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15神经系统正常-基本病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864045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16.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15神经系统正常-基本病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基础医学15神经系统正常-基本病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基础医学15神经系统正常-基本病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基础医学15神经系统正常-基本病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基础医学15神经系统正常-基本病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15神经系统正常-基本病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15神经系统正常-基本病变(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及基本病变,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系放诊教研室,第一节 影像学检查方法,一、头颅平片 plain skull radiography: 正侧位、必要时切线位 二、CT: 1、平扫,其中高分辨率CT平扫常用于内耳、岩骨、颅底骨的检查。 2. CT增强扫描:主要用于鉴别病灶性质、了解病变的良恶性程度和血供情况。 3. CT血管成像(CTA):CT增强快速扫描,采集资料,用MIP或VR法进行三维重建显示清晰脑血管和组织结构、病灶的关系。 4.CT灌注扫描:反映脑组织或病灶内的血流微循环规律。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CT检查,优点: 简便、迅速、安全、无痛苦; 断层图象,空间分

2、辨率高,软组织结构清晰;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确率均较高;CT血管造影可望作为血管性病变的筛选方法之一;可进行定量分析。 缺点:可产生伪影;不能直接扫描矢状面;其它人为因素的影响.,适应症:所有颅脑疾病。血管畸形、早期脑梗塞、部分癫痫、脑干病变。对于较小的颅神经瘤等CT检查仍不理想。,增强扫描的适应症,脑肿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性疾病、先天性异常,作平扫和增强 . 脑肿瘤术后复查或只有增强检查才能显示病变的复查病例可只作增强检查。,横断面扫描,横断面扫描常用基线,CT平扫和增强,冠状面扫描,用于观察大脑深部、大脑凸面、近颅底的脑内和幕下病变、鞍区病变。,冠状面仰卧位扫描示意图,薄层扫描,可观察

3、病变的细节 用于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 可用于垂体微腺瘤、脑干内小病变 最薄可达0.5mm 射线量增加,乳突薄层扫描,三、MRI检查: 1. 自旋回波序列 SE:获得常规T1WI、T2WI图像。 2. 反转恢复成像序列 IR: FLAIR的水抑制技术,图像对比形成T2WI,减少T2WI时高信号的自由水掩盖某些病变的可能。 3. MRI快速成像序列 FSE、平面回波成像技术 EPI:其中梯度回波序列 GRE 4. MRI增强扫描:对比剂Gd-DTPA 5. MRA: 利用MRI特殊的流空效应而不需要对比剂即可进行血管造影,显示大血管及主要的分支。,6. MR弥散加权成像 DWI:主要用于早期诊断脑梗

4、死。 7. MR灌注加权成像 PWI:用于脑梗死的预后推测、溶栓治疗的疗效情况,与部分脑肿瘤的鉴别诊断。 8. MR波谱 MRS:测定人体内化合物的非损伤技术,用于脑梗死后血管再通的可能性判断,部分脑肿瘤的鉴别诊断。 9. MR脑功能成像 fMRI:主要用于探测脑内各功能区的位置和对各种刺激的反应程度。 目前常用: 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自由水抑制成像(FLAIR)、弥散加权成像(DWI). 四、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主要用于脑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MRI 检 查,优点: 任意方向成象; 软组织对比度高; 无骨伪影; 能显示神经核团; 功能及代谢研究; 血管成象技

5、术已经成熟; 无X线辐射损伤。 缺点:对钙化不敏感; 伪影:化学位移伪影、移动伪影、金属伪影。,禁忌症:体内有磁性物质; 幽闭恐怖症; 需抢救及不合作病人; 早妊(尤其3月内)。 适应症:除外禁忌症的所有颅脑疾患。,正常颅脑T1和T2加权像,弥散张量成像,波谱分析,脑功能成象,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一、颅脑MRI正常图像 1.脑实质:脑白质较灰质含水少而含脂多。在T1WI上脑白质信号高于灰质,而在T2WI上脑白质信号低于灰质。脑垂体信号高于脑白质。 2.脑室、脑池、脑沟:由于含有大量的脑脊液,呈长T1、长T2,即在T1WI呈低信号、在T1WI上呈高信号。 3.脑神经:在T1WI上呈等信号强度,

