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139321 上传时间:2017-09-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 质实习报告姓名:XXX班级:XXXX序号:X指导老师:日期: 目录前言.1交通位置.1行政规划和自然地理状况.1区域地质概况.2第一章 地 层第一节 寒武系 一、中寒武统, (一)覃家庙组第二节 奥陶系第二章 沉 积 相第一节 岩石类型第二节 相标志第三节 沉积相分析第三章 地质构造第一节 褶皱第二节 断裂第三节 构造形成机制分析(参考文献!)第四章 地质发展史第一节 构造层的划分第二节 地质发展简史(参考文献!)第五章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第一节 现代河流地质作用特征第二节 地下水地质作用特征第六章 含油(矿)性分析第一节 生油层分析第二节 储集层分析第三节 盖层分析

2、第四节 生储盖组合分析前言一、交通位置实习区位于峡东湖北省西南部松滋刘家场至宜昌一带,主要实习点位于松滋刘家场至洈水一带。刘家场是湖北省南部边境的一个小的工业城镇。刘家场地属荆州松滋市,南距湖南澧县边山河约 23 公里,北与宜都县松木坪相邻。自沙市轮渡过江,经弥市、松滋市至刘家场约 96 公里,由江陵绕枝江县经枝江大桥过江至刘家场,约123 公里,交通四通八达,甚为便利(见图 1-1-1)此地画地图2、行政规划和自然地理状况刘家场镇地属荆州松滋市。位于江汉平原西南边缘的低山丘陵区,为鄂西武陵山山脉东延的余脉。区内主要的山势大致近东西向延伸,镇附近最高山峰海拔高度均在 500 米以下,如帽子山

3、406 米,关木山 442 米。全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峰达 696.9 米,刘家场以东即为低矮丘陵。镇西地形大致呈一箕状盆地,有三条溪流分别自西南、西北和北方先后相汇于镇区,再向东注入洈水。溪水清浅,平时可涉渡。3、区域地质概况 实习区北邻长江三峡,西部及南部与鄂西南山地、湘西北武陵山地相连,东接江汉平原。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扬子稳定陆块中段。区内震旦系至第三系分布广泛发育齐全,化石丰富,历来是地质学界颇为重视的中扬子代表性地区之一。区内震旦纪和古生代底层主要出露为海相沉积,它们呈条带状围绕着以前震旦纪花岗岩、片岩和片麻岩为基底的黄陵背斜周缘、以三叠系为核部的仁和坪向斜周缘、以寒武系为核部的

4、刘家场背斜周缘分布。由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组成的中生代底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秭归盆地。区内的新生代底层均为陆相沉积,主要分布在宜昌、枝城和刘家场附近。区域构造的主要特征是: 以褶皱变动为主,构造线自西向东 1呈北东东至近东西弧形延伸; 褶皱多呈不对称状,北西翼或北翼 2较陡,局部倒转; 与褶皱同期的纵向逆冲层多出现褶皱的陡倾翼, 3断面倾向南或西东; 区域性大断裂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北北 4西、南北向六组; 褶皱、断裂构造作用主要形成于印支至燕山期, 5尤以后者最为重要。4、学习的主要任务1、观察中寒武统覃家庙组地质特征 2、学习使用地形图、罗盘,用后方交汇法确定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 3、观

5、察新神洞的岩溶地貌 4、观察寒武系三游洞组和奥陶系地质特征 5、观察二叉河的现代沉积 6、观察志留系的地质特征 7、观察泥盆系石炭系的地质特征 8、观察断层(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9、观察重晶石矿。5、人员的组成及实习安排、时间油工 11005 班前体学生及带队老师, 第一章 地层第一节 寒武系本区寒武系层系完整,分布广泛,露头较好,主要围绕着黄陵背斜、长阳背斜和松滋刘家场背斜分布,下统尤黄陵背斜东、西翼出露较佳,主要为陆棚相台地相沉积,中上统除黄陵背斜东、西翼及长阳背斜外,在刘家场背斜南、北翼出露也较完整,主要为局限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本区寒武系厚度较大,达千余米,以碳酸盐岩为主,碎屑

