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论第六章、第七章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98709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6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导论第六章、第七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专业导论第六章、第七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专业导论第六章、第七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专业导论第六章、第七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专业导论第六章、第七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业导论第六章、第七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导论第六章、第七章(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安排 一、课程类别 1.公共基础课 2.学科基础课 3.专业课程 4.实践性教学环节 二、课程性质 1.必修课 2.选修课,第六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安排与学习方法,第二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环节,一、理论教学环节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辅导答疑 4.课程作业 5.考核 二、实践教学环节 1.课程实践 2.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 3.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 4.社会实践,第三节 专业学习方法建议,一、大学教学的特点 1.专业性 2.阶段性 3.研究性 4.创造性 5.自主性 6.独立性 7.开放性,二、大学的一般学习方法 1.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

2、规划 2.以提高学习效率为标准,确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学习自修之道,形成学习能力 4.积极主动,多途径全方位地学习 5.合理运筹时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学习 三、专业学习的建议 1.学会经济学家式的思考方式,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 2.专业性与综合性有机结合,完善知识结构 3.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4.打好数学、外语、和计算机运用的坚实基础,培养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 5.注意掌握实践环节的学习方法,培养专业实务能力,第七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研究架构及主要内容 一、理论研究 (一)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1.重商主义贸易理论 2.古典贸

3、易理论 3.新古典贸易理论 4.新贸易理论,(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1.垄断优势理论 (1)产生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呈如火如荼迅速发展之势,利润差异论的局限性暴露无疑,因而迫切需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出现。 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的补充和发展。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此理论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

4、。 鉴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对该理论均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时又将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H-K Tradition)。,(2)垄断优势理论(Theory of Monopoly Advantage)的主要思想 市场的不完全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 A、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a.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 b.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c.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d.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

5、、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B、垄断优势 a.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b.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c.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d.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 e.信息与网络优势。,(3)垄断优势理论的结论 A、原因分析:在东道国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可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超额利润。 B、结论: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种优

6、势的寡头垄断企业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 (4)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直接投资的解释 A、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 可以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同时技术等资产可以获得全部收益。 B、对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叉直接投资 寡占反应现象,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建立企业来互相牵制和加强自身能力行为的综合表现。,(5)对跨国公司各垄断优势的补充 A、知识优势 B、产品差异优势 C、规模优势 D、管理优势 E、资本优势 (6)垄断优势理论的扩展 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海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使这个理论更好的适应现实经济社会,西方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补充与完善:一是进一步论述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垄

7、断优势的理论;二是论证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三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和条件;三是提出了对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原因的不同解释。,(7)评价 A、贡献 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形成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垄断优势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对西方学者产生过较深刻的影响。垄断优势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究领域,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这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 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劳动密集型工序

8、,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B、不足 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不能很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产业分布或地理分布;它以美国为研究对象,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指导意义。 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略) 3.寡占反应与交换威胁论 (1)寡头垄断行为理论? 1973 年,尼克博克(Frederick T. Knickerbocker)出版了垄断性反应与跨国公司一书,从垄断企业战略竞争角度出发,尼克博克提出了寡占反应理论,也称为寡头垄断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海默金德尔伯格的“垄断

9、优势论。”他通过分析187家美国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发现在一些寡头垄断性工业中,外国直接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者之间的相互的行为约束和反应。 他指出,寡头企业采取任何一项活动,其他企业都会效仿,力求缩小差距,降低风险,保持双方力量均衡。这是寡占反应原理。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垄断企业模仿领头企业的竞争策略。为了与领头企业瓜分市场,在领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刺激下,其他竞争企业也会模仿其战略相继到同一市场上进行直接投资。,该理论认为,战后美国企业大举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由寡占反应行为所致,投资主体是寡占行业少数几家寡头公司,它们的投资又大都在同一时期成批地发生。 该理论把对外直接投资区分

10、为“进攻性投资”与“防御性投资”,决定这类投资的因素是各不相同的,防御性投资是由寡占反应行为所决定的。他还研究了与对外直接投资成批性有相关关系的各种因素。,(2)寡头垄断行为理论的内容 尼克博克的理论基于对产业结构与市场结构的分析,他将市场结构分为三大类:完全竞争市场;紧张型寡占市场;宽松型寡占市场。 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一般竞争者数目超过20 个),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操纵市场价格,公司的最佳策略是依据市场信号来生产。因此某家企业的投资行为,一般不会影响其他竞争者的投资行为; 在一个紧张型寡占市场(一般其竞争者不超过4 个),每家公司都拥有相当程度的垄断力量。因而公司相互之间会倾向于共谋而非竞

11、争; 而在一个宽松型寡占市场,各竞争者的战略性行为就会互相制衡或产生激烈的反应。 这种战略性行为的反应,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A、跟随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某一竞争者率先投资进入某区域,其余的投资者就会跟随而来; B、交换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各竞争者会相互侵入对方市场或威胁对方的市场地位因而导致投资互动现象; C、动态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市场均衡被打破,就会诱发一个动态的连锁反应,直到形成新的均衡。,4.边际产业扩张论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在亚洲的投资,依然遵循着“边际产业扩张论”,日本对华投资亦是如此。“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主张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

12、投资国)已处于或已经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作边际产业),同时也是对方国家(东道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依次进行投资。 因此,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面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进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强化,日本对华投资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投资模式。 比如,日本在华机械类生产全面增加,特别是运输机械生产迅速增长,这意味着日本对华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机械工业,特别是运输机械和电气机械依然是日本的主导产业。它们中的主体部分还处于比较优势阶段。日本对华投资中机械工业生产占到41.6,说明了边际产业对外投资理论已经不符合当今

13、日本对华投资的实际情况。当然我们还应看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边际产业还占有一定比重,同时,日本主导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有保留的,甚至也包括了其中的边际产业部分。,5.内部化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利(Peter J. Buckley)和卡森(Mark C. Casson)提出,并由加拿大学者鲁格曼(Alan M. Rugman)等加以发展的。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 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

14、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6.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折中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企业在供应某一特定市场时要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净所有权优势。这些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为独占某些无形资产的优势和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2)如果企业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净所有权优势,那么,对拥有这些优势的企业来说

15、,他自己使用这些优势时,必须要比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去使用更加有利。即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将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市场交易将优势的使用外部化更为有利。 (3)如果企业在所有权上与内部化上均有优势,那么,对该企业而言,把这些优势与东道国的区位因素的结合必须使企业有利可图。区位因素包括东道国不可转移的要素禀赋优势以及对外国企业的鼓励或限制政策,要素禀赋一般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容量等。 (三)国际金融理论研究 1.汇率决定理论 2.汇率制度理论,二、政策研究 (一)自由贸易政策(Free Trade Policy) 1.自由贸易政策的含义 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

16、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自由贸易政策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由贸易政策为经济实力强制国家所采用,为国内成长产业集团所推动,它们是主要受益者。对经济实力薄弱的国家及幼稚产业,却意味着市场被外国占领,它们是主要受害者。因而自由贸易被认为是“强者“的政策。,2.自由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 英国是最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它最先完成产业革命,是19世纪最强大的工业国家,1850年其工业产量占世界30%。同时英国又是最大的殖民帝国,版图占地球陆地面积四分之一,殖民地面积超过本土10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商品销向全世界,原料、食品购自全世界。这就决定英国必须冲破国内保护贸易的限制,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其主要措施有: (1)废除谷物条例。该条例是当时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重要立法,为保持国内粮食价格处于较高水平,用征收滑准关税的办法,限制谷物进口。经过工业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之间的长期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