6、 4.脑血管:由于流空效应,呈无信号区。 5.颅骨和软组织:头皮脂肪组织多在T1WI 、T2WI均呈高信号。颅骨内外板、硬脑膜、乳突气房、副鼻窦不含质子呈无信号或低信号。颅骨板障含脂肪,其中血流慢因而呈高信号。,枕叶,小脑蚓部,脑干,桥前池,垂体,蝶窦,视神经,内直肌,玻璃体,筛窦,晶体,外直肌,听神经,扁桃体,延髓,垂体,视神经,三脑室,丘脑,侧脑室,顶枕沟,胼胝体,扣带回,中央沟,中央前回,颅骨,脑池,脚间池,四脑室,MRA显示脑血管,二、颅脑CT正常图像,1、颅脑横断面图:自颅底到颅顶一般911层。 2、颅脑CT密度: 脑实质:中等密度,脑灰质较白质密度高,灰质CT值:3240Hu,白质

7、CT值:28-32Hu; 脑室、脑沟、脑池:其内为脑脊液呈低密度; 乳突、副鼻窦:其内为气体,密度最低; 硬脑膜、动静脉、脑神经、肌肉:密度与脑灰质相近。 颅骨和钙化:高密度。,桥小脑角池,鞍上池,额叶,三脑室,颞叶,大脑脚,四叠体池,枕叶,额叶,侧脑室前角,尾状核头,内囊前肢,豆状核,内囊后肢,侧脑室后角,视放射,枕叶,四叠体池,三脑室,丘脑,侧裂池,外囊,三、头颅X线平片正常表现,常用后前位 侧位,正常表现,1.颅板:由内、外板及板障组成。 2.颅缝与囟门: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有时可见缝间骨。 3.颅板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粒压迹 4.蝶鞍:前后径11.5mm,

8、深径9.5mm。 5.生理性钙斑: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床突间韧带钙化脉络丛钙化,四、脑血管造影正常表现,供应脑的动脉有两个来源:颈内动脉、椎动脉。 (一)颈内动脉 1.颈内动脉颅内段: 颈内动脉在颈4平面起自颈总动脉,向上直达颅底,经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进入颅内。向前进入海绵窦,呈S形弯曲,穿出窦顶向后行,分为大脑前、中动脉。此段称为虹吸部(C2C4)。,C1,C2,C3,C4,C5,颈内动脉颅内段,C1 后膝段(升段) C2 交叉池段(水平段) C3 前膝段(虹吸段) C4 海绵窦段 C5 神经节段(海绵窦前段),颈内动脉颅内段,C1 后膝段(升段) C2 交叉池段(水平段) C3 前膝段(虹

9、吸段) C4 海绵窦段 C5 神经节段(海绵窦前段),C1,C2,C3,C4,C5,2.颈内动脉主要分支: 眼动脉:发自虹吸部,经视神经管入眶。 后交通动脉:向后行,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脉络膜前动脉:向后内行,进入侧脑室脉络丛。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额极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中央沟动脉,缘上回动脉,角回动脉,颞后动脉,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外侧裂动脉组:眶后(水平段)、岛叶段、升动脉、(顶后、颞后)动脉、(角回、颞后)动脉,(二)椎动脉 在颈根部起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向上穿行上6个颈椎横突孔,经枕大孔进入颅内。椎动脉的分支有小脑下动脉,分布于小脑半球下面的

10、后部和延髓。 双侧椎动脉向上行至桥脑下缘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基底动脉的分支有桥脑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左右椎动脉,肌支,脉络膜后动脉,穿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枕支,胼周后动脉,(三)大脑动脉环(脑底动脉环),又称Willis氏环,位于脑底,蝶鞍上方,由大脑前、中、后动脉起始段借前后交通动脉相连接组成。 其中前交通动脉为沟通左右颈内动脉系的血管,后交通动脉为沟通颈内动脉系和椎动脉系的血管。,脑底动脉环,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

11、动脉,前交通动脉,(Willis氏环),第三节 中枢神经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一、颅骨改变: 1.颅骨缺损、破坏、吸收:颅骨骨质密度减低,颅板模糊、虫蚀状改变、缺失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肉芽肿,颅骨肿瘤等。,蝶鞍骨质吸收破坏 蝶鞍增大:可见于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垂体腺瘤、颅内高压。 蝶鞍变形:鞍旁肿瘤可出现双边征。, 颅骨连续性中断:线形骨折、凹陷性骨折、颅缝分离。 颅骨增生:表现为颅骨密度和厚度的增加。弥漫性增生可见于石骨症、肢端肥大症、地中海贫血。局限性增生见于脑膜瘤、骨瘤、骨肉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髓炎等。,颅骨骨质增生 内板增厚 外板增生 骨板弥漫增生 、结节状增生、弥漫性致

