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政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1499053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国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开国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开国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开国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开国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国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国政策(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 開國政策 變法與黨爭,開國政策,太祖嘗問普,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易凡八姓,戰鬥已,生民塗地,何也?對曰,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續資治通鑑長篇,奪方鎮之權,置知事官 因節帥死亡,或遷徙致仕,悉以文臣代之,稱知州事 宋史職官志: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諸鎮節度會於京師,賜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號權知軍州事。 設通判 節鎮不能遽去者,於其下設通判,以文臣為之,政事皆得副署,亦可專達京師 宋史職官志:外官則懲五代藩鎮專恣,頗用文臣知州,復設通判以貳之。 四監司,制其錢糧,遣京官管各州財賦,稱轉運使 自今每受民租及管權之課,除支度給用,凡緡

2、帛之類,悉輦送京師。官乏車牛者,僦於民以充用。 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費,悉送都下,無得佔留。,收其精兵,精簡禁軍 宋史兵志:太祖鑒前代之失,萃精銳於京師。 宋史兵志:建隆初,令諸州召募軍士,部送闕下。至,則軍頭司覆驗等第,其自廂軍而升禁兵,禁兵而升上軍,上軍而升班直者,皆臨軒親閱。非材勇絕倫,不以應募。 更戍法 太祖懲蕃鎮之弊,分遣禁旅,戍守邊城。立更戍法:使往來道路,以習勤苦,均勞逸。故將不得專其兵,兵不至驕情。(同上) 杯酒釋兵權 無久一駐地之兵,無久典一軍之將,易主之禍,永祛根株,對症下藥,非此而何。(金毓黻:宋遼金史),宋代禁軍,三種 班直(扈從天子) 上軍(保衛首都、備征役)

3、 戍兵(駐邊境及重鎮) 每三年換防一次,稱更戍法 招兵標準:身材高矮 上等五尺八(1.8米) 中等五尺五(1.71米) 下等五尺三(1.64米) 琵琶腿、車軸身、氣力大、觀察跑跳動作及檢查視力,廂軍,即城廂之軍,地方軍 從事雜役及運輸等工作 缺乏訓練,質素低 招募而來者五尺二(1.61) 有以罪犯者為之,削弱相權,分權諸部 立而不坐 寫劄子,皇帝決定,面取進止 台諫極重 御史台地位與中書省、樞密院、三司使並立 御史中丞為長,侍御史、殿中侍御史 皇帝親擢 太祖下令不罪言官,皇帝,三司,台諫,中書,樞密院,度支司,鹽鐵司,戶部司,御使台,諫院,二府,掌中下級官吏銓選者為考課院,上級文官之銓選仍歸中

4、書,高級武官則由樞密院選任,主覆核判部之重大案件者為審刑院,宋初政策與宋積弱之關係,軍事方面:樞密使調遣、殿前司待衛司訓練、帥臣統率三者不相統屬,無人從而操縱,此宋代立法精義之所在。 以不知兵之文臣統兵,不能盡兵之用,疏忌武臣太甚,范祖禹范太史集: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餘年無兵變也。 金毓黻宋遼金史:宋室之積弱,悉與立國之政策相緣,豈宋祖趙普貽謀不臧有以致之耶?是又不然。宋承周世宗之餘蔭,禁軍漸知馴服,藩臣俯首聽命,能於此時,厲行軍民分途而治財賦還諸中央之策,正為對症之良藥

5、。且觀太祖太宗之世,各州長吏,未嘗不文武並用,未嘗以文臣制於其上諸州通判之設既以鈐制武臣,並為文臣知州之準備,與後來之弊政無涉,此蓋屬於初步之改革因時制宜,弊去太甚,難免不矯枉過正,未得以胎貽不臧,為宋祖趙普咎也。真(宗)仁(宗)以後,泥守不變束縛武臣,從而加甚,且以為祖宗之法不可輕變,致演成積弱不振之局,咎自別有所歸。,重內輕外 大臣不樂外任,多為朝廷優禮老臣,或遷謫罪臣為之,吏治難清 知州多為通判所制,無力建樹 財政方面 使國庫充盈 但開支龐大,兵額增,官俸濫、恩賞厚、歲幣鉅 外族方面 遼承後晉,得燕雲十六州 夏起於唐末,根基深固,又與遼結盟 是故宋室積弱之由,蓋屬內外相兼,先有內虧以造成

