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355035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9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千里马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杂说(四) 莫笑农家腊酒浑, 。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参考答案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伯乐不常有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丰年留客足鸡豚,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译诗 雨雪曲 江

2、总 雨雪纷飞隔绝开边塞的地域,从军戍边直越过遥远的陇西。 围绕战阵可看见狐狸的踪迹,依傍着山脉战马的蹄印迤逦。 苍天严寒军旗色彩变得暗淡,大地阴暗鼙鼓声音分外压抑。 漫漫无边的愁绪随云层涌起,苍茫离家路上一派错综凄迷。,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描写了西部边塞寒冬雨雪交加、荒凉凄寒的恶劣环境。(总说) 寒冷阴郁、野兽出没、偏远荒凉、军容不振、情绪压抑。(分说) “别路”一语双关,既指戍卒远离家乡前去戍边的路,也指回望家乡歧路又歧、错综难辨的路。厌战+思乡,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

3、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关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的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备考答案 这样写把自然环境、军旅环境(社会环境)和戍边战士的心境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天气严寒阴沉,战旗的色彩显得暗淡,鼙鼓的声音也特别低沉而这些又正是戍卒孤苦凄迷心境的写照。(内容) 以眼前景写眼前情,触觉、色觉、听觉都直入心底,真切动人。(语言修辞)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往辽远艰苦的边塞之地,迷茫无助、思乡难归的感情。(情感) 照应标题及前文中的“雨雪”,并与下文“漫漫愁云”及“苍苍别路迷”构成呼应。

4、(结构),我们反对高考备考中的“题海战术”,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备考方式“以考代练”,将考试和备考混为一谈,盲目地以为单凭简单的大量做模拟题目就能“熟中生巧”,提高考试成绩。 考试和备考有关联,但也有重要区别。考试是迸发能量,展示能力,以获取优秀成绩为唯一目的;备考是积蓄能量,强化意识,为获取优秀成绩作充分准备。,认识这种区别,对于语文学科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既非能力,更非知识,而是意识对高考语文试题规律和答题思维规律的认识。 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语文备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固有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比率的展示。正因为此,认识并强化试题规律的认识,最

5、大可能地接近思维“自觉意识”就成为备考的关键环节。,题海战术不能实现这种突破,因为对题海的盲目迷信,使教师和学生往往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其实,“参考答案”只是阅卷评分时的一种“参考”。有些“参考答案”并不正确,很多有严重缺陷。对“参考答案”的盲从,不但无助于形成、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反而会干扰、模糊学生的“自觉意识”。很多“参考答案”在阅卷中都要做校正、补充,甚至被推翻。,为改变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的语文备考惯用方式,这里引入了“备考答案”的概念。“参考答案”,只是阅卷评分的参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以理解,可以修正,在阅卷中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照搬到备考中来。“备考答案”要力求准

6、确、规范、严谨、精彩,尽善尽美。为强化备考的“自觉意识”,“备考答案”也可以做必要的变形和延伸。,有的同学问,“备考答案”到哪里去找?所谓“备考答案”,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和笔下。“备考答案”不能等待别人恩赐,靠的是我们自己的思考和提高。备考中,可以将自己作出的“备考答案”与“评分答案”对照,取长补短,反复琢磨。这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如我们永远追求真理,但永远不能穷尽真理。,有的语文教师说:“我是参考答案的坚决捍卫者”。是啊,作为教师,他们手里有模拟试题的“参考答案”,但是,在 6月7日的高考考场上,我们的学生手里并没有“参考答案”,他们只有努力答得更好,最大可能地接近或者超越

7、参考答案,靠的是备考的努力培养;更何况,这种努力还是重要的语段写作练习,更是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老师不应该是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的奴隶,应该是真理的坚决捍卫者吧?,“备考答案”承担的任务,不仅只是某一道题目的得分;它所瞩目的是学生备考过程中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语文素养和做人素养的综合提高。这是一种将语文应试能力纳入素质教育轨道,摆脱应试教育桎梏的尝试。 我坚信,在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人不愿或不能给出恰切“参考答案”的状况下,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教学责任和职业义务。,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8、6分) 备考答案在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时候,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原因如下: 首先,斯瓦米纳森等国际同行对袁隆平卓越贡献的肯定和高度评价,使袁隆平联想起自己在国内学术界的处境,二者形成强烈反差。这使袁隆平对国内学术界的状况感到悲哀。 再者,袁隆平想到自己的科研努力和成果,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国内某些学术权威的认可,他为自己,更为国内学术界的状况感到悲哀。 此外,袁隆平想到自己科研的成果“杂交水稻”,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项目,至今仍然被国内某些学术权威轻忽贬低,他为自己,更为这种状况可能引发的后果感到悲哀。,参考答案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

