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3653344 上传时间:2019-0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8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08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08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08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几个比较突出问题。 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取消统一分配派遣,实行自主择业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就业渠道不畅。据对调查,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多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另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 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但是,现在的一些高等院校,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这里说下个人观点:很多毕业生都不理解,没有工作那里来的工

2、作经验呢?但只有工作后才能真正理解,工作经验对工作真的非常重要,对主管来说有工作经验的真的省事省心不少(有工作经验的人交待的事情只需说明想要的结果就行了,但没有经验的人却要说很多次才能明白),如果我是主管招聘手下我也会会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或项目经验的人。其实基础知识还是相当重要的,但实际工作确是对知识的应用和通过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说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 就业观亟待改变。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仍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3、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人士指出,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加大就业宣传力度。要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需要怎样的人才,政府、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培训,不能盲目地追求就业率。 扩大就业渠道。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政策,从人才管理、职称评定、岗位流动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有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和就业为前提,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创新、现代管理

4、、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作用。 大力挖掘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平台。各级政府人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要多加强联系、协调,共同办好 “ 人才信息网 ”,注意经常搜集、更换、发布各类人才信息,努力实现人才信息网上招聘工作。同时,要不定期召开人才招聘会,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理性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 不想出国,不想考研,很早就和一些师兄师姐们聊起有关找工作的话题,回味着他们千奇百怪的回答,泰然处之的,无可奈何的,或者是那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

5、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在2005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

6、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

7、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

8、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

9、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认为:“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

10、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作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也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你看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 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大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目前已经发生变化。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

11、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他所在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6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000元。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1.2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大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此,不能盲目地说他们“要高价”。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一、当前就业形势 困难与问题

12、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严峻。 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 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13、 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 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 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

14、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二、当前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 2004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115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115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6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6190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71%。 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供大于求; 从产业需求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1/3。 从用人单位性质看:企业用人占95.5%。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用

15、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7%、23%和15%,三者合计达75%。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5%,其他类型企业占11%。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占1%,其他单位占3.5。 从性别来看: 求人倍率男性为0.88,女性为1.03 全国部分城市人才市场2004年三季度供求状况: 职位需求比为 2.2 : 1 招聘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企业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财会。 以上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66%。 求职者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以上10个专业占求职总数的70%。 人才市场主要特点: 供求状况平稳; 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1. 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 2. 求职: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 3. 职位需求比:研究生1.5:1;大专及以下2.6:1 扩招好些年了.到底是好是坏呢?是为了提高形式还是为了什么? 我明年也准备换工作,只不过是因为生活压力,物价上涨,需求上升,责任加大。目前拿个3k的工资在深圳根本就无法过生活,连吃快餐的钱都没有,只好买点便宜菜回来自己煮饭,午饭也是带到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