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14701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44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潭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湘潭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湘潭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湘潭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湘潭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潭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潭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湘潭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 2013-4-2,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孝悌(t) 抹杀(m) 脂肪(zh) 咄咄逼人(du) B谗言(chn) 应届(yng) 澎湃(bi) 畏葸不前(x) C雾霾(mi) 揪心(ji) 根茎(jng) 图穷匕见(xin) D崔嵬(wi) 盘桓(hun) 颓废(tu) 结发夫妻(ji) 答案:C A.脂肪(zh) B.澎湃(pi) D.结发夫妻(j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震撼 周济 陈词滥调 以身作责 B辐射 老练 粗枝大叶 一股作气 C惯例 寒喧 釜底抽薪 谈笑风

2、生 D思辨 真谛 唉声叹气 美轮美奂 答案:D 以身作则 B. 一鼓作气 C. 寒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骏马嘶鸣声中,万匹来自昭苏马场和伊犁种马场等地的优质马驰骋而来,在草原上卷起阵阵热浪,如狂风般疾驰而过,振聋发聩的马蹄声响彻整个草原。 B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适度追求享受无可厚非,但过度追求物质享受、铺张浪费,甚至暴殄天物是不可取的,也有悖于道德传统。 C获诺奖前,莫言曾答应好友“巴蜀鬼才”魏明伦,要为魏明伦文学馆题字。昨晚,莫言的题字通过快递送达魏明伦手中。魏明伦为莫言的一言九鼎深深感动。 D. 建于森林的房子,要低调而不突兀,要具有

3、独特性,如此才能将建筑同步于自然,甚至成为周围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使建筑融入自然又从自然之脱颖而出。 答案:B(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解析:A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望文生义。改为“震耳欲聋”。 C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不合语境。改为“一诺千金”。 D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使用对象错误,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秋夜独坐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横胸五岳耸嵯峨,自剔残镫倚醉歌。 ,十年消受此声多。 A夜月柳阴人未寝 B阶下寒蛩楼上雁 C晚来雪屐鸣深巷

4、D城头一片西山月 答案:B 解析: 这是清代周寿昌的诗歌。诗的第三、四句写秋夜独坐,无人相伴,只有阶下的蟋蟀叫和楼头的雁叫,这两种声音安慰诗人的寂寞,而这种清苦的生活诗人已经度过了十年。A、D与第四句中的“此声”没有照应,C与诗所写的季节不合。,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锡,字昌龄。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授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馀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七年,为开封府推官,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 孙公名

5、讳锡,字昌龄。孙公在天圣二年凭着进士的身份做官,授任镇江军节度推官,做杭州仁和县知县。他登记并抓捕行凶作恶的人,用不改变就追究查办来告诫他们,但是,完全用仁恕治理其他事务,所以仁和县人畏惧、爱戴他。天圣七年,任开封府推官,因为对官员的考核中,孙公登记的进士名册中有两个不合格的人,他被降为和州监清酒务。,当是时,庞宰相为枢密使,荐宜侍讲禁中,方召,而公以谪去。久之,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都钤(qin )辖司奏请不以南郊赦除其罪,从之,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

6、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 在这时,庞宰相做枢密使,推荐他为宫中适宜做侍讲的人,正下诏,但是孙公因为贬谪已经离开。过了很久,恰好皇帝开恩下诏回朝廷,任同判尚书刑部。戎州向吉等人拿着兵器经商贩卖,依仗他们人多,经过的地方不缴纳物税,州县追捕都四散逃跑了。成都钤辖司上奏请求不因为祭祀大典赦免他们的罪,皇上听从,追捕他们的亲属关进监狱,关到过了两次赦免时间。有到宫中申诉的,刑部详尽审查的官员认为有皇帝的特别命令,遇到赦免不宽恕的,虽然多次遇赦,还是按法判决,只有孙公上奏释放他们,一共释放了一百二十三人。孙公对斟酌法度多是如此。,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

7、开封敕有重于编敕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于是贵戚女使有奏谳,上薄其罪,付公监决,曰:“此人平恕,可任也。” 又担任开封府推官,当时跟随开封府尹上奏事情,宋仁宗询问死罪多少,并且用谨慎使用刑狱、爱惜人命作为告诫。于是,孙公就上奏开封执行皇帝的命令比法典更重而应该改正的几件事情,宋仁宗都认为正确。有一天,宋仁宗问开封府尹孙公的姓名,宋仁宗赞赏孙公。这时,有一个贵戚女使将审理案件的情况向朝廷上报,宋仁宗想减轻她的罪,交付给孙公审查判决,宋仁宗说:“这个人公平、仁恕,可以任用。”,道士赵清贶(kung)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清贶坐杖,配沙门岛,行

