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地理单元考点复习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54125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高考地理单元考点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2010届高考地理单元考点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2010届高考地理单元考点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2010届高考地理单元考点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2010届高考地理单元考点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届高考地理单元考点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高考地理单元考点复习课件(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受热过程 (1)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 , 大部分到达 ,并被地面 和反射。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又以 的形式把热量 传递给 ,使大气增温,因此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 的、直接的热源。,太阳辐射能,反射,长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地面,3.意义:影响着大气的 、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 大气的 。,热状况,运动状态,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的纬度分布不均,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太阳辐射能,2.热力环流的形成:近地面 不均空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 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冷热,气压,三

2、、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力 (1)方向:垂直于 ,指向 。 (2)作用:形成风的 原因。,等压线,低压,直接,2.风的形成,平行,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成一夹角,读图,完成12题。,1.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 A.地面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解析:通过图示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能力很弱,地面才是近地面

3、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暖”地面,地面利用地面辐射“暖”大气,大气以逆辐射保温地面。,答案: 1.B 2.A,3.城市由于有大量的人口、工厂、交通工具,因此自然环 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市区的气温、气压等就会和周围 的郊区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四幅图中的曲线表示等温面 或等压面,其中正确的是 ( ),A.甲 B.乙、丙 C.甲、乙、丁 D.丙、丁,解析: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气压比郊区低,故市区等温面向上凸、等压面向下凹。,答案:B,4.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a与b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B.当a、b、c共同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

4、斜交 C.当风速增大时,a、b、c同时增大 D.当a减小时,风速、b、c增大,解析:由图示可知,a为气压梯度力,b为地转偏向力,c为摩擦力,然后结合a、b、c三作用力对风的影响分析即可。,答案:B,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 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 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 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 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5、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 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 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 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 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 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 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图示法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和下垫面。就纬度而言,纬度越高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量越小,所产生的地面辐射就越弱;就下垫面而言,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它们能吸收和反射太阳辐

6、射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导致在同纬度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从而产生地面辐射差异。,1.(2009广东文基)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 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解析:晴天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温度低,水汽极易凝结,在气温高于0时成为露。,答案: D,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 合等压面利用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热力环流的形成可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

7、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同 纬度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 高,空气由大陆流向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 而海洋上因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使下层 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如图a。夜间与白天 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如图b。,(2)山谷风:山谷地区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暖 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c。夜间山坡比同高度 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如图d。,(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 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交

8、通工具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出大 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由于热岛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 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叫城市风,如 图e所示。,注意: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而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的流向则随昼夜的变化而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因为海与陆、山与谷的气压高低随昼夜的改变而改变。,根据气压分布规律判断气压高低 1.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 地方气压高,这主要取决于空气密度的大小。气温高的 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 低的地方正好相反。,2.垂直方向上,随着海

9、拔升高,气压降低,这取 决于不同高度所承担的空气柱的长度不同。如 右图所示:A点所在平面承受空气柱的高度为h2, B点为h1,h2h1,故A点气压高于B点。,2.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2)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解析:由图可知,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山顶冬季气温日较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10、;山谷冬季日温差约11,夏季日温差约13。比较山顶、陡崖、山谷三地日温差可知,山顶日温差最小。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约4时左右,此时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答案:(1)B (2)C,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 形成的,三力特点具体如下表所示:,2.风的形成,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的风向和风力的确定 1.风向 在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中,一般要求作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等。从风向的决定因素来看, 它是三个力的合力方向。 第一步,作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 并且与等压线垂直。,第二步,作风向。近

11、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和等压线斜交,并成一锐角。风向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南半球左偏,在北半球右偏。在作图时,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应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并成一锐角;南半球反之。 第三步,作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成90度夹角,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风向的右侧与之垂直,南半球相反。,第四步,作摩擦力。摩擦力阻碍风的运动,与风向相反。,注意:判断风向一定要看清条件:是否考虑摩擦力,若不考虑则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若考虑则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后者风向的判断方法是: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向左或向右(据半球确定)偏转大约3045即为实际风向(即近地面风向)。,2

12、.风力 同一气压场中风力的大小,关键在于等压线的疏密程 度:等压线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就大,相反 风力就小。,3.(2010绍兴调研)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 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是只考虑水平受力, 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 (1)(2)题。,(1)若图示为北半球,P1P2,则O点风向为 ( ) A.或 B.或 C.或 D.或 (2)若图示为高空等高面,P1P2,则O点风向为 ( ) A.或 B.或 C.或 D.或,解析:第(1)题,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的特点,判断O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图示为北半球,受地转

13、偏向力影响,风向应向右偏转,如果摩擦力为零,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即图中的;若摩擦力不为零,风向向右斜穿等压线,与方向相同。第(2)题,根据题干条件,图示为高空等高面,摩擦力可以看作零,风向则应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只有、符合条件。,答案: (1)B (2)A,(2009广东高考)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 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

14、不正确的是 (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课堂笔记 第(1)题,该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这里的等值线为“等有效辐射”线。由图示不难读出,甲、乙两地的有效辐射均介于2600和2700之间,丙地小于2000。从图示有效辐射的变化看,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丙地向乙地逐渐增加,从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第(2)题,地面辐射是指近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的过程。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

15、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组成下垫面物质的比热容、下垫面的海拔高低等,都影响其温度的高低,进而影响地面辐射的强弱。地面温度越低,地面辐射越弱;天空云量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答案 (1)C (2)B,(2009四川高考)下图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1)该月平均气温,图中地高于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 A.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2)有关图示地区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气温日较差地比地小 B.气温年较差地比地大 C.该月等温线图上,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 D.该月等温线图上,地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课堂笔记 第(1)题,据图示及题干信息知,图示气温曲线反映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