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与产权互动演进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研究【经济其它相关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497161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技术与产权互动演进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研究【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技术与产权互动演进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研究【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技术与产权互动演进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研究【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技术与产权互动演进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研究【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技术与产权互动演进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研究【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技术与产权互动演进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研究【经济其它相关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技术与产权互动演进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研究【经济其它相关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其它相关论文-基于技术与产权互动演进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研究摘要:我国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使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紧迫,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环境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然而,环境技术创新与生态市场产权制度创新存在辩证关系,产权制度创新通过减少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性以增加创新收益,同时,技术创新又增加了产权制度演进的潜在利润,降低了新的产权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为进一步产权制度创新创造条件,技术与产权互动演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将成为我国的现实选择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业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循环经济的

2、概念界定模式分析以及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经验的总结等方面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技术创新的支撑,而环境技术创新成果又需要相应的产权制度保护,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与产权制度创新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然而,目前理论界关于三者结合起来的系统研究还非常贫乏从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清技术与产权之间的互动演进及良性循环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巨大推动作用,有助于探索适合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一、循环经济发展与环境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 1.循环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次技术范式的变革 技术范式的变革(Technology Paradigm Shifting)是技术主体的积极行为在新

3、产品新工艺新的消费观念等方面的体现,是一系列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体系的出现5通过对弗里曼技术创新分类法的分析,有益于理解循环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次“技术范式”变革的观点弗里曼认为,技术创新按其对经济系统影响的大小可分为四大类6,即渐进的(或称增量的)创新,根本性创新,“技术体系”的变革和“技术范式”的变革其中,“技术范式”的变革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和渗透效应最为巨大 循环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以及原料创新,这些技术创新可能是渐进的创新,也可能是根本性的创新,它们都统一于由环境友善技术应用所形成的“技术体系”变革之中以环境无害化技术和环境友善技术为支撑的“技术体系”变革的真正目

4、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即改变原有的“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大幅度的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来实现经济的质量型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循环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善技术体系变革为依托,对线性经济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技术主体的积极行为在新产品新工艺新的消费观念等方面得以体现 2.环境友善技术体系创新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实施循环经济需要独特的技术支撑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技术是环境友善技术,其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量,更多地回收利用废物和产品,并以不损害环境质量的方式处

5、置最终废弃物环境友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如下技术类型:污染治理技术,主要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其特点是不改变生产系统和工艺路线,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通过净化废弃物来实现污染控制;废物利用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清洁生产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污染零排放和产品的绿色化,它在环境友善技术体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资源替代技术,通过这些技术使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初始投入量当然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需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排放监测技术及信息传递技术的支撑,它们同环境友善技术一起组成了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其应用与发展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生态市场

6、产权制度创新与环境友善技术创新的辩证关系 1.产权制度创新通过减少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性以增加创新收益 环境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要使技术能够得到高效和广泛的运用,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以保证新技术产生的收益不致被外部化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指技术系统本身的创新,更主要的是把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推动经济增长的全过程在缺乏产权制度保护的情况下,个人或企业的创新收益往往不能得到保证,这将严重影响整个社会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污染治理技术创新为例,当生态市场资源是公有财产时,没有人有动力进行污染治理,因为污染治理总是要花费成本的此时,即使有

7、污染治理的技术发明,个人和企业也没有积极性去使用而当生态市场产权得以明晰,生态资源的使用就不再是零价格,而是必须付出与环境容量相对价格相符的市场价格时,生态资源的稀缺程度就可以通过市场价格得以体现 2.技术创新增加了产权制度演进的潜在利润,降低了新的产权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为进一步产权制度创新创造条件生态市场产权制度的明晰需要支付制度变迁的成本,而这一制度变迁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水平比如要对环境容量进行产权明晰,就必须具备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排放监测技术和信息传递技术,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支持,我们就很难做到以较低的成本对环境容量进行产权明晰正是这些监测技术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发明和创新,

8、不断地降低环境容量产权明晰的成本,从而推动着排污权交易的顺利进行而排污权交易的顺利进行,又推动着污染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排污权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各种明晰环境容量产权的技术如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排放监测技术信息传递技术等得到迅猛的发展总之,产权制度创新诱导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降低产权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为进一步产权制度创新创造条件,而新的产权制度创新又诱发新的技术创新,技术与产权互为依赖,协调发展 三、基于技术与产权互动演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但是,目前依然有许多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背道而驰,其中关键原因就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产权界定不清和

9、产权的非排他性引起的这种产权界定不清和产权的非排他性导致了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成为一种无价的公共产品,引起了竞争性消费,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就必须要明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的产权,形成排他性的明晰产权机制,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的稀缺价格在市场中显现此时,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就与劳动力土地及资本同样地作为生产要素被企业计入成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会主动寻求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更合理利用的环境友善技术,推进面向循环经济的环境技术创新在环境容量资源产权可转让的情况下,对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的技术需求就会增加,新技术供应商也更乐于投资开发新技术,所以供求

10、双方积极性都很高,从而带来环境友善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加迅速而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回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及资源替代技术等环境友善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意味着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容量资源供给量的逐渐增加技术与产权互动演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可用下图表示 总之,人类正是依靠产权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演进,不断地改变资源利用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地扩大资源基础存量,才克服了一次又一次资源严重稀缺所带来的生存危机,才创造了今天的文明和繁荣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产权与技术互动演进的可持续发展史在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迫切需要通过“技术范式”的变革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自然资

11、源和环境容量资源严重稀缺所带给人们生存的压力,因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然,“技术范式”的变革也依赖于一系列面向循环经济的环境技术创新,同时,技术创新又依靠产权制度创新的激励和保护我国要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同时依靠技术创新与产权制度创新,并使二者在互动演进过程中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石磊.从物质循环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J.环境科学动态,2004,(1):1-3. 2 杜世勋,曹利军.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和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研究J.管理评论,2005,(2):37-40. 3 顾丽,彭福扬.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50-53. 4 汤天滋.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经验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5,(2):21-27. 5 Dosi.G.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J.Research Policy,1982,11(2):147-162. 6 Christopher Freeman: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London:Pinter Publisher,1987:15-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