错误。8.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 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 分割相权

9、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 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 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分割,皇权加强,故B项正确。内外朝制度属于西汉,与题干时间范围不符,排除A。古代中国相权结构无法对抗皇权,排除C。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9.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A.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B.

10、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C. 户籍制度不合理D. 移民制度的僵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虽然“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却是“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 的各朝代”,政策的制定和违反都说明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对科举制政策的违反,而不是客观上反映了科举制本身的“弊端”,故B项错误;户籍制度是古代有效的管理措施,科举考试中出现“冒籍”,主要与科举制度实施有关,不能以此否定户籍制度,偷换概念,故C项错误;“冒籍”不等于“移民制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0.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

11、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北宋御史行使监察职能,对皇帝负责,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御史弹劾宰相次数增多,说明了相权被削弱,皇权加强,C正确。御史弹劾宰相并非为了夺取宰相之位,A错误。汉武帝时设中朝,开始削弱宰相的地位,相权开始衰落,B错误。北宋时期,御史虽然可以监察宰相,但宰相权力高于御史,D错误。11.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

12、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代A. 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 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 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可以看出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C;A与材料内容相悖,排除;BD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

13、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 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 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C. 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 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可知内阁大臣并没有实权,决策权属于皇帝,故选C项,不选A、D两项。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始终没有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始终不是法定机构,始终不能统领六部,不选B项。13.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A.

14、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C. 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D. 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答案】B【解析】清朝的秘折奏事和军机处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对官员的控制,而官员有密奏权的扩大意味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故选B;材料无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AD;材料体现不出对官员的监察,排除C。点睛:就材料而言,秘折奏事并非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所以材料型选择题要忠实于材料,由材料判断选项。14.古希腊政治家执政官尼西阿斯曾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

15、决议。材料反映出古希腊A. 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B. 多数暴政毁灭了民主政治C. 民主权力行使有滥用色彩D. 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权利【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通过了出兵西西里岛的决议,尽管尼西阿斯极力反对,但最终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说明公民大会的成员受到了煽动,民主权力行使有滥用色彩,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且题干没有涉及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等信息,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涉及暴政,排除B。D项说法错误,公民才有民主的权力,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5.十二铜表法规定量刑定罪必须以条文为准。这一规定的进步意义在于A. 限制了贵族的不法行为 B. 实现了平民与贵族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C. 保留了注重程序的传统 D. 将外邦人纳入罗马国家的法律保护之中【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规定量刑定罪必须以条文为准”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限制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A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材料无法体现平民与贵族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排除B;材料强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