9、对比联想;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短见浅识”。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备考答案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短见浅识”。原因如下: 首先,袁隆平认为从杂交水稻事业的长远未来的角度来看,中国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 其次,袁隆平认为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而如果不能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再受到某种思想的束缚,就不能成长为祖国需要的杰出学者。 此外,袁隆平坚信,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杰出人才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反之,就是对人才的浪费。这也能促进我们为吸

10、引、使用人才,做出观念的更新和科研条件的改进。,参考答案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备考答案 从“同行”方面,结合全文,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做理解。 同行既是竞争对手,更有可能成为朋友。 1、这篇传记的主人公袁隆平和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

11、米纳森是同行,他们在杂交水稻的研究领域有竞争,也可能为某些问题出现争执;但是,正因为是同行,所以必然有更多的接触机会,而且这种接触是在科学研究的高尚领域。正如袁隆平所说:“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 2、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随着接触的深入,建立在科研基础上的理解也会逐步深入,竞争相携,从而惺惺相惜,结下深厚的友谊。而同行的友谊建立在共同的终生事业的基础之上,表达出相互的认可,有着实质的价值,也就更有其特殊的温暖人心的价值。 3、当然,这种友谊的花朵是需要浇灌培养的。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就是这样。二人的专业竞争是光明正大的。当袁隆平遭遇国内某

12、些权威冷待的时候,斯瓦米纳森给予他应有的尊重,而袁隆平也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不避争执,二人坦诚相待,更因为袁隆平的杰出的贡献令斯瓦米纳森折服。两人终于结下了深厚友谊。,从“尊严”方面,结合全文,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做理解。 其一,尊严有大有小,有的可以不计较,有的就绝不能让步。袁隆平在国内从不计较经济收入,因为个人事小;在国际实验室里,就要据理力争,因为事关中国科学家的尊严,国体事大。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怕“丢份儿”而歧视袁隆平,表现出一时的狭隘;但他很快认识到科学研究事大,国际合作事大,保持尊重他人的美德事大,于是真诚道歉,竭力挽留。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的表现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尊严”的含义。

13、 其二,“尊严”并不是主观想要就能有的,它需要用自己的尊严去争取,而这种争取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试想,如果袁隆平面对误解和歧视,不“准备拂袖而去”,而是委曲求全,他不但不能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自己也会受到轻视。再试想,如果袁隆平在国内没有得到某些权威认可,在国际也默默无闻时,消沉抱怨,他也不可能得到世界的尊重,袁隆平靠超凡努力和卓越贡献赢得尊重。从另一面看,斯瓦米纳森如果坚执自己的“份儿”,而不是真诚认错,极力挽留,他也不会得到袁隆平的友谊与尊重,不会享有国际盛誉。,从“友谊”方面,结合全文,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做理解。 其一,友谊靠的不是一团和气,不是无原则的妥协。真正的建立在正当原则的

14、基础上。袁隆平在受到国际误解和歧视时,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甚至不惜“拂袖而去”,表现出特有的“气派”。正是这种原则的坚持,使他赢得了斯瓦米纳森的尊重,奠定了二人友谊的基础。 其二,友谊的建立需要双方真诚相待。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发生争执时把问题明明白白摆到桌面上。斯瓦米纳森作出妥协,尽力弥补,袁隆平也适合而止,不扩大矛盾。事后两人谈及此事,也是“竹筒倒豆子”,毫无隐讳,坦诚相见。并且各自努力,珍惜、温暖这份国际科学家间的友谊。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在建立和维护友谊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参考答案 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 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 斯瓦米纳森曾因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要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