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六章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756143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7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六章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六章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六章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六章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六章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六章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六章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第二节 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第四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常见的问题和调试,真正的友谊,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有距离,才会有尊重,友谊才会天长地久。 尤今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周,PAC人格结构理论 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固然是人际交往的驱动力,但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交往的进程和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加拿大精神科医生柏恩博士在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从心理上分析人际交往这一复杂现象,提出了PAC分析方法。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的,这就是“父母”

2、、“成人”、“儿童”状态。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

3、想法是”。“儿童”状态像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根据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现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儿童状态,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剌激成人反应。,根据PAC分析理论,人际交往存在着以下十种类型: (一) PP对PP型 在这种类型中,甲乙双方都表现出一种颐

4、指气使的武断,如甲方说:“你把这任务完成一下。”乙方却说:“你不见我正忙着吗?找别人干去吧!” (二) AA对AA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双方都能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对方,如甲问:“你能把这项任务完成吗?”乙说:“如果没有什么干扰,我想是能够的。”,(三) CC对CC型 在这种类型中,甲乙双方都易诉之于感情。比如甲说:“过不到一起干脆离婚。”乙答:“离就离,谁离不开谁呢!” (四) PC对CP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乙双方表现出权威和服从的行为,即甲方以长者自居对待乙方,乙方亦能服服贴贴不以为然。如甲作为上级对乙说:“这件事完不成要受批评。”乙作为下级回答:“真完不成,我甘愿接受批评。”,(五) C

5、A对AC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一方表现为小孩子脾气,而另一方则表现为有理智的行为,这在同事之间、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 (六) PA对AP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表现为有理智,但又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为此,甲方经常要求乙方担任P的角色,起到对甲方的监督和防范作用。这在上下级、同事、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和利用这种类型相互作用。,(七) PC对AA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要求乙方以理智对待他,但乙方则以高压方式对待甲方,这在上下级、同事之间经常发生。 (八) CP对AA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讲理智,而乙方却易感情用事,这种现象也经常发生在不同人之间的交流中。,(九) PC对PC型 在这种交流

6、类型中,一方采取命令式而另一方不服,也采取同样方式回敬。这种交流方式必然会引起矛盾冲突。这经常表现在上下级、家长和子女之间。 (十) CP对CP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乙双方都把对方作为权威看待而表现出一种服从的意向,这在同事和朋友之间经常发生。,了解PAC分析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交往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作出互补性或平行性反应,使信息交流畅通。倘能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状态,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给对方以成人剌激,同时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状态,作出成人反应,那就有利于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保持交往关系的持续进行。国外对管理人员进行PAC分析理论教育,帮助他们

7、了解人们在相互接触中的心理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互动 PAC心态小练习 问题:分析一下下列人物所说的话各自代表什么心态? 小张和小红是好朋友,下课后,李老师(体育老师)把小红留下来练打球(因小红球打得不好),小张在旁观看。 李老师:我与小红先练,小张你想练时再来。(1) 李老师:小张,我累了,你来练。(2) 小张:我不练。(3),李老师:不练就别看了,你先回家吧。(4) 小张:不,我就要看!(5) 李老师:你还是来练,练好了过几天考试才会考好。(6) 小张:那好吧,但小红不能走。(7) 李老师:好的。(8) 答案 :1、2、3、8是A心态,4、5、7是P心态,6是C心态。,第一节 人际

8、交往概述 曾经有人问编者人际交往的能力对一个人有什么意义,编者说,这就好比你是个理科生,但在高考中无论你理科多么强,一旦你的语文和英语不及格,你就永远当不了尖子。在今天中国这个教育普及率迅速发展的年代,求学已经不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了,然而把平时所学发挥出来,却反倒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直接决定了协作能力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协作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和良好的人际联系。如果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功课不及格的话,你就是真正的那个“怀才不遇”者。正所谓,如果成功是因为你各方面做的都很好,而失败却往往只是因为你忽略了其中一个环节。,一、人际关系的定义及特点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

9、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通俗地说就是人和人相互来往而建立起来的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等等,都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其特点是: 1个体性 人际交往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社会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不同,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为自己所喜欢或愿意接近则成为主要问题。,2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以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就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旦建立,会被个体直接体验到,在心理距离上的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3情感性 人际

10、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相互排斥和疏离的情感。,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一般来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流等4个阶段。 1. 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注意、选择交往对象、与交往对象进行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 行为。 2. 情感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情感联系。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此阶段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3. 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

