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发展简史》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266738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发展简史》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训诂学发展简史》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训诂学发展简史》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训诂学发展简史》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训诂学发展简史》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诂学发展简史》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发展简史》ppt课件(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训诂学的产生期:先秦 训诂学的高度发展时期:两汉 训诂学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 训诂学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 训诂学科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第二章 训诂学发展简史,第一节:先秦训诂学,一、训诂的产生与发展原因,训诂的实质是用语言解释语言,训诂发展的原因,1、语言的发展变化,诗曰:“天至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 (孟子离娄上),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窿。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 (孟子滕文公下),2、学术研究的深入,1、管子: 牧民解形势解立政九败解 版法解明法解 2、韩非子:解

2、老篇喻老篇 内储说外储说 3、墨子: 经说上经说下 大取小取 4、孟子: 告子 5、荀子: 正名 6、庄子: 齐物论,关于语言研究的辩论,二、先秦时期训诂学成就及其特点,1.训诂的基本方法已基本形成,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周易序卦:“离者,丽也。”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 礼记乐记:“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 周易序卦:“恒者,久也。”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2.出现了专释一书的训诂,周易大传简称易传,乃易经最古的注解。凡七种:(一)

3、彖,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及卦辞;(二)象,解释六十卦的卦名、卦义及爻辞;(三)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及爻辞;(四)系辞,是易经之通论;(五)说卦,记述八卦所象的事物;(六)序卦,解说六十卦的顺序;(七)杂卦,杂论六十卦的卦义。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自序,因为春秋叙一件事,只是寥寥几个字,很不容易了解,于是后人有给它作解说的“传”。左氏传是“传”春秋经的。它和春秋经相结合,正如桓谭所论,好比衣服之有表里 杨伯峻经书浅谈,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1、字词训诂都是正文体训诂,就是对字词进行解释的时候,都散见于文献资料的正文里,是正文的组成部分。,(1)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

4、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2)左传:“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3)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特点:,2、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春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左传:“初,郑武公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

5、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6、。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

7、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谷梁传:“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春秋经文仅一万六千多字,除掉无传之经,还不足一万字,而传文则有十八万多字,绝大多数是叙述事实的。“它的传春秋是

8、根据大量可靠史料来补充,甚至订正春秋脱漏和错误的,也有说明书法的。” 杨伯峻经书浅谈,阐发思想比较典型的是周易大传,周易乾第一:“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周易大传文言:“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诗,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先秦人读古书,由于语言方面的隔阂比后世小得多,师徒相授,也主要是思想内容、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其间虽有字词语句的解释,但还不是训诂的重点所在。秦以后,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人们已

9、经读不懂先秦古书,所以字词语句的解释便成了训诂的主要内容。所以说,真正的训诂学是从汉代开始的。,小结:,第二节:两汉训诂学,一、训诂兴盛的原因,1、重视文化建设 2、经学的带动 3、今古文经学的斗争,汉书儒林传:“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武帝:50人、100人、200人、3000人 14博士,1、重视文化建设,王莽:10000人 60博士,太学,2、经学的带动,汉武帝:“独尊儒术” “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经学弟子可以不服徭役,优秀者可以做官,读研古书成为社会时尚,古书新注

10、本、新解说不断涌现,同一经书常有多家注本流行,互相辩难争鸣。,3、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今文经:汉代靠经师们记诵,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文字记录下来的儒家经书。,今文经特点: 根据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解读经书,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因而他们注释往往繁冗庞杂,穿凿附会,大搞繁琐考证、义理发挥,甚至宣扬谶纬迷信,神化儒家经典。,古文经:指用秦以前的古文字书写的而由汉代学者加以训释的儒家经书。,“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 汉书艺文志,“献王所得皆古文先秦旧书”汉书景十三王传,北平侯张仓所献左传,鲁老三所献孝经,鲁淹中出土的礼,古文经学的特点: 反对今

