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粒缺期发热》ppt课件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2264897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9.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病粒缺期发热》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血液病粒缺期发热》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血液病粒缺期发热》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血液病粒缺期发热》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血液病粒缺期发热》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病粒缺期发热》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病粒缺期发热》ppt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知临床 解读指南 理顺思路,肿瘤患者粒缺伴发热的抗感染治疗策略,面对复杂临床问题,应想到什么 背景 感染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或HCT中最主要的死 亡原因之一,也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感染的诊治过程,常存在方方面面的临床与基础医 学问题,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 确诊难、病情进展快,临床过程复杂凶险,多种因素并 存,死亡率高, 尤其是HSCT。 对象 免疫缺陷性宿主,重症感染 目标 有效的初始治疗,提高生存率,血液病抗感染治疗的目标 基本目标:清除病原菌,治愈感染 高层目标:清除病原的速度,降低感染后的炎 症病理反应,防止多脏器功能竭。 治疗的安全性, 避免耐药, 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最

2、 佳药物治疗的性价比。,治疗干预时机的循证,能否果断作出可能诊断,或排除性诊断 对疾病危险度及临床预后的评估 对宿主的正确认识 对临床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x109/L或预估未来48小时内 ANC将减少到0.5x109/L以下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 肿瘤患者常因化疗而导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肿瘤患者的抗感染诊治流程,风险评估,初始经验性抗细菌治疗,治疗调整,治疗终点,临床评估 MASCC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确定初始抗细菌治疗给药方案,根据病情进展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调整初始给药方案,根据ANC值、病原体或感染部位确定治疗终点,Freifeld AG

3、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粒缺伴发热患者重度感染并发症的风险评估,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临床评估,MASCC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确定: 给药方式:口服或静脉给药 给药地点:院外治疗或入院治疗 治疗持续时间,经验性抗细菌治疗,临床重度感染风险评估,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高风险患者:MASCC评分21分

4、,应入院给予经验性治疗 低风险患者:MASCC评分21分,应口服给药和/或门诊经验性治疗,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早期评估的实验室检查及细菌培养,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小板计数 血浆肌酐浓度 尿素氮浓度 电解质浓度 肝转氨酶浓度 总胆红素浓度,血培养,至少两组血培养 中心静脉插管:分别来自导管内和外周静脉 无中心静脉插管:来自不同穿刺部

5、位 可疑感染部位血培养 患者体重40kg时,血培养体积应小于总血容量的1%,粒缺患者感染常见致病菌,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革兰阴性杆菌是我国血液科患者感染主要致病菌,05-08年血液科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率显示:血液科感染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为第一位致病菌,一项自2005-2008年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1770例医院感染患者的统计分析,共检出病原菌562株,王秀丽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589-1591,大肠埃希菌 22.2% 肺炎

6、克雷伯菌 13.0% 鲍曼不动杆菌 9.1% 铜绿假单胞菌 8.5% 其他克雷伯菌 8.0%,表皮葡萄球菌 16.2% 金黄色葡萄球菌 5.5% 化脓性链球菌 3.0% 溶血葡萄球菌 1.8%,N=562株,4933 21.7-70.8% 41.4%,7992 33.3-78.5% 56.5%,693 0-33.3% 16.0%,菌株数 检出率范围 总检出率,产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汪复, 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10(5):325-334.,(2009年ESBLs的检出率),-内酰胺酶,金属碳青霉烯酶:活性部位需要有锌离子结合,包括:NDM-1、IMP、VI

7、M、GIM、SIM、SPM等型别。,非金属碳青霉烯酶:活性部位不需要金属离子存在,包括OXA(D类)、KPC(C类)代表酶。,(CLSI)/NCCLS规定: “凡是产ESBLs的细菌无论体外对头孢菌素是否敏感,临 床均应报告耐药”,粒缺伴发热肿瘤患者的治疗,抗细菌治疗 抗真菌治疗 抗病毒治疗 造血生长因子治疗,根据可能致病菌初始经验性治疗,粒缺伴发热,低风险,高风险,院外治疗:口服给药 环丙沙星+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门诊观察4-24h,确保患者对初始经验性治疗可以耐受,且患者状态稳定可以出院治疗,院内静脉给药:单药治疗 碳青霉烯类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根据临床特征、影像

8、学检查和/培养结果调整抗菌药物,如 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治疗蜂窝织炎或肺炎 加氨基糖苷类或换成碳青霉烯类治疗肺炎或革兰阴性菌血症 甲硝唑治疗腹腔症状或可疑艰难梭菌感染,符合院外治疗条件,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院内静脉给药,不同原发疾病状态中的抗感染疗效,总死亡率,归因死亡率,Nieves Sopena, Miquel Sabria, and the Neunos 2000 Study Group. CHEST 2005; 127: 213-219.,P = 0.003,P = 0.02,

