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4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095829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zl4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zl4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zl4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zl4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zl4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zl4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l4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选官,西周,战国时期,汉武帝时期,东汉末年魏晋南朝,隋唐时期,血缘,军功,孝廉(德才),门第出身,才学,三、监察与谏议,思考: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内涵: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或宰相的 言行和决策。 3、监察官员或机构: 4、谏议机构; 5、监察与谏议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谏正皇帝过失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三、监察与谏议,思考: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监察

2、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内涵: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或宰相的 言行和决策。 3、监察官员或机构: 4、谏议机构; 5、监察与谏议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谏正皇帝过失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监察官员或机构,监察百官,御使大夫监察和弹劾中央百官,刺史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监督郡国长官,“科道”,督察院,监察御史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监督中央六部业务,按察使司,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谏议机构,门下省,

3、谏院,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或 皇帝决策做法提出异议,独立的谏官机构,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明清专制皇权的发展的顶峰机器衰落 难点: 两对矛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西汉和北宋哪一对矛盾更突出?,汉高祖刘邦(前)长安,课堂设问,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楚王韩信哀叹: “常言道:狡兔死, 良狗烹;高鸟尽, 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现在天下平定了, 我是该死时候了”!,早在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联合反项羽的力量,先后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王

4、。他们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西汉初期形势,分封异姓王,分封同姓王,诸候王叛乱,“七国之乱”,西汉初期形势,一、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一)汉初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1.原因: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一国两制) .目的;巩固了刘氏政权。 .结果:郡国并行”地方格局,暂时巩固了刘氏“天下” ,但日后诸侯王羽翼丰满,国势日盛。中央与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如果你是西汉的谋士你回想出什么高招呢?,【读一读 想一想】,晁错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

5、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资料回放】,说说这段话反映了主父偃的什么思想,【资料回放】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者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意思就是如果手段缓慢的话,诸侯王就会骄傲自大,形成与中央的争斗势力,阻众抗命 ,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诸侯骨肉子弟无尺地之封,仁孝之道就得不到播扬)。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

6、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则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也会逼迫其谋反。 汉书.主父偃传,主父偃,请问:晁错和主父堰的主张有什么相同之处? 相同:都力主解决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不同:晁错力主削藩;主父堰的主张分割王国封地,(二)汉武帝的地方集权措施 1、原因: 景帝刘启平叛,乘积收回王国行政权,诸侯国问题仍然尾大不掉。 2、措施 1)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置刺史一人, 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2)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力量;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3)酎zhou金夺爵,剥夺列

7、侯爵位。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618-907),1、藩镇割据的形成的原因 (唐玄宗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 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使盛唐建立了一个极为辽阔的边境。范阳(河北)、平卢(山东)、河东(山西)三镇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安禄山刑赏己出,日益骄横,与部下 发动叛乱.唐朝由盛而衰 ). 安史之乱后代宗在内地设节度史,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评叛的将领在内地为节度史,唐朝后期一百五十年里,河北三镇的五十七个节度使中, 真正

8、由朝廷任命的只有四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 镇,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破坏了。 2.五代十国国局面实际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五代.后晋节度使,过去的唐朝的军镇为什么会藩镇割据? 政治上;行政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兵自重。 分裂割据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地方分裂割据混乱,阻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拥护国家统一,反对地方分裂,一直被看作民族大义的最高表现。,三、宋太祖消除藩镇割据 (一)背景: 1、唐主举措失当,导致唐中至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延续 2、960年北宋建立、都城 汴京(开封)宋太祖(赵匡胤) (二)宋太

9、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措施 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建立全国禁军,“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削实权, 剥夺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夫悍将的权力,实行文官制度,派文臣任州郡长官,“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 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运到京师。 (三)结果: 1、利: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地方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弊:极力分化事权,缩小官职的权限范围、军制紊乱(除禁军外还有杂役厢军),导致“三冗”“冗官”、“冗兵”和“冗费”, 两积积弱积贫的后患。过于削弱地方,造成地方抵御外侮不力。,刘邦亲自带兵俘获燕王臧荼。胁迫韩王信,韩王信