6、積弱之因,後有外患以促成積弱之勢,太宗言俟滿五百萬緡,當向契丹贖燕、薊。 我以二十四絹購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過十萬人止費二百萬絹,則敵盡矣。,外患,979太宗征遼,兵至幽州,圍攻踰旨,遼大將耶律休哥來救,宋師遂退,休哥擊之於高梁河,太宗狼狽而退 986太宗分四路出師,逼燕雲之地,又為耶律休哥大敗宋軍主力於岐關溝 986-1003,遼常寇邊,宋室君臣以防邊為慮 真宗時,遼兵南侵,直抵淵,王欽若陳堯力主遷都,宰相寇準力主親征,真宗無奈乃行,宋軍士氣大振,大破遼兵,雙方簽訂淵之盟,西夏 太宗七平興國,黨項族李繼遷據銀夏宥綏靜諸州,附契丹以自固,宋乃討之。 真宗時,繼遷求和,宋以五州之地與之。其子德明

7、,事宋謹慎 仁宗時李元昊嗣立,取河套之半,西攻回紇,置十餘州,自立為帝,號大夏 西夏敗宋於三川口、好水川、陷豐州 慶曆二年,宋以韓琦、范仲淹整頓防,又派富弼出使契丹、安撫北鄙,後契丹與夏有隙,夏乃言和 慶曆三年年韓琦范仲淹上十事疏,熙寧變法,富國 制置三司條例司 農田水利法 均輸法 青苗法 免役法 方田均稅 市易法,強兵 保甲法 保馬法 置軍器監 育才 更貢舉 太學三舍法,所行新法之最要者有四:一曰青苗,二曰免役、三日保甲、四曰市易,青苗之令行,則官薄其利,而民救其乏,免役之法成,則農時不奪,而民力均,保甲之法成,則寇亂息而威勢強,市易之法成,則貨財流通,而國用饒足。王荊公集,變法的成效,王安

8、石變法後五六年間,全國各地疏浚了無數湖港河汊修復了一萬多處水利工程,受到這些工程灌溉之利的民田,有三十六萬頃。熙寧三年到元豐八年的十幾年間,全國物價普遍降低了百分之二三十,乃至四五十,而且物價一直相當平穩從中央到地方,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都有了改善,中外府庫無不充實,小縣所積的錢米也不少於二十萬。 國防力量得到加強,。熙寧五至六年,王詔復河湟,章惇收五溪蠻,收復了兩千多里失地。至元豐中用兵西夏,軍實充足,皆王安石理財之效,黃仁宇中國大歷史:他們(宋朝人)缺乏我們今日的認知,所以宋朝官僚只在道德的立場上爭辯,而在言辭之中暴露了當日社會的情形。例如青苗錢即未曾如現代之標準以法定的方式主持。所有申請貸

9、款、調查申請者之情形、提供借款之保證、到期不能還款之處置、及沒收其擔保之財產等,全無著落。縣令只將款項整數交給農民而責成他們集體負責,按時連本帶利的歸還,絲毫沒有顧慮到村民的意願和他們各人間的關係與責任。,黎傑宋史:王安石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人,他的新法如青苗、市易、均輸等,都是志在抑止兼併,力求全民之俱足,今個世界各國仍須致力於此,而安石於八百年前已先行之。其頭腦不為不新,其識見不為不高,可惜整部計劃,偏重於富國而不重於利民,甚而有些近聚斂。所以一經施行,便往往民受其苦,而致民怨沸騰,與反對者以極大藉口。這是他失敗的第一個原因。王安石性極執呦,而且自視太高,稍為與他意見不符的,便罵人不讀書,

