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

上传人:luoxia****01801 文档编号:74276976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2. 中国秦朝因长城和兵马俑而名满世界,这些举世闻名的工程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A繁多的赋税 B沉重的徭役C苛刻的兵役 D土地兼并3.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4. 下列对

2、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5. 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影视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大作坊里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这种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 B田庄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个体小企业6.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7. 明朝中期,苏

3、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 D民营冶金业的兴盛8. 右图所示晋商一书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B宋元时期,商业发展进入高峰期C秦汉时期,商运比较活跃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9. 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10. 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

4、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对商人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限制商人C禁止经商 D反腐倡廉11.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12. 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3. 明清两代曾实行闭关政策,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落伍于世界潮流C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西方国家的侵略 D根本上是由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14. 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C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D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15.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表明 ( )。 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资本主义制度优于封建制度 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 BC D16. 有人说洋务运

6、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17.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是( )。沿海地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农民手工业者破产进入劳动力市场外国在中国开办企业的刺激 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诱导A B C D18. 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 ( )。A西方科技的传播 B重商思潮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了限制 D改良思想的推动19.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A西方国家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7、 B中国经济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C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逐渐分离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20. 1947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 )。A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B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C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D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2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 )。A. 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B. 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C.

8、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D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22.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民族工业兴起。这种促进作用不包括( )。A.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销售市场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C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本原始积累 D刺激一些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23.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24. 学习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

9、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A. 列强的侵略是民族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B民族企业在诞生之日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C. 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革命史上都有重要贡献D民族企业在近代中国的命运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政治民主后,它才能健康发展25.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第卷(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

10、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6分)(2)根据上述材料

11、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14分)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代早期中国民族企业表材料二 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平均速度为15%。这一时期创办了许多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材料三 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请回答:(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在什么时候?近代早期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分布有何特点?(6分)(2)材料二表

12、明,在18951913年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请举两例加以说明(创办人、企业)。(4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分)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探究思考:(1) 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

13、?“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春天”的内涵是什么?(4分)(2)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2分)(3)材料二中“不是收,而放”是指这个圈后来又扩大了。那又是怎样扩大的?(4分)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参考答案1. B2. B3. A4. B5. A6. D7. A8. D9. C10. B11. D12. D13. A14. C15. B16. D17. D18. C19. C20. D21. A22. C23. C24. B25. A26题:(20分)(1)有益之处:互通有无;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秩序。(6分)(2)原因:自然经济为主;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4分)危害: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安;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影响商品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的贫困落后。(10分)27题:(20分)(1)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分)特点:地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