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策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498160 上传时间:2017-08-10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策略(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策略,责任心作为一个人的重要心理品质,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需要、情感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这是一种对事情能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过:“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显而易见,责任心培养健全人格和成就事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的会议,来自24个国家的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个共同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

2、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可以说:“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可是,现实堪忧,据爱调研2009年5月展开的一次名为“教育体制建国60周年系列调查”(附图) 的网络调研活动中显示,有74.1%的网友认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目前最缺乏的是责任心教育,责任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现代中学最缺乏的却是责任心教育,导致其缺乏主人翁精神,不能严格要求自己。那么责任心缺乏到底有哪些表现呢?,一、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1、自我责任意识弱化我班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不能安安静静地听课,小动作不断

3、,还会旁若无人地找同学说话。利用休息时间找他来谈心,他一开口就说:“我根本不想来上学,要不是我爸妈逼我,我肯定是不会来的”。我告诉他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别人,他却说自己学习完全是为了父母。我对他说父母让你学习是对你负责,你也应该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而他却说:“对我负责任就不要管我,让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问他,现在不学习,到社会上能做什么?他却说,总有事情做的,不见得会饿死,接下来的时间我和他讲了很多关于学习重要性的事例,他却无动于衷。除了他,班内还有部分学生作业拖拉,迟交或欠交情况屡屡发生,或是随便敷衍了事。使得家长和老师们经常在抱怨现在的学生似乎越来越缺少积极性,缺少热情,总是害怕吃

4、苦,逃避责任,自私自利,不愿分享。2、他人责任意识弱化同镇小学的一名学生得了病,校内组织捐款,班长来告诉我,一个同学不愿意捐,说这个得的,又不认识干嘛捐?班级大扫除,有几个同学总是拿着抹布站着聊天,看到老师来了就胡乱擦两下,老师一走就恢复原状。天气热,班级内的饮用水喝得比较快,可是原来搬水的两个同学不乐意了,现在每天要比以前多搬一次,碰上体育课,大家就没水喝了,其他同学也都不乐意去搬水,宁可去小店买饮料喝。似乎“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已成了一种共识,这些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主人翁意识不够强,对集体事务和班级管理不够热心,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有些学生以物质享受的多寡为自

5、身的价值取向,自私自利。他们心中好像很缺乏爱,对自己的爱,对集体的爱,对他人的爱,对生活的爱,缺乏责任意识。,3、社会责任意识弱化一些节日,经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街道打扫卫生,或是利用休息时间做好事,每次报名的同学就是原来那些,一些同学甚至三年都没有做过,这些人在假期里总是有自己的事情,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意去帮助社会上需要的人。还有一部分学生受社会上“黄赌毒”思想的影响,假日频繁进出网吧、游戏厅、KTV等娱乐场所,还学会了抽烟喝酒,导致厌学思想严重,读书只是为了拿毕业证,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离开教室不关灯,出现了所谓的“厕所文化”、“课桌文学”,学习风气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学

6、生没有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没有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甚至认为社会一些有奉献精神的人都是傻瓜笨蛋,社会责任感缺乏。二、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1、家庭教育方式有待改善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家庭模式往往为四(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二(爸爸、妈妈)一(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需要都能得到满足,造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大多数家庭都非常骄宠孩子,不让孩子干一点家务,甚至做完作业学习用品乱摆,起床后被子不叠;书包像杂货袋最后都由父母收拾整理,还美其名曰只要集中精力学习就行,或者做也做不好,无形中养成了孩子过于依赖的习惯,自

7、然不懂得在家庭中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也有一些家庭,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简单地打骂,就是袒护孩子,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并没有让孩子形成明确的责任意识,这些情况恰恰使得孩子们的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追求安逸,害怕吃苦,学习上缺乏毅力,不够勤奋。最终连学生的本份学习都管不好,出现荒废学业、厌学、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对家庭,甚至对自己都缺乏责任感,。2、学校教育目标有待完善目前的学校教育,素质教育有名无实,重视成绩,忽视责任感的教育,哪怕有此方面的教育,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只限于空洞的说教。而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的教育,注定要失败。现在的教育传授的知识结构也欠

8、合理,存在着本末倒置的现象,小学学生学中学的知识,中学生学大学的知识,大学却学小学的做人道理,人之初,性本善,在最应该进行道德教育的阶段,我们的教育却更重视学习成绩、技能,使得以后此方面的教育事倍功半。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出现个别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教师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想着平平安安过完每一天,教师这样的“责任感”怎么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3、社会不良风气有待转变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也影响着学生责任心的发展,诸如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假冒伪劣现象、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以及身边一些损人利己行为,言行不一致的现象等,使学生无形中受到影响,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混乱,从而影响了责任心的形成。大众传媒缺乏对主流

