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名师教学设计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71473696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名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名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名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名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名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名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名师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名师教学设计(唐中浩,重庆一中)朱光潜一、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应用 学习与体会文艺论文简练、严谨的语言。(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3.思考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的关系。(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2.学会用具体的论据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手法。(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对我国传统语言的丰富内涵有进一步的感知。二、教学参考(一)教学建议;咬文嚼字是文艺评论,作者提出文学理论,探讨文学现象,通过品味语言,主张讲究文字的运用,倡导以咬

2、文嚼字的谨严,通过斟酌文字来调整思想和情感。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二)教学设计第五册第八课 题目:咬文嚼字一、学情分析理性意识是高中学段重点培养的维度。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高中毕业生的必须。这篇文艺评论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按照工具理性,如果像学生谈及理性思维的应用广度,学生应该会

3、比较投入。至少,学生在应考中,类似的文段是避开内容。因此,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推理能力;学生应有能够冷静地阅读较难文段的心理准备;学生心智健全,有正常的价值判断,具备正常的审美观;学生有一定的迁移能力,能有学有所用。二、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诗歌的用词,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2.通过对文章第二段的赏读,体会本文在举例上的特点(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严谨形象),感受朱光潜亲切从容的说理风度。3.通过学生自主品读交流,知识迁移,掌握鉴赏文艺随笔的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章举例的深入浅出、严谨恰切,感受文章从容亲切的说理风度,并能在阅读、写作中有所运用。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4、学生整体阅读后,教师提出两三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共同组织答案。通过小组答案的差异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文段脉络结构,抓住关键语句,从而学会理解说理性文章的一般方法。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诗歌的用词,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2.通过对文章第二段的赏读,体会本文在举例上的特点(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严谨形象),感受朱光潜亲切从容的说理风度。3.通过学生自主品读交流,知识迁移,掌握鉴赏文艺随笔的方法。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里,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5、已经超越了纠正错误汉字使用的范畴,更倾向于“炼字”。“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汉语的美感正是因为每个汉字表达了不同层次的意蕴,使用最恰当的汉字才能最准确地表达自己。“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境界全出可见,汉字的秘密往往在这些“推敲”之间。我们遇到“郑伯克段于鄢”的“克”,遇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仿佛置身其中,遇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云破越来花弄影”总会心驰神往,这都是“咬文嚼字”的结果。 要想让我们的日常语言有表现力,笔下的语言有感染力,也需要“咬文嚼字”。(二)问题探究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的呢?用文中语句回答(第三段

6、)。“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这就是说,作者在这里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言精神。(三)问题探究2;文章的观点性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什么?(第八段)(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言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注:本文的基本观点在第三段也有(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四)问题探究3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彼此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一部

7、分(1一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强调咬文嚼字的实质是思想和感情的调整。郭沫若改台词(句式改变);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韩昌黎改诗(字眼不同)。第二部分(6一7),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善用字义联想(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误用字义联想(“套板反应”)。第三部分(8),是文章的小结部分,点名了文章的主旨。(点明咬文嚼字的目的,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关系:可以看出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是咬文嚼字,第二部分写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第三部分写咬文嚼字的目的,三者之间有严密的逻辑顺序。(第二种分法分四个部分: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

8、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五)课文总结思考题: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本文在观点和例子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

9、骂人时,在赞美时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第二个实例,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第三个实例,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

10、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 他认为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 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

11、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石成金。 因而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 第五个实例,套语的实例。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回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这种“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如果你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会用俗滥的思想。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是一直强调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感情。因而,千万不要形成“套板反应”,遇事应往深一层想。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六)课时作业请完成课后作业。 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