12、密硬化,颅骨多发骨质破坏,颅骨骨折,颅骨骨质破坏与增生,CT显示颅骨骨质改变,MRI颅骨骨质改变,二、脑实质,(一)、脑实质内病变CT改变: 1.脑实质密度改变:常分为高密度灶、等密度灶、低密度灶、混杂密度灶。 2.对比增强改变:明显强化(脑膜瘤、垂体瘤、恶性胶质瘤),轻度强化(级星形细胞瘤),均匀强化(脑膜瘤、星形细胞瘤、成髓细胞瘤),不均匀强化(血管畸形、颅咽管瘤、畸胎瘤、恶性胶质瘤、脑脓肿),不强化(脑梗死)。,很高密度灶,脑实质密度改变:高密度病变,脑实质密度改变:低密度病变,脑实质密度改变:等密度病变,松果体瘤,对比增强改变:明显均匀强化,M 68Y 肺癌脑转移,对比增强改变:环状强

13、化,(二)、脑实质信号异常MRI表现,1、长T1、长T2:即T1WI上呈低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可见于脑内原发肿瘤、转移瘤、脑软化、脱髓鞘病变、脑脊液种植或脑脊液播散、脑积水、脑脓肿、脑水肿。,脑质信号异常:长T1、长T2,级星形细胞瘤,2、长T1、短T2:即在T1WI、 T2WI上均呈低信号。可见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瘤、肿瘤内血管、钙化、骨化、纤维组织增生等。,长T1、短T2,3、短T1、长T2:即在T1WI、 T2WI上均呈高信号。主要见于富含蛋白的病变、脑出血的亚急性期、肿瘤内出血及含脂肪的病变等。,慢性硬膜下血肿,4、短T1、短T2:即在T1WI上呈高信号,在T2WI上呈低

14、信号。见于急性出血、胶样囊肿、黑色素瘤、少数垂体瘤及肿瘤卒中等。,5、混杂信号:见于动静脉瘤出现喘流、AVM伴有血栓形成、肿瘤合并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 6、增强后信号变化:信号无变化无强化、信号增加强化。轻度、明显强化,均匀强化、环状强化、不均匀强化。,混杂信号,T1WI平扫,T2WI,增强:明显均匀强化,三、脑室大小异常,包括脑室扩大和脑室缩小。 脑室扩大:局部扩大、一侧脑室扩大、双侧脑室扩大、全部脑室扩大。 脑室缩小:脑外伤、缺氧或中毒等引起弥漫性脑肿胀。 脑室受压变形、移位、闭塞,脑室扩大,脑室扩大,脑室受压、变形、变窄。,四、脑外积液,脑外积液:硬膜外和硬膜下液体聚集。 硬膜外

15、液体聚集:血肿、积脓,位于颅骨内板和硬脑膜之间,呈梭形,不超越颅缝,积脓CT平扫呈低密度,MRI T1WI稍低信号,T2WI呈很高信号;血肿CT平扫一般呈高密度。MRI血肿根据不同时间呈多种信号。 硬膜下液体聚集:积液、积脓、血肿,呈新月形,范围广泛,不受颅缝限制。,慢性硬膜外血肿,五、脑结构异常,主要见于各种脑发育异常:胼池体发育不良、脑裂畸形、灰质异位等。,灰质异位伴脑裂畸形,六、脑血管的异常表现,1.脑血管移位:弧性移位、迂曲、聚拢、伸直或分开。 2.脑血管形态改变:增粗、迂曲、狭窄、僵直。 3.脑血循环改变:正常脑血循环时间为4秒,超过6秒为延长。良性肿瘤循环时间延长,恶性肿瘤血循环加快,静脉和静脉窦提前显影。 4.肿瘤血管分布与形态:良性肿瘤血管粗细均匀,呈网状。恶性肿瘤粗细不均,分布弥散,呈模糊点状表现,肿瘤染色较为明显。,脑血管形态改变,DSA显示动静脉畸形,肿瘤血管分布与形态,MRA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完全阻塞,CTA显示动静脉畸形,右侧顶枕部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