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港区七年级往事依依教学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138556 上传时间:2017-09-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港区七年级往事依依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港区七年级往事依依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港区七年级往事依依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港区七年级往事依依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港区七年级往事依依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港区七年级往事依依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港区七年级往事依依教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七 年 级 语 文 教 学 案 课题 六、往事依依 教学目标:知能:掌握文中出现的古诗名句,体会本文优美、典雅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作品的能力。过程:反复诵读,提高审美情趣,对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要在熟练的基础上加以背诵,积累语言材料。情感: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1、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2、 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3、 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预习导学: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凝视( ) 骚人( ) 浩淼( ) jun

2、刻( )徜徉( ) ( ) 逃窜( ) 素娥( )婵娟( ) 雨 hu( )黄 l( )雕 lu( )慷慨( ) 停泊( ) 水泊( )2、 解释下列词语(1) 依依: (2) 徜徉: (3) 津津有味: (4) 走投无路: (5) 美不胜收: (6) 万紫千红: (7) 眼花缭乱: (8) 心旷神怡: (9) 鸦雀无声: 3、 填空:(1)本文作者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江苏镇江人。(2)等闲识得春风面, (3) ,月中霜里斗婵娟。(4) ,楼台倒影入池塘。(5)两个黄鹂鸣翠柳, (6)梅须逊雪三分白, 4、 整体感知:作者在文中一共追忆了那几件往事?5、 如何理解题目“往事依依”在文中的

3、作用?补充栏7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二、预习交流:三、学习研讨:1、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往事依依”为题?共有两个因素,一是课文内容要切合中学生看的实际,二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初中求学生涯中的一些人和事常萦绕心头,十分留恋,故用往事依依为题。 2、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往事依依”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留恋的往事呢?你能用一个简练的句子概括吗?重点写了哪件事?一、小时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好的生活花环。三、两位国文老师诵读是个的情状,在我心中雕镂出鲜明的印象。四、老师的教诲铭刻在心,一生受用。重点写的是第三件事情。 3、 作者是

4、如何将几件事有机的衔接在一起的?你能找出过渡语句或段落吗?事与事之间都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使得文章未尝紧凑而又自然。 4、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跟读书有关的几件往事来回忆呢?因为这几件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依依”的含义是丰富的,这些与读书有关的依依往事,是作者成长的源泉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5、 为什么说“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你能用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话加以解释、“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

5、四、巩固延伸1、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A.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B.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C.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光环的,竟是一本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D.这幅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C )A.写作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常常会让我们搜索枯肠,但终不可得。B.都市的夜晚,街道上霓虹灯不停闪烁,令人眼花缭乱。C.夜深了,人去楼空,整个校园里鸦雀无声。D.每次读陆游的诗歌作品,爱国情怀在我们心中就会油然而生。3、课内阅读老

6、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补充栏1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

7、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1、第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请你概括。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2、第段中所写两位国文

8、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什么不同?他们对“我”的影响分别是什么?第一位老师教授的是辛弃疾的词, “老师朗读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 ,培养了我的爱国情怀。第二位老师教授的是田汉的新诗,诵读时“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使我对文学更有兴趣。 3、第段中写了两位国文老师上课的情形,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这样写,充分展示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4、从第段中“老师”的话可以看出,作者回忆往事的目的之一是什么?“告诉”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五、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学习研讨: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二、学习研

9、讨:1、内容探究(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1(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3、 、体会描写方法: (1)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 (2)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 感受

10、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三、课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风雨如晦记忆尤新津津有味走头无路红紫芳菲心旷神贻油然而生谈笑风声尤(犹)、头(投)、贻(怡)、声(生)2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3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 (4 分)我长大了,逐渐远离曾给我带来欢乐的卡通片和童话,畅游在“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我有时在环境恶劣的保尔筑路队里生活,有时在

11、好汉林立的梁山泊中漫步,有时例句: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索。 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四、巩固延伸(选做)(一)人生有许多事要学;人生有许多事要做。一生教你学做事的人,便是老师。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的事是做人。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人生有许多东西令你珍重。而当你双鬓堆雪,归于宁静,你才会知道,这珍重之中的珍重,乃是真诚。在这世上,惟有老师,惟有老师呵,教你真诚。老师的职业,容不得虚假;老师的职业,排斥奸佞。诲人之心长在,哗众之意皆无。一切伪善、恶丑、买空卖空、损人肥己的言行,与老师的道德相悖,为老师的称号所不容。也许,你的一生,过许多坎坷, 过无数

12、道台阶,终于 辉煌,了顶峰。请你面对清风明月,扪心自省,你可记得,每一道沟坎,每一步阶梯,有几位老师搀扶你前行,用肩膀托你到高处去领受人生的风景。在每一个成功者的道路上,谁也数不清有多少老师的身躯,做了铺路的石子,让你踏着他们去开辟前程。小心地抬起你的脚吧,不要碾碎了他们的心灵。或许,你感喟一生的平庸,叹息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荣耀的光环总套在别人的头上,只将寂寞、清冷、悲苦甚至不幸赏给自己。也请你静夜长思吧,有多少老师为你付出了同样的辛劳,甚至给你远超过给别人的呵护,为你微小的成功而高兴得热泪涔涔,就算你失败、跌倒,周围都是嘲讽的目光,也总有双眼睛,充满怜爱地凝望着你。那就1是老师的眼睛。不管你灿烂还是黯淡,你都是老师心中的星辰。请你振作吧,别伤了老师的心。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人梯,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