10、批評人為流俗,甚而發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之狂論,致使溫和而有自尊心的人,都不能與之同事。好人都去了,他便不得不信任呂惠卿、曾布、章惇、蔡京那一批希功幸賞的小人。這是他失敗的第二個原因,金毓黻宋遼金史新法之病民,正由行法不得其人希功幸賞操之甚急之所致。 程顥:新法之改,亦由吾黨爭之太過、今日塗炭天下,亦須兩分其罪。二程遺書,熙寧變法前之黨爭,真宗時王欽若與寇準之爭 南北人之爭 慶曆黨議 仁宗龐尚美人,欲廢郭后,呂夷簡以為可,范仲淹以為不可,彼此有隙 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攻擊呂夷簡,指其偏袒小人,歐陽修、余靖、尹洙助之,呂將四人貶出為朋黨 范仲淹抗西夏有功,歐陽修逼退呂夷簡 慶曆

11、新政後保守大臣又攻擊范仲淹結黨 仁宗時之濮議,荊公崛強,勇於任事,反對者多,朝中大臣皆不肯為助,乃不得已起用新人 但神宗之世,新政未廢 元更化 哲宗立,高太后臨朝,罷新法,起用司馬光,繼者呂公著、呂大防、范純仁,稱為元舊黨,新黨乃遭罷黜 舊黨分裂為蜀、洛、朔 紹聖紹述 元祐八年哲宗親政,復行新法,定司馬光等三十二人為元黨人至徽宗崇寧元年,蔡京當國,立黨人碑於端禮門,共列百二十人 徽宗欲調和二黨,用新黨韓宗彥、舊黨曾布,改元建中靖國後曾布引蔡京,斥忠彥,改元崇寧,王安石與神宗,神宗對文彥博言:當今理財最為急務,備邊庫不可不豐。 蘇軾: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 富弼:陛下臨御未久,當布德

12、惠,願二十年口不言兵。 曾欲用兵收燕雲,曹太后稱要是能收復,太祖、太宗時便收復了,何待今日?,王安石與神宗,宋史王安石傳神 宗 在 潁 邸 , (韓)維 為 記 室 , 每 講 說 見 稱 , 輒 曰 : 此 非 維 之 說 , 維 之 友 王 安 石 之 說 也 及 為 太 子 庶 子 , 又 薦 自 代 帝 由 是 想 見 其 人 , 甫 即 位 , 命 知 江 寧 府 數 月 , 召 為 翰 林 學 士 兼 侍 講 熙 寧 元 年 四 月 , 始 造 朝 入 對 , 帝 問 為 治 所 先 , 對 曰 : 擇 術 為 先 帝 曰 : 唐 太 宗 何 如 ? 曰 : 陛 下 當 法 堯 、

13、 舜 , 何 以 太 宗 為 哉 ? 堯 、 舜 之 道 , 至 簡 而 不 煩 , 至 要 而 不 迂 , 至 易 而 不 難 , 但 末 世 學 者 不 能 通 知 , 以 為 高 不 可 及 爾 帝 曰 : 卿 可 謂 責 難 於 君 , 朕 自 視 眇 躬 , 恐 無 以 副 卿 此 意 可 悉 意 輔 朕 , 庶 同 濟 此 道 ,(曾)公 亮 方 厚 莊 重 , 沈 深 周 密 , 平 居 謹 繩 墨 , 蹈 規 矩 ; 然 性 吝 嗇 , 殖 貨 至 鉅 萬 , 帝 嘗 以 方 張 安 世 初 薦 王 安 石 , 及 同 輔 政 , 知 上 方 向 之 , 陰 為 子 孫 計 , 凡 更 張 庶 事 , 一 切 聽 順 , 而 外 若 不 與 之 者 嘗 遣 子 孝 寬 參 其 謀 , 至 上 前 略 無 所 異 , 於 是 帝 益 信 任 安 石 安 石 德 其 助 己 , 故 引 擢 孝 寬 至 樞 密 以 報 之 蘇 軾 嘗 從 容 責 公 亮 不 能 救 正 , 公 亮 曰 : 上 與 介 甫 如 一 人 , 此 乃 天 也 世 譏 其 持 祿 固 寵 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