6、岩较少,且主要发育于下统下部,其中蕴藏较丰富的多金属、稀有元素、磷和膏盐等矿产资源。下统生物化石丰富,中统化石较少,上统仅发现少量牙形石和腕足类化石。一、中寒武统(一) 覃家庙群覃家庙群分布于刘家场背斜核部及两翼,主要为一套浅灰、灰白、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夹灰黄、黄褐色薄至中层长石石英砂岩,下部被覆盖。出露厚度约 300 米。根据岩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四段:一段:为灰色、黄褐色薄中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下部以黄灰色、薄层状和含泥质较多为特征,并含石盐、石膏假晶:上部以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粉晶白云岩为特征。本段厚约100米。 。极少发育波痕、交错层理、冲刷面等沉积构

7、造,未见泥裂等暴露标识,微生物岩非常稀少。石盐假晶示意图 石膏假晶示意图二段:灰黄色、黄褐色薄中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厚约510米,露头上岩石风化较强烈、长石常风化为白色斑点状高岭石。本段岩性特殊、易于辨认,在区内分布稳定,是以良好的标志层。中上部发育大量波痕、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发育少量蒸发岩假晶,是微生物岩的主要发育层位。微生物岩为中厚层,层厚20150 cm。三段: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少量泥质白云岩。以泥晶粉晶结构为主,夹数层砂屑、砾屑、粉屑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本段中见较多波状、柱状叠层石。本段厚约80米。发育少量波痕、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微生物岩较发育。叠层石示意图 四段

8、:浅灰色、黄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与深灰色中厚层白云岩互层,以最顶部的半米厚黄灰色泥质白云岩与其上覆盖三游洞群相区别。本段厚约 120 米。 。微生物岩少,但结构特殊。覃家庙群沉积环境分析:由第1 段大量中厚层泥晶白云岩发育,波痕、交错层理、冲刷面等高能沉积构造稀少,亮晶胶结物缺乏等,可以判断该段主要沉积于深潮下带。第2 段中薄层厚层泥晶白云岩和残余颗粒泥晶白云岩的大量出现,指示较深水的沉积环境;而大量亮晶残余颗粒白云岩的存在以及波痕、交错层理和冲刷面等沉积构造的出现指示部分地层沉积于高能的浅潮下带沉积环境。第2 段沉积环境变化较为复杂,微生物岩大量繁盛于该段中浅潮下带向上变浅沉积旋回

9、的中上部至顶部。总体来说,从第1 段到第2 段顶部,相对海平面呈降低趋势。第3 段以页岩和泥晶白云岩为主,但沉积颗粒含量较高,并有少量高能沉积构造,说明本段水深大于第2 段,但比第1 段浅,总体沉积环境较为稳定,位于深潮下带上部或浅潮下带下部。第4 段大量亮晶胶结物的存在指示高能的浅水动荡环境,其中发现的微生物岩可能沉积于高能环境。(二) 、三游洞群三游洞群主要分布在刘家场背斜的南、北翼,其中,发育有较多的古溶洞,如古神洞、新神洞等,本群主要为一大套浅灰、灰黑色厚层至块状粉晶细晶白云岩,夹砂屑、砾屑白云岩及硅质条带,顶部为灰色厚层颗粒灰岩夹浅灰色薄层白云岩。局部见交错纹理,发育柱状,半球状叠层

10、石,厚 300 米。第二节 奥陶系本区奥陶系层序完整,露头较好,以宜昌黄花场和松滋刘家场剖面最具代表性。总体上为一套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其中,不仅生物化石十分丰富,而且门类繁多。既有介壳相、笔石硅质页岩相,又发育介壳相与笔石泥质页岩相混合沉积。本地区除五峰组缺失外,其他地层发育完整,露头连续。下统包括西陵峡组、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和牯牛潭组,上统包括大田坝组、宝塔组和临湘组。本区奥陶系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与上伏志留系马龙马溪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一、下奥陶统(1)西陵峡组本区西陵峡组岩性与宜昌地区相应层位岩性基本一致,以亮晶砂屑灰岩为主,夹粉晶白云岩与鲕粒灰岩。底部以含砾屑砂屑灰岩、