9、起始充分治疗显著降低死亡率,注: 关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前瞻性研究 归因死亡定义为院内获得性肺炎为死亡的首要原因或原因之一。,死亡率 (%),22.4%,75.0%,15.1%,50.0%,起始充分治疗有效清除病原菌并降低死亡率,Luna CM, Vujacich P, et al. Chest 1997; 111(3): 676-685.,注: 图中起始不充分治疗包括未接受起始治疗与起始治疗不恰当 65例VAP患者中进行的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高风险患者初始经验性抗细菌治疗,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

10、e56e93,ESBLs: 早期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 MRSA:早期加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或达托霉素 VRE: 早期加用利奈唑胺或达托霉素 KPCs:早期使用多粘菌素E或替加环素,碳青霉烯、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单药治疗,若初始抗菌药物耐药或有并发症时,可加用其他抗菌药物,初始经验性抗细菌治疗的调整,经验性治疗后2-4天,低风险,高风险,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 病情不稳定,入院治疗,给予广谱抗菌药物,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或感染部位调整给药方案,退热 细菌培养阴性,持续给药,感染,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或感染部位调整给药方案,治疗持续7-14天或更长,发热持续 病情稳定,退热 细菌培养阴

11、性,不调整初始给药方案,持续给药,新发或感染加重部位实验室检查或CT、MRI检查 感染加重部位菌培养、活检或引流 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 加用抗真菌药物 对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采用更广谱的药物治疗,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无效,有效,不同患者初始经验性抗细菌治疗的调整,无需调整初始给药方案的患者:不明原因发热,病情稳定,需调整初始给药的患者及调整方案,低风险患者:病情稳定,高风险患者:治疗4-7天发热持续,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已证实临床和/或微生物感染,万古霉素或其他抗G+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12、,简化治疗方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覆盖耐药G菌、G+菌、厌氧菌和真菌,根据感染部位和致病菌敏感性调整给药方案,未能证实G+菌感染,2天后停药,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抗细菌治疗持续时间,粒缺伴发热患者,如何确定抗细菌治疗的终点?,不明原因发热,感染引起的发热,治疗终点: ANC0.5x109/L或更长;也可根据病原体或感染部位确定,治疗终点:骨髓功能恢复,常用标准为ANC0.5x109/L,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

13、011;52(4):e56e93,粒缺患者预防性抗细菌治疗,发热在粒缺的肿瘤患者中较为常见 指南推荐对ANC0.1x109/L且持续时间7天的高风险患者,给予预防性抗细菌治疗,预防性抗细菌治疗:氟喹诺酮,注意事项: 不推荐氟喹诺酮与抗G+菌药物联合预防给药,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1.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 2. Hughes WT et al. Clinical Infectio

14、us Diseases 2002;34:73051,02年IDSA指南,10年IDSA指南,静脉给药患者,初始治疗方案: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 联合治疗的基础药物为万古霉素或氨基糖苷类,静脉给药患者,初始治疗方案: 单药治疗 不推荐万古霉素作为常规经验性治疗药物 高风险长期粒缺患者预防性给药,Q1,最新指南为何仅推荐单药治疗作为初始给药方案?,Q2,最新指南为何不推荐万古霉素作为常规经验性治疗药物?,联合用药可能增加药物毒副作用,且需要同时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问题 研究显示,碳青霉烯、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等单药治疗时,其疗效与联合治疗相当,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死亡率则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研究显

15、示,加用或不加用万古霉素,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万古霉素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肠球菌和耐药金葡菌流行病学改变,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亚胺培南单药治疗与联合治疗疗效相当,研究显示,亚胺培南单药治疗粒缺伴发热肿瘤患者的疗效与联合治疗相当,亚胺培南 (n=236),亚胺培南 +万古霉素 (n=258),亚胺培南 +阿米卡星 (n=162),*P0.05 VS亚胺培南,有效率,*,*,Raad II et al. Cancer 1998;82:244958.,数据来自1985-19

16、94年7项前瞻性、开放、随机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02年IDSA指南,10年IDSA指南,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头孢吡肟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头孢他啶,1.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 2. Hughes WT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2;34:73051,采用静脉单药治疗的粒缺伴发热肿瘤患者,指南推荐的抗菌药物对比,与02年指南相比,10年指南不再推荐头孢他啶为经验性单药治疗的首选药物;而亚胺培南则始终被推荐为首选药物,10年IDSA指南明确指出:由于头孢他啶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降低,且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活性较弱,因此不再推荐头孢他啶为经验性单药治疗粒缺伴发热患者的首选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