11、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沟通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拓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和批评。,4. 稳定交往阶段 在此阶段,交往的双方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加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心理私密性领域,其相互沟通与自我坦露广泛而深刻。,根据经验,在这4个阶段中,前3个阶段一般都会进行得比较顺利,而到第4个阶段,当一种相对固定的人际关系已经初步建立,双方开始深入交往的时候,一部分个体却往往难以长时间维系彼此的关系,因此说第4阶段才是最重要也是最难以控制的阶段。个体在这一时期需要消耗极大的精力来使出最大的努力用以维系和延续此种人际关系。在该阶段里,虽然双方的空间、时间和心

12、理距离都会大大地缩短,但是由于个体一直以来的习惯、背景、环境等的差异,难免会表现在对同一事物细节问题上的种种分歧。当我们开始在人际关系中放松自己或者展示自己相对较真实的一面的时候,很多交往方面的问题也就顺带浮出水面了,这就是为什么“知己难求,求而难众”的原因。,三、人际关系的意义与作用 1. 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人与人在工作学习中通过交往形成人际关系。工作学习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工作学习的开展和效果都有很大影响。人际关系好,大家对工作学习的认识一致,感情融洽,行动协调,因而促进工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助与提高工作效率;人际关系紧张,则感情别扭,行为不协调,内耗大,于是阻碍工作学习的开展,降低工作学

13、习效率。,2. 增进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的好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好,与人关系融洽,心情愉快,有安全感,就能促进心理健康;反之,心理健康就会受到损伤。如果一个人无论在工作中或是在家庭中人际关系都很紧张,并长期持续,那么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溃疡病等。改善人际关系对身心疾病的防治有很大作用。,3. 促进行为改变 人际关系对促进人的行为改变起着很大作用。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彼此行为相互作用,相互模仿。人际关系好,一方的行为会对另一方起很大的暗示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有时候行为的改变也可能是反方向的。譬如,一

14、些时候,人们会与身边的一些不喜欢的人,刻意保持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态度,以此来拉开与这些人的距离。,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们大多数时间都是与他人一起度过的。Reed Larson和他的同事们(1982)进行了一个精心控制的实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检验手段,发现3/4的非睡眠时间人们都是和其他人在一起度过的,只有在做家务、洗澡、听音乐或者在家学习的时候人们才可能独自一人。与此相对应,当人们在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更倾向于和其他人在一起。为什么人们如此需要和他人相伴呢?一个原因可能是人们寻求关系的需要,也就是需要和他人相伴的倾向。,第二节 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 为什么我们喜欢某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我们依照

15、什么选择朋友?最普遍的回答就是我们喜欢能够给我们带来利益的人,能够帮助我们满足需要的人。一个重要的利益形式是社会赞许,许多研究表明我们希望他人能够对我们有正面的评价。 那么影响人际吸引的特定因素又是什么呢?心理学家把他们归纳为4点:接近性(proximity)、熟悉性(familiarity)、相似性(similarity)和个人品质。,一、接近性 对两个人是否是朋友的最佳预测可能是他们住的远近。如果一个人住在宿舍的六楼,而另一个住在宿舍的一楼,那么这两个人成为新朋友的可能性就非常的低了,甚至就是隔了几个房间的两个宿舍,其成为新朋友的可能性也会大打折扣,反倒是临近宿舍的人比较容易打成一片,相互

16、成为朋友。接近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研究考察了大学学生宿舍的设计如何影响社会交往。通常,学生宿舍有两种设计方式,一种是房间排列在长长的走廊两侧,同层住户共有社交区域和浴室。另一种是在一个公用的起居室周围有几间卧室,形成一个套间,通常居住在同一个套间的学生共用卫生设施。这两种设计使学生享有的空间大小是类似的,但是两种设计对学生似乎有不同的影响。在一个研究中,把一年级的女学生随机分配在不同的居住条件下。为了更好地控制环境,研究者选择了在同一个建筑内的两个相同的长走廊楼层,其中一个楼层被改造成为有起居室的多个小居住单元。研究者在学年开始发给学生问卷,在学年中又几次要求学生填写问卷。他们同时对寝室的社会交往进行系统的调查。实验结果十分明了,住在小居住单元里的学生的报告显示他们在寝室内的交友情况比在长走廊条件下居住的学生更为成功,而且被观察到更多的起居室和走廊内的社会交往。较小的居住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