10、被迫叛逃匈奴;借口赵王谋反,把张敖贬为列侯;诱捕楚王韩信,先贬为侯,后找借口把韩斩首;逮捕梁王彭越,先贬为庶人,后流放蜀地,最后被灭族;刘邦把彭越的肉酱送给淮南王英布,并借口加害英布, 九江王英布起兵反叛,最后因谋反罪被杀;幸免的是衡山王吴芮,趣味课堂功高能震主吗? 在杯酒释兵权中,宋太祖是怎样“妥善”安置 昔日情同手足的开国大臣们的?,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引起的血腥和动乱,同时,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材

11、料二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 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朱弁bian 曲洧wei 旧闻 材料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后,“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 叶适水心集 回答: 根据材料一,朱熹所说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的?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 材料二反映的是宋初统治者在集中军权方 面的什么重要措施?材料三说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问题解决后,又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北宋灭亡是因为统治者过度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引起的。同意,过于削弱地方,造成地方抵御外侮不力。 一是设枢密院,有发兵权而不掌兵;二是将禁军的统领机构一分为三(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 )

12、,号称“三衙”,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三衙掌兵而无发兵权,使之互相牵制;三是中央禁军由精锐骁勇者组成,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地方,而地方军队则人员装备都较差;四是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 三冗;两积。,2003年,明孝陵(朱元璋)和北京明十三陵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收录到世界遗产名录中。,二、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出现中枢机构变化,资料回放 废除宰相制度15年之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为专权乱政之小人。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内外章奏)、大理寺(最高法庭)等衙门,

13、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二、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出现 1.宰相制度的废除(1368年) (1)原因: 明朝建国,沿袭元制,丞相权高位重 接受历史的教训(明朝胡蓝案例),(2)措施:,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直属皇帝。,(3)作用:,防止了逆臣乱政,君主专制强化达到高度。又导致太监乱政,朱元璋废宰相加强皇权后,工作量过大怎么办?,2.明朝内阁的出现,(1)设立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日里万机。,2.内阁的特点:,内阁的出现是否会干涉皇权?,非法定机构(宰相制中央一法定机构,内阁顾问内侍机构) 军机处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没有决策

14、权;(决策要取决于批红),批红,(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顺治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 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有时与皇帝意见发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皇权受到限制。 康熙帝: 设南书房 亲政后,为扩大皇权, 设立南书房。逐渐收回 权力 .,二、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雍正帝七年(1732年) 军机处设立: 原因:雍正皇帝处理西北军务设立 职能:皇帝最重要的助理机构。 特点: 机构精干、上传下达、效率较高、保密性强。 评价: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强化了皇权; 但是其政治决策封闭性弊端日趋明显。 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到顶峰。,隆宗门内军机处内景,顺治皇帝,内 阁 日常事务,顺治的议

15、政王大臣会议决策机构,康熙南书房南书房逐渐收回权力,议政王大臣会议有时与皇帝意见发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皇权受到限制,,雍正设军机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强化了皇权;,28、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抄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解析D 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在于皇帝高度集权。A、B、C分别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选拔途径、组成及办公地点,D反映的是军机大臣完全按照皇帝旨意办事。只能传播、转述原话,而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要说的话掺杂在其中。根据材料理解,正确

16、答案为D。,D,(2009高考广东单科)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内阁成员的地位有过提高,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解析:D皇权强化不是一条直线,有过曲折,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威胁皇权。,课堂互动: 假设你是明清时期的一位普通官员: 你会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吗? 在上级面前,你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吗? 你会参加科举考试并在考试中阐发自己的观点吗? 没有民主政治的环境,不是公民 假设你是明清时期的一位平民百姓: 你可以自由地出海贸易吗?你会自主创业,当个小老板吗?,小结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知识结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