11、文经学的义理发挥,注重语言文字方面的训释,按照字义解释经文,不逞臆说,不搞繁琐考证,也不虚妄迷信,比较实事求是,言简义明,风格朴素,学术性强。汉代就有“朴学”之誉,后人又称之为“汉学”,今文经书和古文经书虽然内容基本相同, 但毕竟是用不同文字书写的,再加上来源也不同。学者亦分为两派。,今文经学是官学,经师有博士头衔。古文经学是私学,得不到朝廷的承认。两派解经所据文本不同,解说各异,互相攻讦,斗争几乎持续了整个汉代。至汉末,古文经取得了胜利。,二、汉代训诂成就:,1、整理注释古代典籍,毛亨:毛诗故训传 郑玄:毛诗笺 周礼注 仪礼注 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赵岐:孟子章句 王逸:楚辞章句,2、

12、纂集资料创立专书,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整理、解释古代文献词语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也是唯一被列为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尔雅共收录词条2091个,解释词语4300多个。以义类为界,所收词语分为十九篇,每篇中再把义同义近的词划分为若干组,每组用一个通行的词去解释,既可以使人们理解每个词的意义,又可以使人们利用义类和同义词的观念掌握一群词。,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字书。内容包括序录和目录一卷,正文十四卷,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创建了部首,把全部汉字纳入到540个部首中。部首和部首之间,以形体或意义相近为排列顺序。同一部首内的字,一般也按照意义之间的联系排列。,说文

13、解字的示例:每个字,字头一般都用小篆,字的解释都是先讲字义,然后分析字形,以显示字形与字义之间的理据。字义的解释一般只释本义,这对于从根源上解决训诂问题有极大的意义。,三、汉代训诂的特点,1、注释简明,风格朴实,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亨传:“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郑玄笺:“我心忧君之行如此,故歌谣以写我忧矣。”,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毛亨传:“幽,深。乔,高也。”郑玄笺:“迁,徒也。谓向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2、注重师承,诗经,齐诗 鲁诗 韩诗 毛诗,齐诗:本于辕固、后有夏侯始昌、后苍、翼奉、 萧望之、匡衡、师丹、伏理等,鲁诗:本于申培公、申公受

14、诗于浮邱伯、又 以诗故训传授弟子、刘向等,韩诗:本于韩婴,后有王吉、食子公、 长孙顺、淮南贲生、蔡义等,毛诗:始于毛亨、郑众、贾逵、马融、 郑玄等,论语,鲁:夏侯胜、萧望之、韦贤、韦玄成等,齐:王卿、庸谭、王吉等,古:孔安国、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等,四、本时期重要学者,毛亨、扬雄、许慎、郑玄、何休、赵岐、王逸、刘熙、孔安国、刘向、刘歆、班固、郑众、贾逵、马融等人。,孔安国:西汉鲁国(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孔安国能识古字、为古文经做了许多训诂工作并传授弟子。 著作:尚书传尚书音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刘向(前77?前6),字子政,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刘向校阅泾川诸子诗赋等书籍,写成别录一

15、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其训诂著作有五经通义、春秋榖梁传、洪范五行传论等,今多不传。,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今咸阳)陵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古文经学家。父班彪作汉书,未成书而卒,班固继承父业,著汉书。因汉章帝建初四年,招博士在白虎观议五经同异,班固受命将讨论结果撰述成白虎通义。,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训诂学,时期界限: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魏文帝曹丕称帝起,至隋开皇九年,共360年。,一、本时期训诂概况,儒学(儒),玄学(道),佛学(释),二、本时期的训诂成就,1、儒家经典的新注本:,王肃:注释群经,尚书诗经论语周礼仪礼礼记左传 “王学”,著作: 毛诗注毛诗义疏毛诗奏事毛诗问难毛诗音周易音孝经解国语章句等,何晏:论语集解、老子讲疏、无为论、道德论、周易解等,论语集解:采集汉魏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等十几家注解,则其善说,易其误失,补充己见,编纂成书。在序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