8、两日死。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故杖清贶,杀之灭口,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 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的家中,接受贿赂,御史因此弹劾庞宰相,开封府核实是赵清贶自己做的,庞宰相不知情。赵清贶受杖刑,发配沙门岛,走了两天就死了。御史又弹劾开封府迎合宰相意图,所以对赵清贶行杖刑,杀人灭口,宋仁宗也怀疑,就把开封知府、推判官全部罢免了,却任用孙公做太平州知县。,未几,仁宗即寤,罢者皆复,而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考课为天下第一,所举多善士。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

9、。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不久,宋仁宗就醒悟了,罢免的官员都复官,又任命孙公做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两年,孙公使十三个死罪的人活下来,官员考课为全国第一,推荐的人才多是有德的人。回来后,又任舒州知州,打开常平、广惠粮仓使陈、许、颍、蔡等地的流民活下来。起初,提点刑狱害怕聚集的流民做盗贼,又舍不得常平、广惠的粮仓的粮食,多次用文书制止孙公,孙公不听,又用亲笔书信陈述,孙公还是不听。下属都争说“不行”,孙公依然如故。,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当今皇上登位,调任司封,赐金印紫绶。在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注】 南郊:帝王祭天的大礼。

10、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赦:赦免。 编敕:法典。 谳(yn):将审理案件的情况向朝廷上报。 赇(qi):贿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取凶恶 籍:登记 B虽数赦犹论如法 论:讨论 C上薄其罪,付公监决 薄:减轻 D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 希:迎合 答案:B (论:判决),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方召,而公以谪去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B公于议法多如此 亦将有感于斯文 C乃悉罢知府、推判官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答案:D介词,在/介词,因为 解析: A均为连词,表转折,但是 B均为介词,对 C均为连

11、词,于是,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锡有治理能力,执法宽容。他在仁和县任职时,软硬兼施,人们对他又爱又畏;他对两次大赦都没有免罪的人予以赦免。 B孙锡深得皇帝信任。他认为开封府的一些做法不好,皇帝表示赞同;皇帝把一些案件交给他处理,认为他可以任用。 C本文撷取了孙锡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他为官的几件事,表现了一位古代官员高尚的人格,同时含蓄地批评了他的一些缺点。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拿刑部官员与孙锡对比,用提点刑狱与孙锡对比,突出了孙锡的形象,丰富了文章内容。 答案:C(“含蓄地批评了他的一些缺点”于文无据),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戎州

12、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4分) 戎州向吉等人拿着兵器经商贩卖,依仗他们人多,经过的地方不缴纳物税,州县追捕都四散逃跑了。 (采分点:操兵、贾贩、输、走) (2)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3分) 宋仁宗询问死罪多少,并且用谨慎使用刑狱、爱惜人命作为告诫。 (采分点:大辟、几何、爱人),(3)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3分) 回来后,又任舒州知州,打开常平、广惠粮仓使陈、许、颍、蔡等地的流民活下来。 (采分点:发、活、流人),(二)文言文断句。(3分)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

13、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 A.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 B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 C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 D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 答案:A(原文为“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8分)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

14、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 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正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 齿豁头童:形容人衰老的容态。,(1)请从对比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一联。(4分) 答: 诗人将“不禁连夜雨”的燕子与经雨不谢、尚在等待诗人吟咏的海棠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海棠雨中绽放的英姿的赞美。褒贬分明。,(2)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对国家“天翻地覆”的动荡局面的忧患; 对自己“齿豁头童”而飘零茫茫湖海的身世遭遇的愁苦; 对气节高尚者的崇敬与称颂; 对投降派置挽救危局于不顾的偷安行径的憎恶和

15、谴责。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户庭无尘杂 。(陶渊明归园田居) (2)歌台暖响, ; 舞殿冷袖, 。 (杜牧阿房宫赋) (3)莫听穿林打叶声,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虚室有余闲,春光融融,风雨凄凄,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简答题5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明末清初,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方异质文明的传入,为中国士大夫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清代初年,在进一步研究、比较、会通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真正推阐、论证“西学中源”之说,使之系统化、定型化,并对当时及其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康熙时期的梅文鼎。梅文鼎精研中算西算,会通中学西学,他在肯定西学长处的同时,接受王锡阐“西说原本中学”的说法,认为西方的天文、数学等知识,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与此相应,传教士出于其自身的目的,在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教手段之时,也有意迎合中国知识界“西学中源”的说法,把西方代数学的译名“阿尔朱巴尔”直接解释为“东来法”,也称之为“中国法”。考察“西学中源”说的产生及其流传,可以看到,其着眼点在于接受西学,吸纳西学,它反映了当时的学人士子对以西学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