9、的价值观、责任观的推介,对非责任现象缺乏打击力度,甚至于在传播内容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健康的因素,使一些辨识能力相对低下的学生产生了迷茫甚至盲从的心态,比如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5月7日杭州交通肇事案中的胡斌,还有各类交通肇事案中明星的逃逸事件,他们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以及最近风靡网络的90后“三重门事件”中那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往往还能抵消学生的多年来所接受的正面的道德教育的影响。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在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观念和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不统一。在家庭中,学生享受到的是“先己后人”,在学校里,学生却被告知应该“先人后己”,社会给他的影响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10、”,甚至“损人利己”。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功利思想的消极影响、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使得学生在多样化的观念中难以抉择。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呢?,三、培养责任心的途径和方法依据责任心的心理构成,一个人的责任心主要是由责任认知、责任需要、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五个部分构成的。*2其中,责任认知和责任需要是形成责任心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对于责任心内涵及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是责任情感、意志行为的基础。责任情感是伴随责任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责任意志是形成责任感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与责任情感一起,在责任心结构中处于中间环节,是责任认知向责

11、任行为转化的内部条件与内部动力。责任行为则是责任认知、需要、情感、意志的综合表现,是责任心的实践。1、提供多种角色,提高责任认知责任认知是形成责任心的前提和基础,是责任情感、意志行为的基础。提高责任认知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端正学生的认识态度,提高其对责任感的认识。我们都有经验:在一个班级里,那些学生干部、团员经常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甚至这些学生中如果出现问题,其他学生也会说,“他是班干部,应该做好。”他们身上的头衔经常影响着这些同学本身的做法以及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特定的角色赋予学生的魅力,在班级中除了每个同学都具有的“学生”这一特定身份之外,一部分学生还兼顾着另一重身份,比

12、如说小组长、课代表、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班长、团支书,这些角色赋予了学生新的责任,他们会努力让自己和这些身份相称,这就是责任认知的范畴,因为有了“我是xx,我应该怎么做”的想法,这些同学往往比普通的同学做事更积极,对待学习、工作更有热情,更愿意到位地完成一件事,而且这些同学还会告诉其他同学应该怎么做。因而在学校这个环境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各种角色,设立多层面工作岗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培养主人翁的负责精神,提高他们的责任认知,像魏书生老师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在他的班上,有专门管花的花长,有专门管炉子的炉长,还有管桌椅的桌长任何事情,都交给孩子们做,让学生在这种岗位

13、责任的规范中历练出自己良好的岗位责任感,孩子们的责任心就这样逐渐培养起来了。,2、发挥榜样作用,唤醒责任需要 有了责任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但是由于这种认知的有意识性以及学生的自制力是有限的,使得影响力并不能永久,应此应该让学生把认知内化形成需要,这样才能促成良好的责任行为。现代心理学表明需要是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引发人行为的动力。责任需要对人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具有原动力作用。责任行为应主要归因于责任需要而非责任认识。没有学生对责任的需要就不会有责任的内化,就不会有自觉、主动的责任行为,忽视学生责任需要的责任心教育实际上就是“没有学生的教育”。因此

14、,学校责任教育首先应当激活学生的责任需要。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可塑性极大、模仿性极强,是非观念还很不明确,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唤醒学生责任需要的捷径。榜样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榜样的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极大,在班级教育中经常注意发挥三种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是古今中外伟人和楷模的榜样作用;二是学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辐射作用;三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榜样作用发挥得好,学生亲眼所见,使抽象的责任认知具体化,无需教师加以强调,让有责任意识的榜样带动责任心教育,在班级内形成“尽责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褒贬评价,让其他同学产生

15、努力向他们靠拢的想法,从而唤醒学生的责任需要,使学生的责任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最终达到班级责任心上的共同富裕。,3、创设美好体验,催生责任情感责任情感处于整个责任心的核心地位,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是道德情感的具体社会内容之一。它是直接与人所具有的一定责任认知及责任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一个人认真负责地完成了符合个体要求或群体利益的工作,他就会产生积极的体验,肯定的情感;否则,他就会产生消极的体验、否定的情感。对责任的体验是构成责任心的动力因素,它不仅能驱动责任认知活动,而且对责任行为的选择具有增强、组织、选择或干扰、破坏等方面的作用。责任情感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

16、积极地影响和调节人的责任行为。因而我们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假设美好的体验,催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在学校教育中,尽可能地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责任情感,在学生的每一次活动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进一步激发他们履行责任的热情。当一个人在认识到了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产生一种责任需要,在责任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或者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等情感体验,从而会促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职责。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愉快的责任情感会促使学生更多地担负责任行为,4、凝聚团队力量、强化责任意志责任意志是责任品格中比较稳定的方面,它是调节责任行为的

17、内部力量,是人的意志过程或主观能动性在责任心上的表现。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险阻,责任意志强的人能够在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中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由于学生在学习、工作中新鲜感一过就会产生松懈现象,或是碰到困难就想逃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力量,帮一把,拉一把,采用督促鼓劲、分析情势,同时结合恰当的表扬激励,让学生提高认识,坚定信念,要知道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行动中磨练出来的。也可以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在激励中、督促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志,为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准备。还应教会他们克服心理闭锁,学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不要在事先过多地体验失败的情绪,必须懂得成功要靠不断的积累,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期,逐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志。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坚强的责任意志,不管他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会有坚强意志和毅力支撑他完成任务,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严格要求自己,敢于负责,主动负责,同时能够承担后果,在面对挫折和诱惑时,更能经得起考验,也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只有具有坚强责任意志的人,才能形成强烈的责任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