11、叠层石白云质砂屑灰岩与上寒武统雾渡河组粉晶白云岩分界,厚 24米。本组上部产牙形石,该化石为下奥陶统第一个牙形石带的带化石,见于宜昌黄花场西陵峡组和南津关组下部。早奥陶世从西陵峡组沉积开始到牯牛潭组沉积结束 ,沉积环境经历了从局限台地潮坪环境到开阔台地再到浅海陆棚的演化。其中 ,潮坪环境包括云坪、灰坪、灰云坪等 ,而开阔台地环境为各种颗粒滩和生物礁。环境的演化反映了从早到晚海水的逐渐变浅。 湖北宜昌黄花场地区在奥陶纪时期沉积属陆表海性质,它以分布广阔、海水较浅、海底坡度平缓为特征,显示了一种稳定的构造环境,沉积了一套以清水碳酸盐岩为主的岩性。沉积模式主要属滨浅海碳酸盐沉积组合,可划分出浅海陆棚

12、相(含陆棚内盆地相)、盆地边缘相、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开阔海台地相和局限海台地相六种类型。从西陵峡组至五峰组,是一个海侵范围不断扩大和海水不断加深的过程。同时整个奥陶纪海水进退存在着多旋回现象,主要为四次级旋回,反映了四次海水进退规程。盆地边缘黄花场地区在奥陶纪时期,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碳酸盐台地相-台地边缘礁滩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台地-浅海陆棚相的过程。 :P618.13 (2) 南津关组本区南津关组与宜昌黄花场层型剖面岩性有所差异,可分为四段:一段:含较多页岩,形成生物屑、砂屑灰岩与黄褐色页岩互层二段:以厚层块状灰、叠层石灰岩为主,夹条带状泥晶灰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灰岩三段:为

13、砂屑灰岩,含硅质条带泥晶灰岩等,夹数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四段:为大型交错层理的陆屑、砾屑、生物屑灰岩及鲕粒状灰岩。 南津关组的化石主要集中在下部页岩和灰岩中,主要有三叶虫,牙形石等。其顶、底界限的划分主要考虑生物组成的特点,底界划分在牙形石等开始出现的层位,顶界划分在牙形石的消失和腕足类大量出现的层位之底,本层厚 175 米。本组的主要沉积环境为发育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两种相类型及多种亚相和微相类型。局限台地相中包括云坪、灰云坪或云灰坪、灰坪、潮渠和潮沟等微相类型。开阔台地相包括滩和滩间海等亚相类型。1(3)分乡组本区分乡组下部主要为灰色中层亮晶砂屑灰岩、核形石砾屑灰岩等,产小型灰礁;上部为泥晶

14、生物屑灰岩、亮晶藻屑灰岩、薄层瘤状灰岩、厚层叠层石灰岩等与黄褐色页岩互层,化石丰富,本层厚71 米。(4)红花园组(5)大湾组(6)牯牛潭组(7)大田坝组(8)宝塔组(9)临湘组第三节 志留系(1)龙马溪组(2)罗惹坪组 (3)纱帽组第四节 泥盆系(1)云台观组(2)黄家磴组(3)写经寺组(4)梯子口组第五节 石炭系一、上石碳统(1)黄龙组(2)大埔组二、下石碳统(1)和州组(2)高骊山组(3)金陵组(4)长阳组第六节 二叠系一、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第二章 沉积相 第一节 岩石类型一、碎屑岩类(一)砾岩: 径大于 2 毫米的圆状和次圆状的砾石占岩石总量30以上的碎屑岩。砾岩中碎屑组分主要是岩屑,只

15、有少量矿物碎屑,填隙物为砂、粉砂、粘土物质和化学沉淀物质。根据砾石大小,砾岩分为漂砾(256 毫米)砾岩、大砾(64256 毫米)砾岩、卵石(464 毫米)砾岩和细砾(24 毫米)砾岩。根据砾石成分的复杂性,砾岩可分为单成分砾岩和复成分砾岩。根据砾岩在地质剖面中的位置,可分为底砾岩和层间砾岩。底砾岩位于海侵层序的底部,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代表了一定地质时期的沉积间断。砾岩的形成决定于3个条件:1、有供给岩屑的源区2、有足以搬运碎屑的水流3、有搬运能量逐渐衰减的沉积地区因此,地形陡峭、气候干燥的山区,活动的断层崖和后退岩岸是砾岩形成的有利条件。巨厚的砾岩层往往形成于大规模的造山运动之后,是强烈地壳抬升的有力证据。砾岩的成分、结构、砾石排列方位,砾岩体的形态反映陆源区母岩成分、剥蚀和沉积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